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及脑内神经递质变化价值分析

2020-09-24 01:57:02杨林丽孙成梅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诱发电位体感神经递质

杨林丽,孙成梅,戴 月,蒋 瑞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电生理室,江苏 淮安 223300

中图分类号:R741.044;R651.15 DOI∶10.16048/j.issn.2095-5561.2020.05.21文章编号:2095-5561(2020)05-0385-03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重症之一,主要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的颅脑组织损伤,包括颅骨骨折、颅内血肿等,常表现为意识障碍、癫痫及肢体瘫痪等,患者可昏迷6 h以上,病情较为严重[1-2]。虽然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仍较高,且此类患者常合并脑功能障碍。因此,如何应用恰当的监测手段来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及脑功能对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优化及康复结局有很大影响[3]。近年来,随着理念认识的提高及脑功能监测技术的进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电生理监测相关研究越来越多[4]。脑电图作为监测患者脑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用来大致判断患者脑功能状态[5]。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亦可反映患者脑功能情况[6]。脑涨落图是根据不同频率的超慢涨落所对应的神经化学递质活动情况,辅助了解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神经递质作为神经元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情况[7]。本研究通过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及脑内神经递质变化的评估价值,旨在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分为预后良好组(GCS>8分,n=50)与预后不良组(GCS≤8分,n=29)。纳入标准:患者均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为伤后6 h内于医院就诊。排除标准:心、肾及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既往有颅脑外伤史、精神疾病史、癫痫史及脑部肿瘤史等。预后良好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4.9±7.0)岁;体质量指数19.8~30.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1±4.9)kg/m2;高空坠落19例,交通事故伤16例,钝器伤15例。预后不良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2±6.8)岁;体质量指数19.3~31.3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8±4.2)kg/m2;高空坠落10例,交通事故伤8例,钝器伤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电生理检查

1.2.1 脑电图监测 观察患者脑部行自发性生物电位刺激后情况。无反应时,脑电图记录无明显变化;有反应时,出现慢波、有节律波。根据其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轻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并进行组间比较。

1.2.2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 观察感觉传导途径上任何一点受到刺激后,由中枢神经系统所诱发的电位,根据相关分级标准分为阳性、阴性并进行比较。

1.2.3 运动诱发电位监测 刺激运动皮质后,在对侧的靶肌记录其肌肉运动复合电位,可根据相关分级标准分为阳性、阴性并进行比较。

1.2.4 脑涨落图监测 患者在安静、清醒及闭目状态下进行监测,用10 min进行脑电信号采集,并记录电极放置。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递质功率及指数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递质功率及指数分析值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脑电图监测比较 预后不良组重度异常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脑电图监测比较/例(百分率/%)

2.2 两组患者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比较 预后不良组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运动诱发电位阳性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比较/例(百分率/%)

2.3 两组患者脑涨落图监测比较 预后不良组患者递质功率及递质总功率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兴奋抑制指数、血管舒缩指数、运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脑涨落图监测比较[M(Q25,Q7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重型颅脑损伤发病率急剧上升,每年可达1.0‰~1.5‰,且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8]。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治疗过程中,如何应用恰当的监测方式来快速有效评估病情,对后续治疗方案的优化及恢复结局有重要临床意义[9]。目前,神经电生理技术是临床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监测手段,其中,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等应用较为广泛[10]。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重度异常患者比例、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运动诱发电位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监测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可判断患者预后情况,并提示临床医师在发现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11]。

当患者颅脑损伤后,脑内会释放神经递质,而随着损伤修复,神经递质会逐渐降低,但若损伤较为严重时,脑内的有效递质浓度将持续低于正常水平,有效评估脑内神经递质变化对反映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恢复程度有一定帮助[12-13]。有研究报道,脑内神经递质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恢复程度,而应用脑涨落图可较好的反映患者脑内神经递质情况[14]。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递质功率及递质总功率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应用脑涨落图可反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情况。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多项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了解其脑内紊乱程度,从而有利于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诱发电位体感神经递质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大众健康(2021年2期)2021-03-09 13:32:23
听觉诱发电位在法医学上的应用价值
医学与法学(2020年2期)2020-07-24 08:46:46
人体体感感知机械手设计与实现
电子制作(2019年13期)2020-01-14 03:15:20
基于CNN算法的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特征识别
非触控式的体感机械臂交互控制系统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13期)2017-12-15 09:00:05
脑诱发电位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
体感语境下的交互行为设计
工业设计(2016年6期)2016-04-17 06:42:49
怡神助眠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