误诊为细菌性痢疾的嗜酸性胃肠炎两例分析

2020-12-14 00:26段淑红刘晓燕鲍中英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7期
关键词:血常规黏液白细胞

段淑红,刘晓燕,鲍中英

嗜酸性胃肠炎又称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本病最早由Kaijser于1937年报道[1],发病机制尚未明确。EG诊断标准:①具有胃肠道临床症状;②病变发现大量Eos异常浸润[>20/高倍视野(HP)];③排除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炎症反应性肠病、过敏性哮喘等其他引起Eos升高的病变;④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2]。目前,EG病例报道较少,似乎发病率低,但研究表明EG可能并不像先前以为的那么罕见[3]。EG具有多种临床表现但缺乏明显特异性而不易诊断[4]。EG患者多以腹部不适前来就诊,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下肢水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等症状,通常伴有慢性复发过程[5]。EG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50岁多见,男女比例为3∶2[6],发病率约为(8.4~28.0)/100 000[7]。EG所致腹泻多以稀糊便或血便或便潜血试验阳性为主,少数可有黏液,易误诊为肠炎、痢疾、肠套叠等疾病[8],以黏液脓血便为首发症状者少见,国内报道其误诊率、漏诊率几乎100%[9]。我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诊治2例以黏液脓血便为首发症状的EG,病初曾误诊为细菌性痢疾,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女,56岁。因腹泻腹痛2 d,低热1 d就诊。患者2 d前郊外踏春,食用农家饭(贴饼子、菜团子、土鸡炖蘑菇等),回家后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伴恶心,自认为食物中毒,探喉催吐2次,吐出胃内容物,恶心症状稍有缓解,但腹痛、腹泻症状未减,稍进食即有便意,排出涕样黏液便,即到社区医院就诊。便常规提示:黏血便,白细胞25/HP,红细胞8/HP,诊为细菌性痢疾,给予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抗感染,补液盐、地衣芽孢杆菌胶囊口服,消旋山莨菪碱10 mg解痉止痛后,腹痛症状似有减轻,但腹泻症状未缓解,继之体温上升,最高达38.1℃,仍有黏稠鼻涕样粪便排出,遂于发病第2日来我院求治。既往肠胃功能不好,饮食稍有不慎即出现腹泻;1个月前曾因进食剩饭菜间断腹泻,已预约消化科肠镜检查;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家族性胃肠疾病史,否认有药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查体:体温37.6℃,呼吸20/min,脉搏106/min,血压128/79 mmHg。意识清楚,精神疲软,皮肤黏膜无黄染及淤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上腹部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血常规示:白细胞9.81×109/L,中性粒细胞0.827,嗜酸粒细胞百分比0.102(正常参考值0.004~0.08),嗜酸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正常参考值(0.02~0.52)×109/L];便常规示:黏液便,白细胞30/HP,红细胞50/HP。初诊为细菌性痢疾,送便细菌培养,嘱低脂、低纤维饮食,多饮水,并予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300 mg+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输液治疗。第3日复诊时,仍自诉发热、腹泻、腹痛症状未减,时测体温37.5℃,伴全身酸痛,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0.18×109/L,中性粒细胞0.831,嗜酸粒细胞百分比0.112,嗜酸粒细胞绝对值1.14×109/L;复查便常规示:黏液便,白细胞满视野/HP,红细胞满视野/HP,考虑:①EG?②炎症反应性肠病?除外肠寄生虫病。建议先到胃肠镜室做已预约的肠镜检查,检查时注意有无上述可疑病变并取活检,允许进食后予蒙脱石散及泼尼松龙10 mg 口服。3 d后复诊,发热、腹泻、腹痛症状消失,便细菌培养阴性,嘱泼尼松龙逐渐减量至停药。1周后,胃肠镜活检报告示:有3处Eos浸润,并且Eos≥20/HP。除外其他疾病后,确诊为EG。此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连续随访1年无复发。

