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倩,何晓瑾,金实,徐长亮,管玉洁,王志超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和病理性骨生成,炎症初发部位多为骶髂关节,进而累及整个脊柱,常导致进行性、不可逆的结构破坏,并可伴见眼葡萄膜炎、肺间质纤维化、炎性肠病、继发性肾脏淀粉样变及神经系统病变等关节外表现,后期可造成脊柱强直和关节畸形,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西医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制剂等。但因价格昂贵、感染风险及耐受性问题等,患者多不能持续应用。而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及控制病情方面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有明显优势。
中医文献中并没有AS这一病名,但根据其腰骶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的大偻、肾痹、痹证、龟背风、竹节风、脊强等范畴[1]。古籍对此描述颇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2]21,“偻”即脊背曲俯之意。《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2]210,其中“尻”指骶髂关节,“踵”指足跟,文中指出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深入筋骨而出现弓背弯曲、畸形,这与AS晚期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关于其病因病机,古籍也有很多论述。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2]169;《诸病源候论·腰痛候》言:“肾主腰脚,肾虚弱,则为风邪所乘,风冷客于髀枢之间,故痛也”[3]。《石室秘录·背脊骨痛》曰:“脊背骨痛者以肾阴亏竭,不能上润于脑,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而作痛,肾精不足,气血必虚,不荣则痛”[4]。因AS患者多表现为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发僵,夜间痛醒,翻身困难等,随着病情进展由腰椎向上延至整个脊柱,而这些部位都是督脉循行之处,故除认为AS与肾虚有密切关系外,也与督脉亏虚联系紧密。如《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痛不可以转摇”[2]269,《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腰痛治法》言:“凡人之腰疼,皆脊梁处作痛,以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5],即是此意。
现代医家一般也认为AS与肾虚有密切的联系,如阎小萍教授认为AS是由肾督正气亏虚、阳气不足,风寒湿热诸邪深侵肾督而致,且临床发现AS患者肾虚督寒证最为多见[6]。冯兴华教授认为先天肾虚是AS发病的基础,风寒湿热及瘀血乘虚侵袭人体,阻滞于经络、筋脉、骨节是诱发及加重的重要因素[7]。王庆国教授认为该病以肾虚为本,寒湿、热瘀等邪凝滞督脉气血,终而发病[8]。故古今医家多从肾督立论,认为肾虚督亏是AS的主要病机。
关于AS的最新研究显示,AS的发病与肠道微生物的状况密切相关。Ciccia等研究发现AS患者肠道内有粘附性细菌和侵袭性细菌,它们与肠道炎症有显著相关性[9]。而目前认为较为肯定的致病菌是肺炎克雷伯菌(KP),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AS患者肠道内KP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10]。研究发现超过70%以上的AS患者具有明显的亚临床肠道炎症,其中5%~10%的患者症状更为严重,甚至可直接发展为炎症性肠病(IBD),故IBD成为AS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11]。近2年Wen等从基因组学角度研究国人的肠道微生物DNA,结果表明AS患者的特征为肠道菌群紊乱,并发现肠道微生物极有可能参与AS的发病机制或疾病进程[12]。而上述兼见肠道问题的AS患者临床上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不调、神疲乏力等中医脾虚证候。故可推测脾气虚与AS的发病亦有密切的联系。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脾转化的水谷精气不断充养肾之精气,使其充盈成熟;而肾阴、肾阳又可资助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使其旺盛充沛。若因饮食不节而致脾运失健,无以滋养先天,则肾精不足,督脉空虚,骨失充养;并且脾病痰湿内生,以克肾水,进一步加重肾虚督亏的状况。故脾胃功能的盛衰与AS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也有很密切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团队提出脾病湿盛是AS发病的关键,可从“肾-脾”轴论治AS,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肾、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无论是脾土久虚,气血生化无源而导致肾虚失养;或脾病痰湿内生,以克肾水,进一步加重肾虚督亏的状况;或因肾阳虚而不能生脾土,最终均可导致脾肾失济。加之风寒湿等外邪侵扰,内外相合,而发为AS。故肾、脾在生理上相互支撑,病理上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肾-脾轴的关联关系。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言:“脾具土德,脾安则土为金母,金实水源,且土不凌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犯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13]。在中医生克制化理论指导下,治疗AS时不可拘泥于一脏,应根据患者的病证特点,结合脏腑辨证,或补肾以健脾;或健脾以养肾;或脾肾并重,兼以祛邪;或祛邪为主,兼补脾肾,气血并补,灵活辨治。
基于上文所述肾虚督亏,脾病湿盛的病机特点,故确立温肾强督、健脾祛湿为其治疗大法,并自拟基础方温肾健脾定脊汤[14]。本方由鹿角片、巴戟天、桂枝、独活、羌活、桑寄生、防风、威灵仙、白术、鸡血藤、白芍、蜈蚣、僵蚕组成。方中鹿角片、巴戟天补肾助阳,强筋健骨;桂枝既解表散寒,又温通经脉。三者合用起到温肾强督、通阳止痛的作用,共为君药。羌活、独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桑寄生助君药加强补肾强骨之效;配合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共为臣药;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合白术鼓舞脾之清阳,并可祛风胜湿止痛;白芍酸收,一则养阴柔筋,缓解筋脉拘急,二则防止温阳药燥热伤阴;鸡血藤养血行血,舒经活络均为佐药,蜈蚣、僵蚕加强搜风通络、散结止痛之效并引导诸药直达病处,共为使药。如关节疼痛明显者,加穿山甲、雷公藤、乌头等;病位在上,以颈椎为著者,加葛根、桑枝、片姜黄等;病位在下,以腰骶部为著者,加续断、木瓜等;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知母、秦艽等;若见大便溏稀明显者,加薏苡仁、冬瓜子、砂仁等。
综上所述,AS的发生与肾、脾关系密切。根据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及中医生克制化理论,本文提出肾虚督亏是AS的致病之本,脾病湿盛是发病关键,并确立温肾强督、健脾祛湿为其治疗大法。本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基于“肾-脾”轴论治AS,收效颇佳,希望能为AS的中医辨治提供借鉴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