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菁 ,钟凌燕 ,汪昭楚 ,石 荣 *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2. 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陈民藩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福建省中医肛肠科重要创始人,从事肛肠临床工作与教研60 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良多,现将其应用气血辨证治疗痔病的学术观点总结如下。
气血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推动、激发、滋养、濡润脏腑等功能,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体[1]。 《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陈民藩教授认为:肛肠疾病病位在大肠,气血的推动和濡养是大肠能够正常传导的内在条件。 肛肠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气血的运行和调和,气血充盛则小肠可泌别清浊,大肠可传化物,肛门可控制和排泄糟粕,从而肛周无以生疾。 疾病的产生原因包括正气不足及邪气侵袭。 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正气的根本在于气血的充盛和调达。 若正气不足,邪气易入侵人体,而生百病;同时正气虚损也会加重气血失调,与机体内的有形之邪错杂,进一步表现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热等病变。 因此陈民藩教授认为气血失调是痔病形成的基础。
1.1 气虚 《薛氏医案》提到肛肠病与局部气血运行不足有关,“臀,膀胱经部分也。 ……其道远,其位僻,虽太阳经多血,气运难抵,血亦罕到[2]。 ”痔病生于谷道肛门之边,肛周为人体下部,此处无丰富血脉、经络运行,易发生气血失荣,不荣则痛,故贫血合并痔病的患者,肛周疼痛较常人更甚。 气虚则不可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会出现便后出血的情况。若气虚进一步发展为气陷,气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则会出现肛周痔核脱出。
1.2 气滞血瘀 气滞及血瘀是痔病形成的主要病因,两者多错杂,协同发病。《柳河东集注》曰:“人之血气败逆壅底,为痈疡、疣赘、瘘痔。 ”由此可以看出气血壅滞是痔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人体为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致病因素所侵袭,气机失调,血液凝滞,结滞于肛门局部,即可发生痔病。 陈民藩教授认为:现代人多久坐、久立或久蹲,导致气血回流障碍,运行不畅,肛周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从而出现肛周疼痛或形成血栓;同时瘀血不去,停滞经脉,气血纵横,导致反复出血不止。
1.3 血热 福建地区多湿热,居民素食辛辣刺激之品,故热邪易入血分,血热则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形成便血,血色鲜红,呈点滴或喷射而出;热邪灼肉腐血,则见肛周红肿糜烂渗血。 陈民藩教授强调湿热之治需宣展气机,气机畅通则湿有出路,湿去则热孤,故治疗痔病湿热下注证通常配合理气药。
陈民藩教授治疗痔病善从气血论治,临床中多用行气活血凉血之法。 在痔病的实证阶段,证型多为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 对于风伤肠络证,陈民藩教授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以清热疏风凉血为治法,多用凉血地黄汤加减(熟地黄、当归、枳壳、生大黄、地榆、槐花、甘草)。方中以熟地黄为主,清热凉血;当归补血和血,枳壳理气为助;加生大黄通腑泄热,地榆增强止血功能,槐花入肠凉血为引,甘草调和诸药。 对于湿热下注证,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故以清热凉血祛湿为主,常用黄白合剂(鬼针草、黄柏、白芷、大黄、金银花、地榆、槐花、侧柏叶、苍术、枳壳、甘草)。 方中采用福建地域特色药材鬼针草,味苦微寒,清热活血消肿;地榆长于泻热而凉血止血,槐花主治血热出血,侧柏叶善清血热及收敛止血,三者均为治痔血之要药。 陈民藩教授强调湿热之治需宣展气机,故行方遣药过程中常使用枳壳、木香等行气宽肠,气机畅通则湿有出路,湿去则热孤。 对于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活血化瘀,善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芍药、党参)。 