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养殖智能化模式探讨与展望

2020-12-13 23:38
农业工程技术 2020年24期

淡水养殖在中国起步较早,历史悠久,且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工业化水平低,高新技术更新慢,已在全球高速发展的现代渔业中凸显不足。近年来开始出现了智能化养殖趋势,智慧养殖模式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利用中国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优势,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传感技术应用在智能化淡水养殖中,有效提升了养殖效率,为今后大力发展智能化水产养殖提供了方案。

1 智能化养殖模式

所谓智能化水产养殖模式,即借助大数据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水产养殖过程实现智能化、规范化管理,达到提高集约化水平,避免操作风险,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通过智能化管理,可以对水质进行精细地检测,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善。能通过远程病害诊断系统及时甄别疫病,并提供防治方案。能借助智能感应系统自动调整投喂量,调整充氧时间与频率,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大幅降低工人作业难度,避免生产风险。在运用智能化养殖模式中,不仅需要专业的设施设备,同时还需要一批技术过硬的专业养殖人员,确保在养殖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智能化设备的作用,真正落实智能化水产养殖事业[1]。通过发展智能化淡水养殖,还能充分利用边角地、荒芜地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企业,实现闲置土地的二次开发利用,解决水产养殖与土地紧缺的矛盾。发展智能水产养殖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助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2 主要淡水养殖模式

2.1 池塘智能化养殖模式

池塘智能化养殖模式是指在普通池塘养殖中,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和智能装备等,及时获取养殖中的各种信息,再通过远程遥控等进行自动操作或人工干预的养殖方式。池塘模式相对比较基础和简单,目前主要有水质自动监测与报警,水下鱼群活动与摄食监测、全景24小时影像监测、自动化投饵和鱼病在线诊断等。除要求有稳定的通信信号和电源外,对养殖设施的要求较低,对原有的养殖习惯影响较小。设施设备比较成熟,后期维护费用较少,一次投入可持续使用。目前已广泛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运用,已成为中国当前智能化淡水养殖的主要模式。

2.2 网箱智能化养殖模式

网箱模式与池塘模式类似。但由于网箱养殖受同一湖库的水质影响巨大,常因大库水质突变造成大规模死鱼,相对而言,对水质的自动监控与报警要求更为迫切。鉴于敞开式的水下特殊环境,对监控系统的要求更高,须将智能设备和传感器组成的“物联网”立体布满养殖区域,借助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以及二维码技术,对水下网箱中的各项养殖要素进行标识,以便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全面把控智能化水产养殖工作[2]。网箱养殖一般都处于水位较深的大水面,气候环境比较复杂,选用和安装自动化设备时还需考虑风浪、雨水的影响,以及设备维护费用等,对自动化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

2.3 工厂化智能化养殖模式

工厂化养殖是今后淡水养殖的主要方向,核心问题是水资源利用和环保排放。工厂化智能养殖模式除具备上述模式基本功能外,对水质监控与调节、智能化投喂和污水自动净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全程检测主要水质指标并报警外,能根据水质要求通过电脑程序自动换水,可根据鱼群摄食监测自动调整投喂量。可根据养殖池的排水量等变化,通过 PLC 控制系统调节微滤机的转速、反冲洗频率,并结合微滤机进水和出水水质的变化参数,优化微滤机运转模型,降低微滤机能耗,提高水质净化效率。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大换水方式,为节水减排找到了一个途径。

3 展望

中国是农业大国,“藏粮于技”是重要战略。淡水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技术相对滞后,“科技兴渔”尤显重要。随着“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对节水减排和保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标准化生产将很快普及。而智能化养殖模式正是根据生产措施和产品质量要求设计的生产管理方式,是标准化养殖中不可代替的程序。为此,智能化水产养殖模式将在中国加快普及,特别是工厂化智能化养殖模式将捷足先登,将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稳定产品质量方面凸现作用。池塘智能化养殖模式也将齐头并进,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集约化水平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的运用,智能化养殖模式还将在产品质量追溯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