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北京 100043)
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对于提高病案统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有积极意义[1]。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人为、客观等诸多因素,导致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在数据质量控制中存在一定问题。为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我院将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数据错误进行分析,并对新的防治措施加以运用,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具体内容如下。
我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的病案统计数据为对照组,共计15820份病案数据,其中有91247例患者来我院就诊。2018年7月~2019年7月病案统计数据为观察组,共计16327份病案数据,其中有112689例患者来我院就诊。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传统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并对该病案数据进行核查,对于病案统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法。
观察组根据以上问题汇总,运用相应整改措施,具体内容为:(1)增强管理人员的质量把控意识。针对管理人员质量把控意识薄弱的现实问题,我院开展病案统计管理的培训活动,对病案统计管理的重要意义加以宣传,同时对检查方法、手段和质量标准等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质量把控意识和管理质量。(2)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我院定期开展病理统计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统计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上岗工作,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减少错误数据的发生。(3)优化病案统计硬件设施。对于病案统计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硬件设施进行优化,明确病案数据格式及长度,从而有效构建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平台,使信息安全、数据存储、服务器、技术平台等内容引入到系统当中,优化病案统计工作。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数据错误情况进行统计,主要从病案书写、辅助检查、出入院记录、病程记录等方面进行统计,失误率越低说明管理效果越好。
采用SPSS 2 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病案统计管理工作中数据错误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在16327份病案数据中,失误总量为172例,失误率为1.05%,住院病案首页填写错误量为72例,失误率为0.44%,相比较对照组而言,对照组在15820例病案数据中,失误总量为274例,失误率为1.73%,而住院病案首页填写错误量为160例,失误率为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该信息系统通过将病案信息录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接口,使得病案数据、医疗数据得以有效应用[2]。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病理统计管理工作中,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控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通过优化数据质量控制才能更好的减少错误数据的出现,从而更好的提高管理效果和精准度。对于此问题,我院对以往病案统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数据错误发生的原因提供相应整改措施,运用到观察组研究对象的病案管理工作中。研究发现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数据错误与三大原因有关,即管理人员数据质量控制意识不高、管理人员工作素养较低和病案统计硬件设施有待优化。在观察组病案统计管理的数据质量把控中,我院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即从增强管理人员的质量把控意识、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优化病案统计硬件设施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研究对象在总失误率和住院病案首页填写失误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为此,对以往病案统计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数据错误进行汇总、分析,并以此为根据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有助于减少数据错误的发生,从而提升病案统计管理的质量把控,具有明显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