方中桃仁、红花为主,两者相须,力主活血破瘀,瘀去则血行;辅以川芎宣畅气机,气能行血,以助活血之功;芍药微寒,散瘀止痛;在原方中加以益气补血之品,如党参、当归,使祛瘀而不伤正。陈民藩教授认为治法是指导遣方用药的原则,因此在分型与用药时,应因时、因地、因人,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整体,不可生搬硬套。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固脾胃即为调气血。 若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凝滞,下迫大肠则“筋脉横解,肠癖为痔”,所以通过调脾胃来达到调气血以治痔疾是陈民藩教授的临床经验之一。 脾胃健运则正气充足,邪气不可干,五脏六腑不易受风、热、燥、湿等外邪侵袭,脾胃气机畅达,不易出现肛周疾病;反之,若脾失健运,胃气受损,则抗病能力弱,气血滞塞不通,易出现肛周病变,如肛周疼痛、潮湿瘙痒等症。
陈民藩教授认为:福建因地区及社会条件的差异,痔病证型多表现为湿热下注,所用药物药性多为苦寒,容易损伤脾胃,因此顾护脾胃之气尤为重要,标本兼顾的理念一直贯穿治疗的始终。 陈民藩教授在治疗混合痔湿热下注证时惯用黄白合剂,在清热利湿的同时不忘健脾益气。 其中枳壳味苦性降,宽中行气,《本草纲目》谓:“诸方治下血痢疾,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3]”;甘草除缓急止痛外,也可顾护胃气;苍术苦温,燥湿醒脾、运化水湿的同时能健脾益气,标本兼顾;土茯苓味甘淡,为福建道地药材,清热利湿与健脾和胃并重。 在治疗痔病虚寒证时,应尽量少用苦寒药物,需用时改为炒用,避免对脾胃造成伤害[4]。
痔病除药物治疗外,手术也是主要手段之一。手术后病灶被切除的同时,也损伤了周围正常的经络、肌肉及组织结构,《正体类要》提出:“肢体损于外,气血伤于内”,由此可见术中使用金刃易损伤气血,从而导致一系列病理表现,明确指出了气血辨证在痔术后辨治中的重要地位及核心所在。 痔术后为机体为金刃所伤,加上术前禁食、术后流质饮食以及麻醉药物的作用,导致术后脏腑虚弱,气血亏虚。 古人云:“气血损伤,瘀血为患”,故机体的气血亏虚加上局部的气滞血瘀,易产生术后诸多并发症。
陈民藩教授重视痔病术后患者机体气血的辨证,改善肛周局部血液循环,通过行气活血以减轻肛周因气滞血瘀导致的疼痛及水肿。 气血亏虚会导致脾胃生化功能降低,无法运化水谷精微于肠道,肠道失去濡养及气血推动,粪便在肠中积久,日渐干燥,而致大便秘结,排便困难,加重继发性出血的风险。 故陈民藩教授术后主张多用麻子仁丸加减以润肠通便,益气活血,再配以宣肺肃降药,如葛根、升麻,可将肺吸入的清气与脾生成的谷气相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腹部脏器,从而推动肠道蠕动[5]。陈民藩教授也主张在术中尽量把组织损伤及出血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减轻金刃损伤对机体气血的影响。
痔病作为肛肠外科疾病中重要的一部分,严重的痔病可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陈民藩教授认为对痔病进行早期的预防是必不可少的。
其一,要注重人体正气的固护,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因此需要注重身体的调护和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肛周的血液循环,调和气血,预防痔病。其二,科学饮食,过度饮食可导致气血瘀滞肠道而产生痔病,且导致脾胃生化不足致气血两虚,气不摄血引起便血,气虚下陷引起痔核脱出,因此陈民藩教授重视合理饮食对预防痔病的作用,建议多食蔬菜、水果类粗纤维食品,少食烟、酒、浓茶及辛辣刺激之品,营养均衡搭配。 其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控制排便时间,不宜久坐或久蹲。 久坐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局部,结聚于肛门而产生痔。 其四,重视女性痔病的特殊性, 女性因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加之月经、妊娠、分娩等因素的影响,肛肠疾病的发生率远远大于男性[6]。 陈民藩教授认为在此时期应尤为重视气血的辨证,保持良好的心情,治疗时配合理气药理气宽胸,疏肝解郁。 其擅于在方中加入陈皮,理气健脾又可燥湿,具有独特的效果;保持肛门及会阴局部的清洁和卫生;对于妊娠期的妇女,由于激素的改变及腹压增加导致盆腔气血运动改变,所以在此期间需要经常变换体位,适当做提肛运动,可有效预防妊娠期痔病。 防治并重,预防为先,是陈民藩教授预防痔病的临证经验。
痔病是一种常见而多发的疾病,陈民藩教授从气血论治痔病,强调整体观念,内治外治并重,辨病辨证相结合,其独特的诊疗思路及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