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背景下促进纺织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变化初探

2020-12-13 10:03葛鸿鹄
纺织报告 2020年7期
关键词:纺织岗位职业

葛鸿鹄

(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苏州 215228)

江苏省教育厅在2020年3月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宗旨是把前一阶段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转换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教学质量上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定位一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为指导思想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纺织服装加工工厂不断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国开始转移,我国的人口红利已不存在,作为一直以来的纺织消费国和生产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和创新。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已经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纺织行业要实现产业升级,提高整体水平,必须提高新技术以推动生产力,这就要求纺织行业注重技术的深层化和优势化,使科技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的新旧动能转化。基于这样的背景,中等职业教育必然承担着向企业输送合格技术工人的重要责任,各个中职学校的纺织专业都在精心完善课程体系,力求使学生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1 构建“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要弄懂职业岗位能力,必须要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岗位能力,一个是职业能力。岗位能力是指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是指针对某一行业、某一工作职位提出的在职实际操作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在我国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2007年8月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四十四条强调:“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纺织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以纺织行业的市场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设计框架,从行业发展、企业调研以及岗位要求入手,通过校际交流、专业课程讨论和纺织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的座谈论证,把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能够胜任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势必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1.1 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在新形势下,纺织行业的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这不仅体现在设计理念上,专业技术设备也是如此。专业课程教学要紧跟形势的发展,按照企业的要求,适时地调整教材和教学内容,使之与时代相结合,顺应行业和时代的发展。

(2)要舍弃那些偏难、偏深及实用性不强的理论,善于并敢于将实用性和适应性强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力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者有效。

1.2 教学手段

要强调专业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通过专家言传身教,特别是传授多年的从业经验,能够让学生了解实际的生产流程和要求。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带入生产现场,在学校引入企业的现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有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间教师做好引导,设置以任务为驱动,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和现代仿真手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3 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人才。”从对现代纺织行业的调研来看,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很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因为当今社会需要学生具备高素质、全方位的能力,现代化企业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1]。针对这一标准,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授课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搜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校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不仅要适应行业的当前需求,更要注重行业的未来应用。

2 创建以“任务引领加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里所指的任务引领,是通过岗位任务,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实践教学种方法。就是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包含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通过对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完成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1 以“任务引领加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任务设计

在任务引领加工作过程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任务的提出要考虑综合性,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也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

以“任务引领加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课程模式,是根据任务的整个工作过程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2]。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获得直接经验来掌握知识,熟悉相关技能操作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

2.2 以团队共同开发教学设计内容

以主干教师为依托,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注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意见,将企业的真实任务、工艺标准要求带进课堂教学中,能够与现代纺织行业的产业结构、企业工作岗位能力相对应。以“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等形式,根据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设计,将各个独立、离散的知识点有机结合,不同课程的独立知识点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糅合,做到“学以致用”[3]。

3 建立“多元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多元化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4]。包括现代学徒制在内的新教学模式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

3.1 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的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在现代产业背景下,传统的师带徒教学模式与当今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是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育人,实现产与教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在培养模式上,采用师傅一对一带学徒、学徒一对一带学生的教学模式,学习效果由企业的资深师傅担任对徒弟的综合考核,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评价教学效果。

3.2 共同开发“多元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以企业为主体,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形成专业动态的调整机制。依据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和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建立专业人才共享机制,根据专业方向,设定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双专业负责人”制,为专业教学提供优质资源。

校企共建,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企业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学校专业教师的发展与进修培养,通过开展研修和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联合培养骨干教师。以技术研发平台和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支教学能力突出、实践水平高超的纺织行业职业教学团队。

4 结语

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化和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讲究科学依据,各项措施要落到实处,要根据行业的变化与时俱进。长期以来,纺织行业的人才供需中,人才供给侧和人才需求侧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纺织行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勇于实践,让课程改革的步伐更好地适应时代、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的需求。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的课程改革之路,才能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纺织岗位职业
澳洋纺织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