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月娥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孙思邈,隋唐间著名医药学家,他一生博学多闻,在中医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留下了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实为一部各科兼备、理法方药俱备的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临床医药学家,而且又是一位擅长“摄生养性”的养生家,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有较多篇章,如养性、食治、辟谷、退居、养老等详述了养生学术思想与方法,对于精神调养、饮食药膳、日常起居、调身按摩各方面都做了全面总结。 孙氏在饮食养生方面有丰富的论述,本文拟对其饮食养生治未病观点作一番探究。
孙思邈认为“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人依赖饮食而生,饮食供给脏腑功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丰富的食物营养补充人体气血津液,味道鲜美的食物还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有助于身心健康。 故而掌握饮食的基本原则和五脏饮食宜忌,对于安身立命、健康长寿以及养生治未病都非常必要。
1.1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1]471-473一卷是我国最早的营养卫生专篇,包含了重要的饮食养生思想理论,其提出饮食养生保健的基本思想:“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指出饮食对于身体的重要性,明确只有重视饮食和药物宜忌,才可以做到养生祛病。
孙思邈感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关心饮食宜忌,更不了解饮食相生相克现象,因此专门“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引名医扁鹊所云:“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抚危者,医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夫。 ”由于食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孙氏指出一个好医生不只是会以药治病, 更应善于引导人们用饮食来养生甚至治病。“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 ”
1.2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孙思邈指出,一位真正医术高超的医者,不在于能够用药治病,更在于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之后,先以饮食疗法治疗。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 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 ”是药三分毒,极易伤及人体的正气,甚至可以滥杀无辜,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后世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还结合孙子兵法,专门撰写了“用药如用兵”一文,把孙氏“御兵用药观”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食疗方面孙氏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如用椿根皮、米糠治脚气病(其发现比欧洲人早1 000 年),用动物甲状腺、海带、昆布治单纯性甲肿(瘿病),用动物肝脏治夜盲等等。
1.3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 孙思邈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要想达到“安脏腑”“资血气”的目的,必须明确饮食性味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孙氏在《黄帝内经》的指导下论述了五脏所宜食法,并制定了最早的五脏食谱,这对于今天我们掌握五脏饮食宜忌有重要意义。 孙氏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列出日常食物154 种,分为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详述了诸多食物的性味功用,以供人们酌情选用。
知五脏所忌,慎五味而不偏嗜。 孙氏引用《黄帝内经》精神,指出饮食偏嗜的危害:“黄帝曰:五味入于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则肉胝而唇寒,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1]471-473故而饮食要慎五味,不要偏嗜。
洞悉五脏所宜,以调和五脏,明确五脏病所宜之食物。 因五味入口,各有所走,故应根据饮食物的偏性选择针对五脏病之食物。 “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枣、葵;肺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肾病宜食大豆黄卷、豕肉、栗、藿。 ”[1]471-473
孙思邈在“食治”“养性”“养老”篇中引用历代名家之言,详述各种日常饮食养生之法,并列养生禁忌,值得后人参考借鉴。
2.1 饮食种类不可繁杂 食物之间性味不同,极可能有相克之生,或影响饮食的营养效果,甚或产生毒性直接伤害人身,“食不欲杂, 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 ”[1]721-723
2.2 寻常食物最宜养人 孙氏指出:对于类似鲑鱼一样稀有的珍馐美味,不要刻意追求,只求日常可取的有益于人体的鱼肉和果实即可。“食啖鲑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倡导日常饮食平和营养的饮食观念,以确保脾胃升降功能正常,避免多食奇珍异果或者高粱厚味而致脾胃不能运化,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3 饮食须有节制 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贪吃乱吃,不但不易消化吸收,还可能损伤胃主受纳与脾主升清之功能,导致腹痛、腹胀、腹泻,甚至霍乱之病,故言:“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仍为霍乱”[1]721-723。
2.4 注重四季饮食调养 春夏勿取冷太过,秋冬勿食肥腻不化,尤其是秋冬过食肥甘厚腻、酥油香炸,极易损伤脾胃功能。 “又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臛、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妨。 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又鱼鲙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
2.5 拒食生冷腐烂之品 “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食面,使塞气孔;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 ”[1]721-723这些都是重要的饮食卫生观念。
2.6 重视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孙思邈还非常重视良好饮食习惯对养生的重要作用。 强调要“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否则会“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应饮食清淡,五味调和,“少食肉,多食饭”;饭后“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还要注意“凡热食汗出,勿当风”;防止“饱食即卧”,乃生百病;还提出了“人不得夜食”[1]728的养生观点:这与现代医学观点是一致的。
饮食不良习惯会造成的各种疾病,如食用热性食物后汗出过多,易于伤风头痛;饱食之后即卧不动易致积聚不化。“凡热食汗出,勿当风,发痉头痛,令人目涩多睡。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饱食仰卧成气痞、作头风。 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食成刺风。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 避免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于健康维护极为重要。
2.7 饭后摩腹以助消化 孙氏详述了饭后保养之法。 “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 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 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有所修为为快也。 ”后世故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之说。
2.8 保持良好饮食情绪 进食过程中应保持愉快情绪,不可生气争吵。“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 否则不但影响消化吸收,甚至导致神志错乱,夜梦连连。
2.9 血肉填精,甘旨养老 孙氏对于老年虚损之人食治方法叙述最多,留下许多养性服饵方和养生养老食疗方。 其常用甘润和血肉填精之品以养老,如牛乳补虚破气方、猪肚补虚赢乏力气方、补虚劳方、服乌麻方、蜜饵、服黄精方、地黄酒酥等等。 他特别推崇牛奶的养生作用,在《千金翼方·养老》中有牛乳专论。“论曰:牛乳性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康强润泽,面目光悦,志气不衰。 故为人子者,须供之以为常食,一日勿缺,常使恣意充足为度也,此物胜肉远矣。 ”[1]729据现代研究,牛奶中含有酪蛋白、球蛋白、乳蛋白等优质蛋白质以及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而且各种钙、铁等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比例适中,易被人体吸收,是最好之营养品。
总之, 孙氏认为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能够相应调节人体的阴阳虚实。 养生治未病必须了解食物的性味功效,注意饮食宜忌。 治疗疾病,首先尽可能运用有相应治疗作用的食物调养身体,食疗无效方才使用药物治疗。 正如《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所言:“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1]486研究和学习孙思邈饮食养生治未病观点和方法,对于养生祛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