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光俭
摘 要: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秉承共同的文化理念、遵循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追求共同的文化理想是文化认同的依据。从古至今,我国的诗歌在漫长的历史中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化作用不可忽视,直至今日,诗歌的教学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本文以笔者从教学校的东西协作班为样本,以课文《静女》的教学为载体,尝试为探究少数民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提供范例。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语文教学 文化认同感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1.008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化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以课文《静女》的教学为载体,以笔者从教学校的东西协作班为样本,尝试分析教学中各个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反映,厘清学生态度,为探究少数民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提供范例。
一、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与趋势
(一)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
“中华”一词,源远流长。从“华”“夏”“诸夏”到六朝时出现的“中华”,直至梁启超等人提出的“中华民族”,“中华”不仅兼具族名和国名等多重含义,也与“中国”“华夏”等概念相通。
当今时代,“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朗,各民族既按本民族的特征发展、保存传承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又互鉴共生出璀璨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模式发挥灿烂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文化绝非是静止的标杆,而是蕴含着中华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智慧结晶的动态发展的文化内涵。它包含了物态化的工具、居所,又蕴藏于非物质文化的语言、风俗、行为模式中,更反映在精神层面的制度、信仰、哲学等内容中。这些要素因其包容性、开放性而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并且丰富其他语言文化,为多元的世界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趋势
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方式丰富多样,其中对语言文字的认同是极有说服性的一个方向。“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发展、整合、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是中国不可替代、源远流长的精神宝藏,它凭借独有的结构形态和表意方式保存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并将其传承发展,创造出各种优秀的文化作品。近年来,国家积极全面地深入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语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根脉,其独特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正在引领中华民族向着现代化方向前进,是中华民族所有成员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推动我国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二、以《靜女》为例,分析职校教材蕴含的部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
(一)文本分析
《诗经》从内容上看,有不少篇章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更可从中分析出先秦时期及中华文化的萌芽时期的生活风俗。从写作手法来看,《诗经》常用复沓手法反复咏叹,同一首诗中,各章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或是抒情或是描写,表达丰富的情感意蕴,表现了民歌淳朴优美的特色。《静女》是《诗经·邶风》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也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诗中通过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刻画了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静女》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作为《诗经·邶风》中的名篇,从民俗和文学层面皆可以对中华文化有所体现。
1.轻金钱而重情义的赠礼观念
《静女》中女主人公有赠送给男主人公爱情信物的举动。对于信物,男主人公体现出鲜明的态度。根据原文“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和“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表达,可做出推断,男主人公喜欢女子所赠的彤管(根据教科书下注释,“彤管”即红色的土乐器),更喜爱洁白的荑草。另有说法,即彤管就是荑草所制。
根据以上两种说法,女子所赠的爱情信物并不具有较高的金钱价值,而男子表现得欣喜若狂,究其原因,是出自爱屋及乌的心态。男子看重的是信物的精神价值,即女子亲自采摘原料、制作信物的郑重态度和女子附着在信物上淳朴自然的爱情。
这种赠送至交之人礼物时轻金钱而重情义的风俗,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重章叠句的文学表达方式
《静女》中有相似句式反复出现的现象,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两句。这种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表达相似意思的艺术手法就是《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该手法通过反复的吟咏,既加强了诗意的表达,又增强了抒情效果,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朗朗上口,不仅有助于酣畅丰富地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音律美感。重章叠句虽为《诗经》首创,但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精妙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例如在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中,“给我一瓢长江水”“给我一掌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给我一朵蜡梅香”等相似的句子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不仅富有音乐节奏,也使主题思想得以步步深入,在荡气回肠的吟咏中给人丰富充沛的审美体验。
三、简析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体现
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出自《诗经》的《关雎》篇与《蒹葭》篇,对《诗经》有基础的认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可以获知,《静女》中传达的赠礼观念和文学表达方式早已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体现,获得少数民族学生的高度认同。
(一)少数民族学生认同“重情轻金钱”的赠礼观念
课堂上,教师做出中国古代的赠物传统的课外补充,学生纷纷积极回应,表示大理人杰地灵,物产富饶,并热情分享在家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中对于互相赠礼的表达形式。
白族学生表示,在他们的家乡,信物不在贵重而在心意,追溯至唐宋之时,“大理马”“大理刀”“剑川木雕”等地方信物不仅驰名全国,也常作为男女之间爱情的信物。白族喜欢以本民族特色的烤茶待客,白族待客有名的“三道茶”,因作料不同,口味各异,口感丰富具有层次,令人倍感新奇、回味无穷,情感意蕴大大高于茶的价值。
本教学环节的补充,本意在突破学生民族地域之间的壁垒,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形成共情,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但学生的回答不仅超出预设的教学目的,也直接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多样文化的浸润下对中国传統文化的高度坚持和深度认同。
(二)少数民族学生多次运用本民族文化中重章叠句的文学表达方式
在总结《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时,一位彝族学生分享了一首彝族三段诗:
“迁移呀迁移,蜜蜂要迁移。迁到哪里去?迁到岩上去。蜜蜂呀蜜蜂,迁到岩上后,绕呀岩上绕,飞呀岩上飞。……迁移呀迁移,鸭儿要迁移。迁往哪里去?迁到海里去。迁到海里后,可怜的鸭儿,海口有多宽,鸭儿看得清。……姑娘呀姑娘,美丽的姑娘,姑娘十八了,应该出嫁了。要嫁嫁哪里?嫁到婆家里。”这三段诗中,变化的主要是名词,第一段写“蜜蜂”,第二段写“鸭儿”,第三段写“姑娘”,其他句子稍有变化,是根据各段所写的主体作相应的调整,但具体格式和表达形式与《诗经》中使用的重章叠句手法高度重合。
根据学生的热烈反映,笔者得知,这种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在大理地区的广泛使用并非偶然,各民族在通过诗歌、音乐、文学等方式表达本民族文化时,经常采用这种方式。学生自幼浸润其中,对于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学表达形式具有高度的认同。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且历久弥新,博采众长。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探求全国各族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认同,进而让学生树立新型的民族认同观,形成高度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命题。本次教学尝试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融入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笔者将继续努力,力求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更深刻的融合方式,让教学之路风帆更高,航程更远。
参考文献:
[1] 吴慧《全球化场域中的语言安全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3期。
[2] 杨胜祥《〈诗经·静女〉“彤管”考》,《品位·经典》2019年第1期。
[3] 杨帅《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索——以云南省C大学为例》,《南方论刊》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