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视频娱乐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普遍,其语言表达形式和蕴含的文化因素等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很有益处。每年都有大量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各所高校学习,其中绝大多数留学生是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在本国时经常会使用YouTube 等视频网站,在他们来华之后,看到中国也有相仿的媒体形式,这对于他们来说更易于接受。
媒体形式的不断发展。电影、记录片等影视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对于留学生来说,影视作品兼顾听力、阅读(字幕)、口语等方面的语言训练,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影视作品能够更加直观让他们感受到抽象的中国文化,感受到隐藏在社会表象背后的文化习惯等因素。视听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无疑是具有巨大潜力的,但在应用于文化课堂中却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影视作品的选材不当,播放时间过长,以及内容缺乏时效性等。
本文源于对以上情况的思考,分析网络短视频在对外汉语文化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应用。
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师把视频作为一种教辅工具使用在对外汉语课堂中,但他们使用的视频多是记录片、电影片段这样的时间较长的类型[1]。相比于网络短视频,纪录片和电影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其中的场景设置十分讲究,语言的使用也比较规范,原因是大多纪录片、电影都有专业团队支持,采用专业的设备,呈现高质量的内容。但相比于短视频,它们的篇幅较长,时间一般在40 至90 分钟,使用在文化教学课堂中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如果对其进行剪裁,又破坏了其自身的完整叙事,对想要表达的内容会有相当一部分折损。
电影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辅助工具时具有诸多优点,但同样也具有许多不足。
一部电影时长从90 分钟到120 分钟不等,这不符合对外汉语文化课的教学要求,并且一部电影表达的内容很多,符合文化教学内容的部分分布零散。如果将其摘出单独观看,破坏了叙事整体性,没有前文铺垫,会显得十分突兀,让留学生难以理解,不但使文化教学收效甚微,还会对留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造成阻碍。
电影中一些文化元素错误没有得到有效纠正,这会对留学生通过这些电影学习文化知识时产生误导。比如:历史剧中最常见的“大人”一词。简单来说,“大人”在清代以前多用于对父辈表示十分尊敬,如父亲大人,母亲大人,可直呼之为大人,或者对于德高望重者出于尊重称其为“大人”[2]。直到清朝之后,“大人”再被用称呼上官。而现在的历史剧往往不分朝代,在没有仔细查实的情况下就使用“大人”来称呼上官。
电影的表演是为情节服务,有时候出于情节需要,演员必须加快语速,甚至使用方言俚语和不合文法的语句,这就对留学生学习口语和文化知识产生阻碍。
相比于电影,网络短视频可以有效地弥补电影的不足,作为一种更好的多媒体辅助工具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课堂上使用。网络短视频具有三点优势:一是对主题把握集中,文化主题往往立题较小,针对某个文化要素点展开,内容围绕主题反复阐述,运用多种形式展现。利于在文化专题教学时用来展现文化要素。二是更有带入感,因为视频的制作者大多来自于留学生群体,这对文化教学课堂上的留学生来说很有亲切感,视频制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他们也有可能遇到过。这利于文化教学的展开,也利于留学生接收文化知识。三是网络短视频一般在10 分钟以内,短小精炼,相比于电影来说,它更具有灵活性,便于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安排在课时中。
目前在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国内网站Bilibili网、微博等有很多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上传拍摄视频,他们所摄录的视频与中国生活、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以及其他跨文化议题相关,轻松有趣,吸引了大批观众。在具体分析了多种形式的短视频之后,我们总结了短视频的如下特点:
这些网络短视频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生活差异,学习过程等内容的吐槽和对国内外时事进行的解说,视频内容欣赏通俗易懂,突出猎奇和趣味性,有些内容甚至引起了一定范围的社会讨论。而这些视频内容正是我们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能用到的。
以“歪果仁研究协会”的视频“自从歪果仁看了《流浪地球》以后……”为例,视频在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一周发布,几乎正处于网络上对这部电影广泛讨论的时候,极具时效性。这样的内容应用于我们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能够使留学生第一时间内接触到中国的新鲜资讯,社会变化。
从视频的创作者来看,他们来自于世界各地,在视频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多变性较大,从而奠定了这些视频的多样性,各自展现了自己在中国生活过程中的诸多经历,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鼓励了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跨过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困难,同时也为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分析文化教学对象及其心理提供了依据。
当前中国国内和国外的网络视频平台基本都可以进行用户在线互动,用户可以在视频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评论,与其他看这个视频的用户进行互动交流,例如B 站的弹幕机制,以及YouTube 的下方评论区。因为这类网络短视频趣味性强,粉丝活跃,有些内容适合进行深度讨论,所以互动效果很好,往往一段视频会有成百上千条评论。
