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向度及其价值分析

2020-12-13 21:57
关键词:感性异化本质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异化是由德文动词发展而来的名词,起源于拉丁文alientio 和alienaio,有转让、分离、让渡、疏远等含义。异化劳动则是指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身,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感性力量。马克思在其《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这对于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生产结果向度: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从生产结果为角度,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即发生了物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活动,属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展现,其结果就是劳动产品。但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按照劳动时长或者劳动产品数量支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力所蕴含的价值量的大小即其价格。工资最低限度应满足劳动者本人再生产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的所需费用,但是资本主义的趋势是往往突破这个最低限度。这是因为劳动力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商品的存在,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根本源泉,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超过自身的价值。因此,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越低意味着资本付出的成本就越低,这样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就越大。因而劳动无价值是马克思的一个重大发现。

正是在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中产生了一种悖论,即劳动者的工资与劳动者生产能力是成反比的,即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廉价。进一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作为创造财富的力量,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贫困,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而这种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就是造成了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反而生长出一种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力量,对劳动者的身心构成束缚,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越多,就越受劳动产品的压迫,使劳动仅仅成为劳动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马克思在其《手稿》指出:“他(指工人—引者注)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1]158

二、生产过程向度: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生产结果中,而且还表现在生产过程本身。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与劳动者不异化,那作为生产结果的劳动产品怎么能和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加快资本增值的速度,提高劳动的效率,这必然导致科技的日益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将生产过程中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尽可能地剔除掉,因而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就出现了。分工的细化导致生产的专业化,因而劳动者的技能趋向单一化。

这种生产的单调、枯燥、乏味使劳动者一有机会就尽可能地逃避劳动,甚至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这样一来,作为自由自觉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异化了,与劳动者日益分离,这种现象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更为明显,甚至导致了人的精神的空虚化。马克思在其《手稿》中对这种异化进行了深入地揭示,他认为工人在生产中以自我否定感取代自我肯定感,工人不是被幸福所包围,而是被不幸所笼罩,工人的体力和智力无法得到自由发挥,并且要同时承受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只有在实现动物的生存机能时,才会觉得自己是现实的存在,工人失去了自由自觉的劳动,收获了充满身心俱疲的劳动,不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他人劳动。如果说劳动者与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那么劳动者与自己劳动的异化则是人本身的自我异化。

三、人的本质向度: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劳动本身异化的结果就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单纯的如动物般的自然存在物,而且还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人的”表明人不是自在的,而是自为的,所谓自为的就是自由自觉的,即人是以领会人与对象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因而人这个类不是被动地被绑在他所处的物质环境中,不是与自身生命活动直接融为一体的规定性,而是在环境的规定下改造环境的实践存在,因而人的生命活动成了他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劳动成了人这个类的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1]163并且在人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能直观到自身。即人不仅可以在精神中反映对象,并且可以能动地将自己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对象,进而生产出对象,甚至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在对象中可以直观到自身。直观到的自身并不是如黑格尔所说的纯粹意识,而是马克思所讲的感性意识,它是感性活动中的意识,也可以说是感性活动的主体性。

但是在异化劳动下,人的需求沦落为动物一样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需求,人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劳动成了与自己类本质相对立的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从而使人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精神本质,以及自身之外的自然界都同人相异化。因此,马克思在其《手稿》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类本质,自然界加上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成为一种与人相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1]163因而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界的异化,而对自然界的污染与破坏问题绝不能仅仅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否则就会掩盖问题的本质。

四、人的交往向度:人与人相异化

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生命活动、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就是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如果劳动和劳动产品转让给了他人,作为一种与人的类本质相对立的力量,那么工人就会由于丧失了类本质而限于被束缚的痛苦之中,而他人却因此获得享受的快乐。这里的他人在马克思看来是资本家,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异化,这是一种在感性交往中的异化。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工人跟资本家之间是异化的关系,而且工人和工人之间,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同样也是异化的关系。因而工人和资本家在感性交往中被异化了,而这种感性交往就是实践。因而马克思明确表示在人类实践着的现实世界中,自我异化的表现形式只能借助于他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而异化这种借以实现的方式本质上就是实践的。

因此,在人与人的感性交往中发生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而这种感性交往既包括人与自然的感性交往,也包括人与人的感性交往,而二者恰好就是实践的内涵。其实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异化关系是实践生产出来的,更确切地说工人透过自己的实践生产出了自己与资本家的异化关系。而这种生产中的异化关系具有对抗的性质,马克思称之为生产关系。为了表明这种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和非理性的本质,马克思又把这种生产关系命名为社会权力,即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的感性力量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是发现生产关系的第一人,马克思之前的学者也在谈生产关系,其实他们谈的不是生产关系而是对生产关系加以理论化范畴化的经济关系。

五、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国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即必须节制资本、尊重劳动和人才,以人为本,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优化与发展。

首先,资本利用和资本抑制并举,大力发展生产力。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本质,资本既是创造财富的力量,同时也是创造贫困的力量。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为了发展经济就必须引入资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迄今为止资本仍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资本存在的历史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因而资本的逻辑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展开。但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资本的增值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资本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与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同的。因为我国必须善于利用各种资本力量让其参与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从而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鲁品越教授认为,计划和市场属于两种不同的决定配置资源的方式,但两者同属于经济手段。以经济层面的角度分析,改革的实质是实现生活资料货币化与生产要素资本化,开放的实质是实现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经济体系的紧密融合,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全球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是资本不仅在经济领域里运行,它还要试图突破经济领域,向环境领域、家庭领域乃至政治领域渗透。因此,我们在大力利用资本的同时就必须予以适当地限制,给其运动划定红线和底线,否则任其发展就是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异化。

其次,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人才、知识及创造的精神风貌。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实现类本质的活动,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力量的束缚,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分离,劳动逐渐沦为劳动者仅仅维持生存的手段,劳动者的技能逐渐单一化,资本家为了资本的增值,追求更高的利润,剥夺能够给劳动者带来一些精神享受的环节,不断通过绝对或相对剩余价值方式压榨工人,从而造成工人的发展片面化。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全社会应认真贯彻和执行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大政方针,使劳动者能够身心愉悦地从事相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十分关注,他指出让人民“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2]。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无贵贱之分,同样值得社会鼓励和尊重,要关注广大农民工、一线职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大力宣扬劳模与劳动精神,奋力让劳动者实现劳动的体面与发展上的全面。因此,我们要增强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尊重和保护一切对人民和社会有益的劳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面貌,进而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最后,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3],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而其中恰恰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保障民生与经济稳步增长的双效益。而在当代社会,劳动发生异化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有些劳动的目的只是为了资本的增值,并不是真正促进人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性丧失,缺乏个性。故无论是国家、企业或者个人都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将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人的发展成为劳动的目的,使劳动不再是仅仅维持个人肉体生存的手段。具体来说,针对国家,政府应注重民生,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维护劳动者的相关权益,使得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针对企业,应注重员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员工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严格的安全保障,并积极开展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的丰富多样的活动。针对个人,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树立终生学习观,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全面发展。总之,国家和企业必须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劳动者的主体性,这不仅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六、结语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没有过时,对于我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劳动异化的现代形式)的逻辑在经济领域充分展开。但是资本增值的本性促使它的触角向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因此,我们必须对资本予以限制,但又不能扼杀资本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力。为此,我们必须深入马克思的经典,用历史唯物主义审视资本,在限制、利用资本的同时不断地超越与扬弃资本,这样才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感性异化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