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沿边地区三语教育生态现状的调查研究

2020-12-14 09:30:56张善富代江丽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语汉语民族

张善富, 代江丽

(1. 玉溪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2.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云南 昆明 650500;3. 玉溪体育运动学校 英语教研室, 云南 玉溪 653100)

为应对民族语言多样性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挑战,云南省政府将双语教学(汉语和民族语)作为打破民族地区教育窘境的重要手段。双语教学的开展确实有利于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必然之举。原一川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学前、传承教学、双语文选修教学、翻译理论教学、双语双文、双语单文等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1]。实际上,除传统意义的双语(汉语和民族语)之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逐渐成为我国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习得的是三语,即民族语、汉语及以英语为主流的外语,已超脱了双语习得的范畴。本文立足于云南省沿边地区,从语言教育视角解构三语教育生态的现状,进而探讨三语教育生态现状的原因和对策。

一、 研究背景

云南省沿边地区以少数民族居多,民族成分复杂[2],跨境民族是该地区的重要特征。民族成分的多样性也带来了该地区的语言多样性,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双语乃至多语使用现象普遍。近年来,云南省沿边地区各项事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沿边地区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3]。其中,制约该地区教育发展,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语言能力。研究表明,语言多样性对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多样性导致了贫困,而是语言多样性往往会使贫困固化,或者是说语言多样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地区摆脱贫困[4]。也就是说,民族地区多语并存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如何解决该地区不同语言的使用与和谐关系,不仅是民族语文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5],也是我国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推进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其中,学校多语教育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汉语是我国官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学生有习得汉语的责任和义务。改革开放以来,以英语作为主流的外语能力日益成为我国人才能力素质水平的重要标杆。在此背景下,汉语和英语逐渐成为民族地区语言教育体系中的主体,而少数民族母语在民族地区语言教育体系中逐渐弱化,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少数民族母语磨蚀现象[6]。但不可否认的是,处于矛盾中的三语教育是民族地区语言生活,尤其是学校语言生活的常态。姜秋霞、原一川等学者对不同地域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现状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在肯定三语教育成效的同时,指出我国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存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三语教育政策落实、三语教育师资建设、三语教育成效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初步探索不同地区三语教育发展的可行之策。但是,沿边地区的三语教育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有鉴于此,本文在已有三语教育研究的成果之上,以云南省沿边地区三语生态研究为个案,立足实证的角度廓清沿边地区三语教育生态现状,进而探讨原因和对策,助力该地区三语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通过大规模量化数据收集和访谈,着重论述沿边地区三语教育生态的现状,并基于此找出当前沿边地区三语教育生态的问题所在,尝试探讨潜在的解决之法。具体研究目标为:①云南省沿边地区三语教育生态现状;②云南省沿边地区三语教育生态所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始于2018年5月,样本涉及云南省8个沿边州市的1 131位教师,其中汉族教师474人,民族教师657人;男性教师460人,女性教师671人;90%以上的教师任教于小学或初中学段。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1 014位教师的授课对象以民族学生为主体,占89.56%,117位教师的授课对象以汉族学生为主体,占10.34%; 589位教师担任语言课教师(语文教师、英语教师或民族语教师),占52.08%, 542位教师不担任语言教师, 占47.92%; 所任教学校位于村庄的有424人, 占37.63%, 位于乡镇的616人, 占54.66%, 位于县城的87人, 占7.72%。 此外,来自于7个沿边县的21位教师参与了半结构式访谈, 主要为担任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等学校管理职务的教师。

3. 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来探究云南省沿边地区语言教育生态现状,利用三角验证的方法确保研究数据的可信度,基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之长, 对量化数据描述的群体性特征趋势和质性资料体现的个体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交叉性分析验证。调查问卷基于Adamson及原一川等人所研制的有关三语教育问卷改编。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调查受试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 性别、民族、任教学校类型、任教学段、学校地理位置等;第二部分则主要采用选择、排序、量表等多种题目形式来测量受试者的语言能力水平、语言态度、语言教育态度等。个人访谈则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主要围绕学校语言师资情况、学校语言文化活动、语言能力水平、上级部门语言教育政策、社会语言使用等方面展开。