【例2】女,48岁。因腹痛、腹泻伴发热3 d,加重伴皮疹1 d就诊。患者3 d前郊外祭祖,在乡间挖采野菜、柳芽,中午处理后与众人一起食用。食后当时未觉不适,夜间出现畏寒、低热、全身疼痛,时测体温37.6℃,轻微恶心,余无不适,自认为受凉引起,自服解热镇痛药。第2日晨起,有轻微腹泻,大便不成形,伴腹部隐痛,未重视,正常饮食,午饭后又腹泻两次,自服小檗碱、诺氟沙星观察。第3日下午,症状加重,当日排便3次,果冻状,阵发性腹痛,体温上升,最高达38.2℃,上肢皮肤潮红,可见团片状皮疹,高出皮面,遂来院就诊。既往曾有类似病史,社区医院医生予小檗碱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否认心脑血管病史;平时肠胃功能差,曾行胃肠镜检查示慢性胃炎、肠息肉;有荨麻疹病史,否认其他过敏性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有混合痔。查体示:体温38.1℃,呼吸18/min,脉搏110/min,血压128/67 mmHg。面部潮红,颈部、上肢内侧皮肤及胸腹部皮肤可见团片状荨麻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无明显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常规示:白细胞9.23×109/L,中性粒细胞0.734,嗜酸粒细胞百分比0.097,嗜酸粒细胞绝对值0.83×109/L,血小板320×109/L;便常规示:黏液便,白细胞满视野/HP,红细胞满视野/HP,潜血试验阳性;尿常规示:蛋白阴性,白细胞3/HP,红细胞0/HP。综合上述情况,考虑外源性过敏引起,便潜血试验阳性与反复腹泻后内膜损伤及内痔黏膜损伤有关,可疑EG。建议预约肠镜检查。患者述3周前在我院曾做肠镜,电脑调出肠镜结果,肠内多发息肉,两处活检可见Eos浸润。因此,更加倾向EG诊断,留便送细菌培养,予药物诊断性治疗(泼尼松40 mg分3次口服并渐减量),3 d后复查体温正常,腹泻、皮疹症状消失,大便成形;血常规示:白细胞7.22×109/L,中性粒细胞0.802,嗜酸粒细胞百分比0.006,嗜酸粒细胞绝对值0.04×109/L;便细菌培养阴性。确诊为EG,嘱泼尼松逐渐减量至停药。每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1年无复发。

2 讨论

EG是以Eos弥漫性或局限性浸润消化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与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9]。已报道的EG病例中45%~63%伴有哮喘、鼻炎和湿疹等过敏性疾病[10],此外有64%的EG患者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11];也有研究认为EG的发病与服用某些特应性食物与药物有关[12]。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导致临床经验欠缺的首诊医生误诊率较高,如同例1,初诊即误诊为细菌性感染而滥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进行性加重。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此病的认识和警惕性,以降低临床误诊率。对有过敏体质且伴腹部不适、腹泻、发热等症状患者,一定要注意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一旦升高应考虑是否为EG,并采取有效的检查措施以明确诊断。

EG可以累及于任何肠段,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肠段及Eos浸润的层次[13]。依据Eos浸润的层次,可将EG分为3型:黏膜型、肌型、浆膜型。黏膜型EG浸润胃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临床最常见类型;肌型EG较为少见,以浸润肌层为主,可导致不完全或完全性肠梗阻;浆膜型EG较为罕见,活检可见浆膜下嗜酸粒细胞浸润,可引起腹膜炎、腹腔积液等。据统计,93.1%的EG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58.5%的患者伴有黄色稀便样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与病毒性肠炎易混淆[5]。仅有9.9%的EG患者可有黏液脓血便,以黏液脓血便为首发症状者极易与细菌性痢疾混淆,不仅增加了传染病的上报率,而且也容易造成抗生素的滥用。

EG具有多种临床表现但缺乏特异性[4],正如前述,由于病变部位在胃肠道,故EG的特点是常见的胃肠道症状伴Eos升高。复习相关文献,未发现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但我院发现的2例发病季节均在春季,都有食用野生植物史,由于病例数少,是否为外源性变态反应常见类型还不能确定。笔者总结本文2例特点为:①平素肠胃功能差,易出现腹泻症状;②食用特异性食物后发病,如野生植物;③起病急,食用特异性食物24 h内发病;④可伴有皮疹或过敏体质;⑤便检有黏液脓血便,Eos升高;⑥抗感染治疗无效,对糖皮质激素敏感。因本病与急性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有相似之处(具备流行病学史及腹痛、腹泻症状,便检白细胞≥15/HP并可见红细胞),故而易误诊,但不同之处在于,EG血常规Eos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便培养未发现痢疾杆菌生长。需要注意的是,本病除需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鉴别外,还需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结肠癌、血吸虫病等鉴别。阿米巴痢疾多不发热,腹痛部位多在右下腹,有果酱样腥臭便,便检可见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溃疡性结肠炎会出现发热、脓血便,但病程长,易反复,肠镜可见肠结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同时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感染治疗无效;直肠-结肠癌也会合并肠道感染出现腹泻及脓血便,经肠镜检查不难诊断;血吸虫病也可有腹泻及脓血便,血常规Eos也会升高,但常有流行区域接触疫水史,常伴肝增大,肠黏膜活检可诊断。

防止这类疾病误诊、漏诊的对策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重视病史询问,及时并反复行血常规、胃肠镜检查。国外研究报道,内镜结合活检至少可以诊断80%的EG患者[14]。国内也有报道,腹部CT扫描也可快速诊断EG,并可以明确病变范围和程度[15]。随着临床医师对本病重视度的提高,相信会有更多的检查技术协助诊断本病。

目前EG的治疗还缺乏循证依据。Hommel等[16]采用控制饮食,停止接触可能过敏原,使得部分EG患者治愈。有学者报道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EG效果好,建议将其作为EG的主要治疗方案[17]。近年研究发现,粪便微生物移植对于难治性EG有很好的治疗效果[18]。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改善EG症状,最终要以组织学改善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最佳标准[19]。

总之,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Eos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疾病,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但易复发,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漏诊,需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猜你喜欢
血常规黏液白细胞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白细胞
血常规解读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黏液如何助力清除流感病毒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