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000)
慢性盆腔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经久不愈等特点,由于炎症引发盆腔黏连,从而导致输卵管阻塞,导致患者不孕不育、宫外孕,一般表现为月经异常、下腹部痛等临床症状。此次将我院诊治的90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为对象,探讨腹腔灌注药物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诊治的90例妇科慢性盆腔炎患者为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纳入标准:均经彩超、妇科等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1];符合静脉输液、腹腔灌注指征。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精神障碍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对照组45例,年龄24~49岁,平均(34.41±4.93)岁,病程1~4年,平均(2.12±0.46)年,其中已婚30例、未婚15例;实验组45例,年龄25~50岁,平均(34.62±4.54)岁,病程1~5年,平均(2.22±0.36)年,其中已婚31例、未婚14例。此次探讨观察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取氧氟沙星+替硝唑治疗,静脉滴注氧氟沙星400 m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替硝唑500 mg,每8小时1次,14天是1疗程;实验组采取腹腔灌注药物治疗,具体如下:将氧氟沙星150毫升+替硝唑150 mL+庆大霉素15万U+地塞米松10 mg腹腔灌注[2]。腹腔灌注期间需避开月经期,选取腹腔穿刺点位置,取左髂与脐连续中外1/3交点或者耻骨联合与脐中点[3],避开白线,穿刺前叮嘱患者将膀胱排空,避免损伤肠管以及膀胱,选取一次性套管穿刺针,灌注后取侧卧位(侧向患侧)或半卧位,观察30分钟,利于药物吸收,避免并发症,7天后行第二次灌注,2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禁止应用其他药物,禁止阴道上药、性生活等。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结果。疗效标准:(1)显效:治疗后患者月经异常、下腹部痛等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消失。(2)有效:治疗后患者月经异常、下腹部痛等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后患者月经异常、下腹部痛等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随访结果:记录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随访结果。
统计处理软件:SPSS 21.0。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对 照 组 显 效 例 数: 2 0 例( 4 4 . 4 4 % ) 、有 效 例 数: 1 4 例( 3 1 . 1 1 % ) 、 无 效 例 数:11例(24.44%)、总有效率:34例(75.56%);实验组显效例数:2 4 例(5 3.3 3%)、有效例数:20例(44.44%)、无效例数:1例(2.22%)、总有效率:44例(97.78%);(x2=9.615,P=0.002)。
对照组复发6例,复发率:13.33%;对照组复发1例,复发率:2.22%;(x2=3.873,P=0.049)。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盆腔炎性疾病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或病程迁延、体质差所导致的,一般表现为月经量多、白带增多、经期延长、下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4]。腹腔灌注是一种血管外给药方式,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生物利用度较高,有效提高抗菌药物浓度,具有见效快、吸收快等优点。且有较强抗炎作用,具有抗炎抗黏连的作用,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少。
此次探讨腹腔灌注药物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的临床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75.5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2.22%)低于对照组(13.3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灌注药物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确切,复发率较低,因此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