4. 数据处理

本文使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究三语教育生态现状及其特征;个人访谈全程录音,收集到的访谈数据经转写后根据相关因子进行归类,以备后续分析所需。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沿边地区教师语言能力及语言态度

教师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是学校三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调查表明:在云南省沿边地区,96.11%的教师认为自身汉语能力水平达到了“尚可”及以上的水平,这说明民族地区教师汉语整体水平较高,能够满足正常的汉语教学需求;只有18.8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民族语能力达到了“熟练使用”的水平。但考虑到此次受试的民族教师共657人,占比达到58.09%,这说明沿边地区民族教师民族语能力存在较为严重的语言磨蚀现象;只有24.41%的教师认为其外语水平达到了“尚可”及以上的水平,这表明沿边地区教师的外语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进一步厘清不同民族教师的语言能力,本文对汉族教师和民族教师的汉语能力和民族语能力展开进一步的交叉分析。研究发现:就汉语而言,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汉族教师的汉语能力稍好于少数民族教师,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大,这表明我国通用语能力建设是卓有成效的;就少数民族语而言,尽管生活在民族地区,汉族教师民族语能力普遍较差,只有8.65%的教师认为其民族语能力达到“尚可”及以上的水平,能够用民族语进行日常交流,而28.01%的民族教师认为其已经不会民族语,不能用民族语进行日常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说明民族教师群体语言磨蚀问题较为突出。

就语言态度而言,调查表明:92.58%的教师认为汉语是最重要的语言,5.91%的教师认为民族语是最重要的语言,1.51%的教师认为外语是最重要的语言。可见,就语言情感态度而言,教师对汉语的情感态度最为积极,其次是民族语和外语。正如ZK县某小学L老师所言:“如果说英语是世界通用语,中文应该就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想与外面的人沟通,我觉得首先应该学习普通话。民族语更多的是当作民族文化遗产来学学。”其中,语言自身的经济价值是教师语言态度形成的凸显因素。学习优势语言或支配语言是对人力资本的一项好的投资[7]。对沿边地区少数民族群体而言,汉语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通用语,其在语言生态中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少数民族群体融入主流社会的媒介。

2. 沿边地区学校语言教育现状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 是否开设语言课程是学校践行语言教育的关键所在。 研究发现:有87.8%的学校开设英语课程, 尚有12.2%的学校未开设英语课程; 有41.82%的学校开设民族语和文化课程,尚有58.18%的学校未开设相关民族语和文化课程; 所有学校均开设相关汉语课程。 具体到英语课程而言,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沿边县小学尤其是村小, 由于师资不足、教师缺编等问题,很难开展正常英语教学活动。 CY县某小学W老师提到“我们学校这么多年以来没有招过一个英语科班出身的老师。 上面要求开设英语课程,我们只得照做。 我们又怕自己发音不标准, 会影响学生学习,就放英语教学视频给学生看, 完成一周两节课的要求。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可见,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成为沿边地区部分学校教学的负担, 也是英语教育发展困境的现实原因。

表1 三语教育整体规划差异比例 %

为进一步廓清三语教育现状,本文从宏观角度审视学校语言教育规划的顶层设计。调查发现:三语教育概念逐渐被学校所认知和接受,也成为学校规划发展体系中的一部分,但三语教育整体规划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如表1)。学校汉语教育规划重视程度(91.16%)优于外语教育规划(62.25%)和母语教育规划(49.07%)。这说明,汉语教育在整个语言教育体系中占有极高地位,汉语被作为民族学生融入社会的主要语言媒介,汉语成为各校开展语言教育的重中之重;英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并被认为是未来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课程边缘化地位愈发明显。YJ县某中学D老师认为“学生成绩是学校发展的源泉所在。学校要想发展好,语数外不能落下。英语非常重要,以后学生读大学各方面都要英语成绩,肯定不能丢。民族语尽管很重要,但没有开设的必要”。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调查,95.76%的教师课堂教学用语是汉语,用民族语开展教学的教师仅有0.62%,这进一步挤压了民族语教育的课堂教学生存空间。

