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钊 周凯文 蔡泽灜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作为涉农高校,更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辜负新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历史使命”。[1]而农业类高校主动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这将是农业类高校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大学生参加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从整合农业类高校人力资源投入视角构建实践育人新体系就是一个当前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参加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实践,组织方往往是校团委,由校团委通过立项筛选给予入选的队伍一定经费支持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实践,学生可自由组队,每队参与人数5~10人不等,指导老师由组队学生按需邀请,在这个过程中,所立项队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的指导,二是队伍成员本身缺乏专业培训,三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针对性不强,四是校团委本身所掌握的资源和拥有的精力有限,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队伍精细化指导不足。笔者对100位曾经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81%的同学认为缺乏专业指导,68%的同学认为组织方经费投入不足,74%的同学反馈调研前自身准备不足。笔者访谈得知,曾经有一支“三下乡”队伍到达广东潮汕某地区调研60岁以上农民养老问题,由于对所调研地点的方言特点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导致针对该地区某镇60岁以上老人如何养老问题的访谈调研,被迫停止进行。
一方面农业高校拥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天性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大学生暑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实践中,学校的各二级单位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各自为政,缺乏整理协调。如有些学院根据教授们的科研需要,由教授们资助一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开展与教授们课题相关调研或者农技推广服务,或新农村研究院联系一些拟参加暑期“三下乡”的学生队伍,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由队伍帮忙开展一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服务效果时常不尽如人意,或学生队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整个过程充满了随意性。73%的受访者认为,农业类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在支持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缺乏工作协同,缺少统一的资源配置。
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整合高等农业院校校内二级单位优质资源,建立支持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育人新体系,各二级单位凝心聚力,发挥农业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优势,如科学合理地规划实践新体系,确保体系设置的科学性,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如开展对参加乡村振兴战略学生的系统培训,如多单位联系行动,为参加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如开展深入调研,了解大学生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动力源泉以及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真实需求。
参加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学生,尤其是农业大学农科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更能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居安思危,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升传统农业,励志促进和服务于农业现代化。二是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经过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调研、政策咨询、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学以致用,并实现人生理想。三是通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走进农村,了解农村,他们会逐渐发现,农民身上蕴藏着无比丰厚的首创精神,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更能理解农民的不容易,了解农村更缺人才这一事实。这些均有利于农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发挥农业类高校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二级单位自身优势,将该部分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提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体系。如农业高校可围绕自身优势,如了解“三农”现状,已积累大量可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研成果,拥有雄厚的农科专业人力资源,有专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二级单位如新农村研究院等,如何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将农业类高校内部能够用于支持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资源进行整合,这将大大提高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水平和质量。在整合资源过程中,校团委将承担起优化校内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任务,协助校党委将农业类院校现有人力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搭建支撑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平台。
党委领导是统筹校内支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 支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体系建设,需要多方联动、全员参与,这是一个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通过学校党委宏观把控,由校团委执行推进整合各部门、各二级单位的人力资源,才能共同推动支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体系建设,构建农业类高校实践育人服务矩阵。
校团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组建支撑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体系中,承担具体执行者的角色,一方面,组织各个单位积极投入,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靠的保障,确保各单位的优势资源都能投入到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来;另一方面,充分地组织和发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中来。这个过程中,校团委要对各二级学院团委进行目标管理,量化关键考核指标,掌控二级学院团委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意见反馈等情况。
通过学院党委会、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集体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统一思想,狠抓落实。不同学院具有不同学科,对应着不同的专业,这些学科多数具备雄厚的学术积淀,特别是涉农类偏应用的学科,往往能够受到农民的欢迎,在支持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学院党委协调该部分资源积极投入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大大提升服务质量。当前,农业类高校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识的引导,大多数是以学生所学专业科为基础开展,学院老师在给学生授课中,如果能够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发掘不同学科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优势,并以此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将能够源源不断地给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一所学校的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与本校教师实践育人意识和能力成正比关系,同时这也直接决定着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成效。尤其是农业类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师主动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增强农业类院校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和担当,鼓励更多的老师将自身的科学研究与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相结合,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的党建与思想教育的作用,制订和完善农业类院校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绩效认定和考核体系等相关的政策;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指导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光荣使命中去。
一是开展涉及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培训,如目前部分农业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已经开展的农业经理人培训,利用农业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农业经理人培训课程体系,对新时代的农民进行培训,提升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及管理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水平;二是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如开展涉农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方面培训;创新创业学院提供的该部分培训资源,在直接培训新型农民的同时,如该部分资源也用于农科学生的培训,尤其是对即将从事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事业的学生培训,通过培训,播下一粒创新创业种子,由该部分学生带去播撒,有可能成为一片森林。
探索尝试开设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课程,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指导:一是开设乡野调查基本知识课堂,对乡野调查的选题、问卷设计、与农民沟通技巧、调研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培训,从而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能力。二是整合学校在实践教育方面的优质师资力量,对学校现有具备指导学生参加农村生产实践专项技能的师资进行整合,由该部分教师对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生进行专门农事训练,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农业类高校随机抽取农科专业学生调研,仅有15%的学生,在读大学前从事过农业种植或养殖劳动,部分农业高校拥有专门教学生开展农事活动的农事训练中心,该中心凝聚了大量的具有种植、养殖实际操作经验的老师,如果能够整合该部分资源,鼓励该部分老师对参加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学生的培训,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促使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见实效。
新农村研究院利用自身了解“三农”实际情况的优势,一是根据自身课题研究需要,设立调研项目,鼓励拟准备下乡服务的同学组队申报该项目,一旦立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团队带着问题下去调研,这样既可以增加调研的针对性、专业型,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调研,增加调研的深度。二是充当“三农”企业或农户需求与学校优质科技服务资源对接的纽带,新农院将“三农”企业的需求,如养殖技术、种植技术指导等,进行收集整理,由校团委协调发动相关专业团支部,成立专门服务对接小组,实现“三农”企业需求与高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实现共赢。
对即将参加乡村振兴服务的学生,尤其是要下乡的学生,进行纪律意识、安全意识、求生技能、紧急情况应变及处理等方面的培训,搭建乡村振兴服务志愿者安全保障平台,定期通过视频会议或者服务点寻访等形式,对志愿者安全情况进行评估,从人身安全角度出发,确保参加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学生安全,把好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安全关。
构建支撑大学生服务乡振兴战略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过程纷繁复杂,其最终目标就是整合农业高校现有资源,通过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最佳效果,使得学生从中得到锻炼,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