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莲花,陈美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急性心肌梗塞在临床中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其病情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等,患者不仅仅需要面对血压低、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表现,还需要承受恐惧不安、紧张抑郁等心理压力,同时情绪上的变化会对交感神经产生刺激,增高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导致心肌异位兴奋灶出现,加重心脏负荷。因此,科学有效的护理指导是提升临床疗效和改善预后的关键[1]。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现整理与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2019年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依据1:1比例分成两组,对照组为40例,男为21例,女为19例,年龄分布50~83岁,平均年龄(58.2±3.5)岁;实验组同样为40例,男为22例,女为18例,年龄分布51~84岁,平均年龄(59.3±3.6)岁。进行比较以后,可以确定两组自然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有对比性。
对照组常规护理内容: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要对其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定时的进行心率、血糖、血压测量,以此为依据进行用药治疗,尽可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实验组心脏康复护理内容:①心理护理:做好心理疏导和安抚,防止突发疾病出现,将疾病知识、治疗手段、早期活动的重要作用等详细的极少给患者,提升其认知,促使其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念;②康复指导:早期活动分为A、B、C、D、E五个等级,其中发病1~2 d为A级,要求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状态,加强用药指导,监测血糖、血压变化,保证准确用药;发病3~4 d为B级,摇高床头约30°-45°;发病5~6 d为C级,摇高床头60°,让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行饮食;发病7~8 d为D级,鼓励患者尽早下床进行活动锻炼,并对床边大小便给予指导;发病9~10 d为E级,协助患者进行步行锻炼,1次为10 min,以病情好转情况为依据对康复锻炼方案进行制定和实施,对运动时间、强度要进行合理控制。若活动过程中有胸痛、胸闷症状出现,需要马上将活动停止,积极采取对症处理措施;③生活指导:叮嘱患者保持科学良好的生活行为,严格遵医嘱用药,坚持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确保饮食方案科学营养,禁止辛辣刺激性饮食,适量饮用温开水,禁止吸烟酗酒。确定病情逐渐平稳后开展户外运动,确保充足的睡眠。
评价和对比两组的临床综合指标,包括健康知识、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三方面。
研究之中用到统计学软件SPSS 22.0处理所有数据,其中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当P<0.05时说明数据出现了统计学意义。
两组行比较,对照组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健康知识评分均没有实验组高,差异显著,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两组临床综合指标进行比较(±s,分)
?
急性心肌梗塞属于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逐年升高的趋势,广大患者特别是老年群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2]。由于本病具有发病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高及病情危重等特点,所以必须通过加强活动锻炼的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心脏功能。五级法早期活动主要通过对冠状动脉进行扩张的方式,促使心肌供血量增加,减缓心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运动指导、生活指导等,可显著增强其免疫力,同时有效改善心功能,加快病情康复速度,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3]。
本研究的结果为:实验组躯体功能评分、健康知识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差异上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得到以下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中应用心脏康复护理,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大力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