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鼠
摘 要:本研究以中国文化重建为核心,依托大学跨文化课程,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教师文化素养等方面分析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语教学中重建中国文化导入的路径和策略,从而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国文化缺失 跨文化教学 中国文化重建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1.018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联使得语言教学不可避免囊括文化教学,否则语言教学便是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事实上,自从交际教学法在外语课堂上应用以来,承载语言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等的教学内容已经渗透在中国英语课堂中。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从教材里英语篇章的选择,以及大学英语课堂上交际活动的选择,都力图还原真实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试图让中国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文化社会规范、文化行为、文化习俗和价值观,通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来呈现语言的运用,更好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然而近些年来语言学界与教学界越来越关注另一个论题,即跨文化交际中单向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否影响中国学生用英语进行双重文化的交际,因此学界对语言教育中的双重文化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中国文化的缺失比较严重,比如无法说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重要哲学思想、思维模式、重要文化象征等。中国文化缺失使得中国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无法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无法向交际的对方传达有效的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活动沦为西方文化单向的输入。中国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缘由纷繁复杂,大学英语教育中各个层面中对中国文化的忽视是症结之一。
二、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缺失
(一)大纲制定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中国文化教学课程要求被描述为“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在大纲的其他部分没有任何相关阐述。在教学大纲这种指导性方针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性长期被忽视。
(二)教材编写
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为降低母语迁移的影响和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英语教材大量采用原版欧美材料,文章内容多为西方文化、社会热点,中国文化元素鲜有见闻,而且即使涉及中国文化主题,其描述和评论完全是基于外国人的视野和价值观,与中国现实和价值观相左。
(三)课程设置与考核
长期以来,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传播和输入的语言工具,是我国各高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类课程和英语读本数量很少。另外在高校的各类英语考试中,中国文化因素不是英语类考核的重难点内容。值得可喜的是,在近几年改革后的四六级翻译考题中,中国文化符号和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宣传成为考察热点,这项改革能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地位,从而重塑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身份意识,增强他们的本国文化自豪感。
三、跨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重建途径
(一)中国文化重建的历史路径
1.单一的文化输入
在以往的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类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中,中国文化的教学呈现单一输入性特征,虽然在英语阅读课程中进行了教改,选择中国文化篇章阅读,但以此增强学生语言和文化能力,然后在期末使用词汇翻译和篇章理解的测评模式,对学生的中国文化表现力进行评估,但此类教学研究和改革偏重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对文化输出的能力缺乏有效地教学指导,学生习得的中國文化知识不能转化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输出能力。
2.片面的文化导入
一些教学研究尝试采用文化导入的方式,依据教材的编排,在大学英语课堂导入跟教材章节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这类中国文化导入包括中国文化词汇的介绍、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推广和文化作品的赏析,教学内容编排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教学环节设计片面强调输入性,无法有效积淀中国文化知识,学生无法有效组织语言传达有效的文化知识,不能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展示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重建的新路径
1.文化输入和输出并重,碎片化和主题化统一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语言基础和文化知识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交际是强调语言和文化输出能力的活动,因此在大学英语语言和文化类课程中,培养学习者语言和文化的创造性和输出性,令学习者能用目标语言对目标文化和本族文化进行介绍、阐释、对比和分析,并就文化内容与目标语的交际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是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所在。
新的中国文化输入主要采用碎片化的微型话题,主题统一,教学视频内容具有逻辑性和可学性。与传统课程的学科性和大纲性教学内容相比,具有内容集中,容量小,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学习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学生根据其本学科的知识和语言能力,自定学习步调和节奏,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学习。
学生通过文化表演和视频拍摄的方式展示文化学习的成果,学生根据视频话题,创设现实跨文化交际场景,设计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编排表演和视频作品,体现所学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
2.中国文化重建的具体路径
(1)教学内容建设研究
教学内容建设为编撰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视频和文本资料,采用主题模块式编排,视频内容主要来源为BBC纪录片《Wild China》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的Culture Express等权威的视频资料,教师将视频文本编辑成阅读篇章材料,提供给学生。
视频内容遵循主题范式划分和归类,在初期教学实践中,根据以下6个主题模块编排视频内容:中国汉字、中国宗教、中国饮食、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建筑和中国传统工艺。主题内容内化为若干知识点,比如中国汉字可以分为汉字和书法,汉字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对比、方言的分布等。课程内容学习评估采用课间和课后测试,课间测试为视频中间插入1至2道测试题,课后测试为简答题和讨论题,借此巩固和深化视频内容的学习。
视频内容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两次满意度评估。调查问卷涉及视频的教学性、知识内容设计、知识呈现方式以及难易度等方面,调查视频受众的满意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内容的二次调整。
(2)教学方法设计和实施
首先依托跨文化课程建设,对跨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现象探寻对策。主要的教学实践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视频自学,并分组讨论,教师在线辅导并进行课堂展示,然后学生根据主题内容,编排跨文化情景进行表演。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文化表演可采用课堂展示和视频展示两种方式进行。
学生基于学科知识的本质把握,进行小组项目合作,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创新,形成有价值的认知和观点,并制作相关知识点的微视频和主题海报等,有效迁移核心学科知识。学生的文化情景表演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宣讲、文化符号应用等,主题海报包括文字文化的展示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内容。在这类学习实践中,学生能更加深入理解学习情境,把握学科关键知识和技能,从对知识的简单复制和机械记忆转化为情境运用和迁移。
(3)中国文化语言表现力测试
在学期教学前后,教师要对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考查内容涵盖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辨别和表述能力,测试受测者中国文化符号、象征和典型事件的英语表达和翻译能力,并通过一对一的访谈,理清受测者文化缺失的深层原因。问卷测试时间为20分钟,学生以闭卷形式独立完成。访谈在学期后期进行,抽取问卷中具有代表性的受测者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性访谈。
本研究以中国文化重建为核心,以跨文化课程为依托,从大学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为角度,在实践性的层面上探讨跨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重建的具体路径,将传统中国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跨文化教学中,从而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S1期。
[2] 肖龙福、肖笛、李岚《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3] 郭佳《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一份基于使用〈阅读中国〉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的报告》,《外语学刊》2011年第3期。
[4] 崔艷辉、王轶《中国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教学探索》,《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