3. 三语生态现状认知

对三语教育生态现状进行调查时,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如表2),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表2表明,在现行三语教育体系下,学生三语能力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汉语能力和外语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高,分值分别达到3.92和3.52,均高于量表的中值3,而针对民族学生民族语能力退化现象,其分值为3.04,稍高于3,表明大部分教师认同民族地区学生民族语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少数民族学生母语磨蚀现象是存在的。具体来看,Q4和Q5表明,汉语教育受到民族地区教师的广泛认同,其被认为是主要的日常交流媒介,应该在沿边地区语言教育课程体系中得到进一步的重视,这也是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的现实需求和汉语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Q1和Q2表明,民族语教育目前处境尴尬,应该得到学校进一步的重视,学校应该完善现有的民族课程体系;Q3、Q8和Q9表明,少数民族学生有能力在学好汉族语言的同时,学好本民族语和外语,三语教育在这一地区具有可行性。

表2 三语教育生态现状认知

表3表明,“会说民族语的教师较少”是当前民族地区开展三语教育的主要问题所在。YJ县某小学Y老师谈及学校教师民族构成时,提到“中心校这边有52个老师。学生有1 028个,80%的是少数民族,傣族占60%左右,景颇族占20%,其他是汉族。学校老师大概少数民族和汉族对半这个样子。但很多少数民族老师也不说民族语,主要说汉语。很多老师基本都只会说,不会写,开课可能性不大”。可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教师占比不高,少数民族教师自身民族语能力也存在磨蚀,学校教学活动仍主要以汉语为载体。Y老师所提到的民族语教师匮乏、缺乏系统性的民族语读写训练的问题是民族语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也是发展三语教育的掣肘。此外,“语言教师整体数量不足”及“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其中,“语言教师整体数量不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专业英语教师的缺乏则是制约现阶段沿边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主要问题。

表3 三语教育生态存在的问题

四、 结 语

1. 主要发现

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审视云南省沿边地区三语教育生态,发现汉语教育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的通用语推广政策,汉语成为沿边地区学校的主要教学用语,教师和学生把汉语作为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另一方面是因为以汉语为载体的汉族主流文化的强大向心力,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少数民族群体将汉语作为主要的对外交流媒介。以英语为载体的外语教育在沿边地区呈现出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在沿边地区,英语教育低龄化发展及英语在当前教育体系下的重要地位驱使学生、家长和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英语教学中。而相较发达地区,专业师资短缺、教学质量欠佳等问题是现阶段沿边地区外语教育发展的最大掣肘,也是地区教育鸿沟的突出表现。民族语教育在沿边地区呈现出一定的颓势,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校民族语教育有所缺失造成的,缺失民族语和文化课程,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民族语磨蚀现象一定程度上较为突出,难以形成良好的民族语学习环境。

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逐步深化,民族语教育问题的重要性被逐渐认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可见,民族语言文化逐渐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被认为是值得保护、传承、发扬的重要文化符号。

2. 研究启示

在云南省沿边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大部分中小学生主要寄宿在学校,因而学校是语言教育的主要平台。三语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是推动地区三语生态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鉴于三语教育生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实现沿边地区三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强化民族语教育在现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对各校民族语言和文化课程给予一定的指导,并提出硬性要求;进一步推动民族语言文化研究,重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记录和推广;其次,动员少数民族群体投入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工作中来,强化少数民族群体的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将民族语言代际传承作为激发民族语言活力的重要手段,逐步减缓乃至遏制民族语言磨蚀现象;最后,重视教师在外语教育生态中的关键地位,通过特岗计划、委培、普招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并健全沿边地区外语教师队伍,改变当前外语教育的薄弱局面。此外,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教育仍然有必要得到进一步地重视和推进。

猜你喜欢
三语汉语民族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我们的民族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哈萨克斯坦“三语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印尼三语学校华文教学考察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