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旭明,初旭超
(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舒适性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或者说更加注重最大限度地减少痛苦。产痛主要来源于宫缩、宫颈扩张、盆底组织压迫等,合理使用麻醉药可以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舒芬太尼作为一种常用的分娩镇痛药物,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分娩镇痛药物。而罗哌卡因是局麻药,最常用于产妇的镇痛分娩。本研究探析了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与阻滞效应,报道如下。
将我院40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信封随机法分二组。每组例数200。实验组年龄21~35岁,平均(28.27±2.21)岁,孕周(39.27±2.14)周。初产妇:经产妇=130:70。对照组年龄2 1~3 6岁,平均(2 8.1 2±2.0 1)岁,孕周(39.84±2.67)周。初产妇:经产妇=128:72。两组样本比较显示P>0.05。
两组给予建立静脉通道,密切对产妇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协助患者左侧卧,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硬膜外L3-4,蛛网膜下腔给予腰穿针置入,若脑脊液回流则穿刺成功。对照组给予单纯罗哌卡因,用1%罗哌卡因1毫升混合1毫升生理盐水和1毫升葡萄糖混合注入到蛛网膜下腔,维持阻滞平面在T8-12之间,若麻醉效果欠佳可通过硬膜外追加0.2%的利多卡因。麻醉效果满意可实施剖宫产。实验组实施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用0.75%罗哌卡因1毫升混合5μg舒芬太尼和1毫升葡萄糖混合注入到蛛网膜下腔,维持阻滞平面在T8-12之间,若麻醉效果欠佳可通过硬膜外追加0.2%的利多卡因。麻醉效果满意可实施剖宫产。
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评分、麻醉起效和持续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
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均数的比较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实验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比对照组高,(t=7.524,P=0.000<0.05)。实验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是4.40±1.01分,而对照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是6.45±2.11分。
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5 3.4 0±2.1 7 s,和持续时间165.40±22.17min,新生儿apgar评分9.40±1.17分均优于对照组67.40±5.46s,和持续时间135.11±22.12min,新生儿apgar评分7.40±1.11分,P<0.05。
近年来,医学对分娩镇痛的关注焦点逐渐从药物选择转向药物浓度控制,在镇痛效果显著的前提下选择安全高效的镇痛药物。蛛网膜下腔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这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射到蛛网膜下腔并作用于脊神经根,从而对相应的脊神经根产生麻醉效果的方法[1],具有麻醉效果好、操作简单、肌肉松弛等优点,其符合理想的分娩镇痛标准,对产妇和胎儿副作用小;起效快,效果可靠,用药方式简单。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子宫收缩和产妇运动;孕妇清醒,可以配合分娩过程;可满足分娩全过程的镇痛要求。
目前麻醉药物联合使用较多,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联合使用较多。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能产生协同效应,增强传入、传出神经阻滞,增强椎管内麻醉的感觉阻滞作用,可延长镇痛时间,减少麻醉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这主要是因为舒芬太尼是一种合成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强、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特点。舒芬太尼作为一种常用的分娩镇痛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椎管内的阿片受体,提高痛阈,抑制疼痛[3-5]。而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良好的感觉和情感分离、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小等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两者合用可以提高麻醉效果。临床上硬膜外镇痛多采用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和低浓度局麻药[6-8],可以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和局麻药的浓度,进一步降低母体低血压、瘙痒和胎儿呼吸抑制的可能性。
该研究的成果显示实验组术后疼痛评分、麻醉起效和持续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剖宫产手术患者实施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可减轻疼痛[9-10],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起效快,持续久,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