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春燕,杨娇娇,周 虹,俞春梅,吴飞凤,陈芬芬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1.急诊科;2.病理科,江苏 南通 226000;3.如皋市中医院 骨科,江苏 如皋 226500
中图分类号:R459.7 DOI∶10.16048/j.issn.2095-5561.2020.05.19文章编号:2095-5561(2020)05-0380-03
感染性休克多为急性发作,属于临床较严重的一类急腹症,休克发生时会生成大量炎症介质,明显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另外,该病还会加重组织水肿,如肺水肿等,而水肿的出现又会对机体的氧合产生影响[1-2]。因此,对于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必须积极实施抢救治疗,扩容抢救是较重要的抢救方法。该方法须在早期积极地对患者行液体复苏,给予其循环支持,以挽救患者生命安全[3]。虽然扩容抢救的成功率较高,但扩容易生成较多的血管外肺水,引起心脏以及呼吸功能的减退[4]。因此,在对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扩容抢救的过程中,做好监测工作非常重要。脉搏血氧波形振幅变异率(respiratory variations in the 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 amplitude,△POP)作为容量反应的动态评估指标[5],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旨在探讨△POP检测在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扩容抢救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观察组,接受扩容抢救。另外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组。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9.28±10.36)岁。健康组: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1.39±11.28)岁。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接受扩容抢救,1个单位量的灌注液为5%碳酸氢钠150 ml,500 ml林格氏乳酸钠液,使用时迅速静脉推注。具体快速灌注方法:先将1个单位量的灌注液迅速经静脉推注,推注结束后1.5 h内血压无回升,再次推注1个或2个单位量的灌注液。另外,维持性静脉滴注林格氏乳酸钠液,滴速约每分钟110滴,至血压回升到稳定水平,且当四肢温度升高、脉搏缓而有力、脉压差增加时,降低静脉滴注的速度,并换成10%葡萄糖液。如果患者在接受静脉滴注期间血压有减低表现,继续应用灌注液。另外,必要时给予患者激素治疗,静脉推注约15 mg地塞米松,以及200~500 mg氢化可的松。
1.3 观察指标
1.3.1 △POP水平 分别测定观察组治疗前、后以及健康组的△POP水平。行脉搏血氧波形数据采集时,确保血氧波形的增益处于稳定水平。经对每次脉搏波形的波谷至后一个波峰的垂直距离进行测定,即得到脉搏血氧波形的振幅高度,表示为像素。于相同呼吸周期选择最小振幅记为POPmin,最大振幅记为POPmax,并计算ΔPOP[6]。 共进行3个持续的呼吸周期测量,记录3个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POP=(POPmax-POPmin)/[(POPmax+POPmin)/2]
1.3.2 容量反应阴阳性 观察组患者在扩容抢救前进行容量负荷试验,在半小时之内选取500 ml(30 g羟乙基淀粉130/0.4和4.5 g氯化钠)经静脉输注。另外,在扩容抢救后进行1次试验。扩容后,患者每搏输出量较扩容前升高≥15%表示容量反应阳性,扩容后患者每搏输出量较扩容前升高<15%表示容量反应阴性[7]。
1.3.3 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 分别测定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氨基末端 B型尿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水平。各指标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
1.3.4 血气指标 分别测定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组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肺毛细血管渗透性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水平。
2.1 △POP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POP水平为(12.24%±4.13%)明显低于健康组的(23.85%±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OP水平为(23.62%±7.59%),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POP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容量反应阴、阳性分析 观察组接受扩容抢救后容量反应阴性率为22.5%(18/80),容量反应阳性率为77.5%(62/80)。
2.3 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CRP、IL-6、TNF-α、NT-pro-BNP水平分别为(32.45±5.96)mg/L、(18.52±4.63)ng/L、(26.38±5.92)ng/L及(986.92±95.28)pg/ml,明显高于健康组的(4.12±1.16)mg/L、(10.75±3.26)ng/L、(11.28±3.60)ng/L及(95.89±12.2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IL-6、TNF-α、NT-pro-BNP各指标水平分别为(10.42±3.25)mg/L、(13.28±3.51)ng/L、(16.85±4.21)ng/L及(405.28±34.62)pg/ml,明显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血气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CVP、MAP、PVPI水平分别为(10.23±0.68)、(49.85±4.62)、(2.21±0.63)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健康组的(12.86±0.73)、(67.56±5.93)、(3.49±0.7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VP、MAP、PVPI水平分别为(12.95±0.87)、(69.83±6.24)、(3.58±0.82)mmHg,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血流异常分布、血管通透性明显升高、液体外渗等多种情况,机体有效循环的血容量明显减少,组织存在低灌注表现。因此,有必要实施扩容抢救[8-9]。扩容抢救是以急诊感染性休克治疗为基础,但扩容治疗亦可能导致肺水肿或者组织水肿。为保证急诊感染性休克扩容治疗的安全性,临床上强调需要做好容量反应监测,而容量反应监测又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组成[10]。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检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rdiac outputa,PiCCO)这一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有较广泛的应用,其监测准确性高、可靠性强,能得到大量静态和动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判断容量反应[11]。但这一监测的实施必须置入外周动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然而,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工作任务重、繁琐度高,这种条件下缺乏实施PiCCO监测的足够时间,加上这一监测存在有创性,且费用较高,部分患者无法负担,限制其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12-13]。
相比之下,大部分急诊患者均会接受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其可迅速获取脉搏血氧波形。因此,针对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扩容抢救中容量反应的评估行△POP测定具有可行性。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O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扩容抢救后容量反应阴性率为22.5%,容量反应阳性率为77.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IL-6、TNF-α、NT-pro-BNP各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VP、MAP、PVPI各血气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及时实施扩容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气状况、血细胞状况,容量反应阳性率较高。因此,通过监测△POP水平能够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POP水平反映的是机械通气引起静脉回流量的变化情况。有研究表明,△POP能够较敏感地评估机械通气患者的静脉回流情况,改变了以往必须利用有创方法才可以完成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实现了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无创性[14-15]。
综上所述,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POP水平下降明显,积极实施扩容抢救可控制△POP水平,通过测定△POP水平有助于检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