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钢,孙 蕊
(淄博博山万杰康复医院,山东 淄博 255200)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诊出时90%的患者已经移动为上皮癌,因此需要早期开展诊断和治疗。现阶段对于膀胱癌的诊出以及复发的分析中常用18F-FDG PET/CT,但18F-FDG在机体代谢后会经过肾脏排泄因此对于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代谢物会导致膀胱的放射干扰大,影响病灶显示,因此需要寻找另一种检查模式[1]。根据以上情况本次重点分析双时相PET/CT检查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2016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集的50例怀疑为膀胱癌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45~83岁,平均(63.2±3.5)岁,本次所有患者均同意相应的检查模式。
PET/CT扫描仪器为GE Discovery LS 16型,使用2D模式对PET的数据进行采集,使用迭代法计算子集最大期望值,重建后的图像输送至工作站进行分析。CT扫描参数:电压为120 Kv,电流为120 mA,层厚为5 mm,层间隔为4.25 mm,叮嘱患者放松平静呼吸,从头顶下股骨上段扫描。使用自动化合成系统以及回旋加速器对18F-FDG进行计算;叮嘱患者保持空腹6小时以上,控制空腹血糖6.6 mmol/L,3.5~5.4MBq/kg经过静脉注射进入,注射后静卧45 min左右开始扫描,扫描前将膀胱排空,对于延迟扫描的患者在注射药物4~6小时之后开始扫描,并在扫描前叮嘱患者服用呋塞米20ml呋塞米,并饮水1000 mL以上,延迟扫描前保持膀胱充盈状态。
图像经过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判断,FDG勾勒(感兴趣区)ROI、计算标准摄取值(SUV),SUV>2.5为恶性肿瘤标准;并对病灶的形态、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最终标准为病理学结果。
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常规SUV、延迟扫描SUV;常规扫描尿液SUV、延迟扫描尿液SUV;SUV的病变常规扫描、常规扫描尿液SUV;病变延迟扫描SUV、延迟扫描尿液SUV进行匹配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50例患者经过病理学检查显示膀胱癌为45例,5例为良性病变。常规扫描36例正确,误诊9例,诊出准确率为80.0%(36/45);双时相扫描44例正确,1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97.8%(44/45),两种检查方法诊出率差异显著(x2=13.651,P=0.000)。
常规扫描病变SUV值为(7.01±3.06),延迟扫描病变为(7.3 9±5.0 1),差异不显著(t=0.0 3 3,P=0.2 8 0);常规扫描尿液(1 8.0 2±3.7 1),延迟扫描病变为(7.01±3.34),差异显著(t=10.020,P=0.0 0 0);常规扫描病变(7.0 1±3.2 6),常规扫描尿液(1 8.0 2±3.2),差异显著(t=9.0 6 1,P=0.000);延迟扫描病变(7.31±5.01),延迟扫描尿液(1.31±0.71),差异显著(t=5.00,P=0.038)。
癌症与患者的生活习惯相关,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转移风险,因膀胱的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需要采取良好的检测模式,提高诊出率。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为了治疗更加准确一般将其进行分期。对于临床诊断中传统使用18F-FDG需要经过泌尿系统排出,膀胱内本底很高,导致膀胱内肿瘤被掩盖,因此临床诊断较为困难[2]。本次常规扫描使用呋塞米进行利尿,并延长两次的扫描时间为4~6小时,以上措施有利于减少膀胱内尿液的放射性,从而排除膀胱内尿液对于病灶SUV的检测情况,可明显提高准确性。CT显像对于膀胱壁的解剖结构进行直观的判断,对于局限性增厚可清晰显示,因此对于疾病的判断效果理想。在本次的临床资料中我们发现常规的SUV的数值明显高于延迟肿瘤SUV,并且浓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增高的情况;常规尿液放射性明显低于延迟尿液比较,塑化剂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ET/CT扫描可以消除尿液浓度对于检查结果的影响,因此明显减少误诊及漏诊率,提高检查准确率。出现PET/CT扫描准确率高于传统检查方式主要是因为使用18F-FDG,患者体内如果遗留18F-FDG,使得18F-FDG含量升高影响检查结果,但该种检查却可以避免以上的情况。
总之,口服利尿剂之后进行延迟扫描技术比较简单,可重复使用,患者痛苦小,可准确的找到病灶的具体位置和病变情况,因此临床诊断率较高,值得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