除此之外,网络短视频一般是由个人或小团体录制,视频时间短,一般在10—20 分钟以内[3],更易于使用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网络短视频在叙事结构上多采用断点式叙事,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探究,这就更利于对外汉语教师为适应自己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进行剪裁调整。结合以上短视频特点分析,我们认为短视频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联系紧密、契合度高,具有应用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可行性。
网络短视频的选取需要兼顾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视频质量等多个方面。统筹这些因素的任务又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在短视频的选取过程中去粗取精,选出适合用于课堂教学的短视频,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使短视频在文化教学中发挥出最大效益,让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归纳整理之后认为,短视频选取应遵循如下依据:
网络短视频是要应用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课堂中的,因此必须先从教学对象的角度进行分析,依照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选取。
1.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对渤海大学的一些留学生访谈后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工作,在他们看来,能够与中国人无碍交流是最主要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安排文化教学所用的网络短视频时,需注意留学生的交流需求,基于这一点,可以选取一些对话,采访等形式的网络短视频,使留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的交际礼仪,交际体态,交际语言等等内容。除了工作需求以外,我们在YouTube、B 站等平台博主处了解到,还有一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了解和系统学习中国文化,他们的主要动机是兴趣。对于这一部分留学生来说,中国的人文地理,美食历史,自然风景等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基于这一点,在对他们进行文化教学时应多选取以上相关内容,最好是就某一点内容详尽深刻的视频,比如美食方面,我们可以选择B 站up 主“我是郭杰瑞”的视频“在广州挑战对于美国人来说的奇葩美食(鱼皮/鸡爪/牛杂/乳鸽)”等等相关内容的视频。这些视频内容既有利于文化教学的开展,又能满足留学生的需求。
2.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把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4]。针对基础较差的初级阶段留学生,我们可以多从YouTube 上取材,因为YouTube 上的中国文化相关素材多以英语或英语加汉语旁白为主。中级阶段的留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也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一些交际,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就可以使用一些在华外国人拍摄的短视频。因为这些视频制作者所使用的汉语大多通俗易懂,不会使用特别高级晦涩的汉语,所以同样便于这一阶段的留学生理解。至于处于汉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往往能够与中国人进行无碍的交流,对于他们,教师选取视频的深度可以大大提高,也可以选取一些词汇丰富,语速较快的视频资料加以运用。
网络短视频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出现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课堂中。首先,应选择具有文化倾向的短视频。例如风俗习惯、社会常识、区域特点等。这一点也是本文关注的短视频区别于其他短视频最重要特征。其次,应依附于文化教学课程的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侧重点进行视频素材选取。比如文化教学突出文化传播,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带有文化概况,文化交流内容的网络短视频在课上播放使用。在视频选择的过程中,还应侧重于语言规范,表达得体的内容,这样的视频可以使留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点的同时练习口语表达。
当前中国及国际上网络发展迅速,网络视频的上传数量十分巨大,视频质量有好有坏,令人难以概括,准确甄别。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网络短视频时,需格外注意区分良莠。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优质网络视频体现在规范的语言使用,内容表达的准确性以及背后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念。应避免选取语言极其不规范,内容毫无价值或者传播不良价值(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观念的视频,为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把好关。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开始上传短视频,其中难免有低水平的短视频出现。这些视频对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毫无用处,甚至会阻碍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因此,汉语教师在选取视频时要综合考量,从众多跨文化类短视频中选出最适合应用于文化教学的高质量素材。
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正在呈现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帮助留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而现在的网络娱乐内容正在逐渐丰富。在这种形势下,网络短视频以其独有的趣味性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同时也有希望走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初步探讨如何将网络短视频这种娱乐形式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在文化教学中。力图将网络短视频这一新兴事物融入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