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产品和造假行为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比病毒更恐怖
近日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受市场衰退和生产停滞影响,一些国家似乎不惜代价,要转移制造业:4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将支付22亿美元,支持日资企业迁出中国。其中,有20 亿美元用于企业回到日本的贷款,另外2 亿美元支持企业去东南亚国家。同一天,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建议,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去,将由政府给予100%的直接报销。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担心中国制造业要不保。究竟该如何看待呢?中国制造又该警惕什么?
我认为对于近期的一些说法,先不要慌张。因为,提出“美国制造业撤离中国”的是库德洛,他是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顾问就是幕僚、参谋,只有发表建议的权力,没有决策的权力。而且,美国跟中国国情不同,即使政府决定了,企业配不配合,还是另一回事。但是,当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以及制造业逆全球化的思潮,确实非常值得重视。
对于中国制造业,要从两方面来看:首先,从绝对值来看,我很悲观。全球疫情下,中国制造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在供应链上是彼此高度依赖,哪怕100 道工序里面只有一道工序在人家那里,人家不复工,你这里也没有办法。
全球因为疫情导致的市场衰退、生产停滞,给中国制造在量上带来极大冲击。也确实有一部分产业,开始往西方回流。
但是,从相对值来看,我不悲观。从经济的角度上,制造业会有部分回流西方,但量不可能太大。
一个软件,能跑出高分,绝不仅仅是因为软件本身设计得当,更需要底层的操作系统。“中国制造”在供应链上的演化,就是一个“操作系统”。你可以迁走一些工厂,但很难复制中国制造业的“操作系统”。
西方国家单个工厂的迁出,并不能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根基;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回旋的余地更小,控制疫情能力还不如中国,制造业反倒会回流中国。
所以,从长远看,疫情总会被控制,从相对值来看,中国还不用太悲观。
实际上,尽管短时间内,西方的工厂还搬不走,但情绪会影响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也就是说,存量可能不会大幅减少,但是增量就不一样了。西方国家具体的增量,会发生在与安全相关的产业建设上。
究竟什么是安全相关的产业呢?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并且会随时变化。在过去,主要是军工类产业,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再怎么外移,也不会把军工产业转出去。但是现在,“与安全相关的产业”范围扩大了。
前段时间,中国供应的部分KN95 口罩,在美国检测出问题,美国人提出质疑。国内很多舆论都说:“如果你嫌我的口罩不合格,那你就别用啊。”
从我们的角度,可能觉得非常“战狼”,但是从听者角度,别人会认为这是拿口罩来威胁人家,口罩被“武器化”了,上升成为一个与安全有关的问题。
请记住:一切成本优势,都是建立在不涉及安全问题的前提之下。一旦涉及安全问题,西方将有可能不惜一切代价,重新建厂生产。并且,对于“安全”相关产业的定义,也会随着不信任的上升,而不断扩大其边界。
可以说,真正对中国制造业造成冲击的,不是自然界的病毒,而是劣质产品和造假行为,这是更恐怖的“病毒”。
中国有很多实用新型的创新,但这不是从“0”到“1”的创新
缺乏从“0”到“1”的创新。现在,舆论经常说,我们有很多“伪创新”,就是搞一些噱头,玩一些概念,对产品的使用没什么实际影响。这个问题值得更细致地分析。
中国有很多实用新型的创新,但这不是从“0”到“1”的创新。美国多是从“0”到“1”的原创发明,我们往往是从“1”到“100”做得更好,就是在生产中,不断地改良不断地迭代进化。这是我们的一种比较优势,尽管没有从“0”到“1”那么高价值,但仍值得鼓励,说它是“伪创新”,有点刻薄。但是我们需要警醒的是,加大基础研究,努力在“0”到“1”之间实现突破。
“工匠人才”的缺乏。中国制造一直处在低水平竞争维度,实际上跟“工匠人才”的缺乏密切相关。
前几天,我访谈了一个口罩厂的朋友,他说:“做防护口罩需要熔喷布,而高端的熔喷布基本都在韩国。”我问他:“高端和不高端的区别在哪儿?”他说:“熔喷布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序叫驻极,就是让熔喷布带上净电荷,带电前和带电后,口罩对病毒的吸附能力能差出一倍多,所以驻极工艺对于熔喷布的品质十分关键。而韩国生产的熔喷布,净电荷的存留时间比中国的高出一个数量级。”
我很吃惊,进一步询问这是因为设备的差异吗?他说:“不是,设备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工人的手艺。一样的设备,不一样的手艺,做出来的东西是不同的。”所以说,“工匠人才”十分重要。这就好比从新东方厨师学校毕业的人,同样照着菜谱炒菜,味道是不一样的。这背后的区别,就叫手艺。
这种手艺学校是教不了的,得靠长时间的积累和悟性。我把这个称为“隐性知识”。要培养这个,没有别的办法,需要稳定的“工匠人才”队伍,以及足够多的制造产业和长时间积累。日本和韩国都是这么过来的。
中国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需要务实精神,通过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对此,我有4 点建议:
让人口红利,转换为制度红利。在“中国制造”这个操作系统里,产业链是比较健全的,以前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但这些都会随着市场自动校正。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进一步“放水养鱼”,完善制度优势,让制度红利承接人口红利,继续走下去。
努力提升“中国制造”品质。从低端到高端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付出更多努力,下大力气完善市场标准,严格进行质量规范。现在“95”后,“00”后,越来越喜欢国潮,这也代表国货的崛起。但还不够,需要更多的高端产业崛起。
建立非政府主导的自治协会。工匠的匮乏,跟行业自治紧密相关。要有大量“工匠人才”,就必须有好的评价体系,才能鼓励更多的技术工人愿意沉下心来,努力钻研,经过10年、20年,最终成为真正高手。
保中小企业,就是保我们自己的未来。疫情很可能长期持续,但无论如何,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中小企业解决了国内80%的就业,是就业的主力军。而且,无数中小企业,构建了中国制造的产业链。所以,要从国家层面保护中小企业,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