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丽
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助推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探究
王华丽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州 清镇 551400)
在智慧农业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蓄势待发,符合智能制造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亟待培养,懂农机知农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将引领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在“专业群”概念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跨专业的优势,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使多领域的工程技术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相互渗透,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农业生产工艺后使用农机产品,做到农艺的“宜机化”,在使用农机的过程中结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拥有探索创新的能力。改革创新机电专业职业新定位,提升职业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岗位普适性,提升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教育现代化夯实国家发展基础。
机电控制技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机械;专业群;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我国已步入了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在经济内循环的时代背景下,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要使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家应培养更多具有高度专业特性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将能满足不同地域特色需求的创新型农用机电自动化产品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教育类型,其逻辑起点就是职业,具有专业群体量大、企业参与度深、辐射带动明显、资源共享又相互融合等特点,能充分发挥跨专业的优势,更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体系。
随着农机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机用户群体构成和用户需求已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机用户群体构成将由“以传统的农民为主”逐步变为“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农机用户不仅要求农机产品性能可靠,还对农机产品的智能化、舒适性以及外观结构设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机产品新的工业设计理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分布式自主多智能体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相继面世,农机产品已开始朝着智慧农业和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
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4亿多产业工人中,农民工的人数约为2.4亿,占比超过一半。现阶段我国产业工人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仍然不高,已不能满足工业制造产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导致人才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农机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农机制造理念上,对员工队伍的专业性要求不高;部分农机使用人员为传统农民,仍习惯于采用较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教育类型之一,很多高职院校看到了农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并开设了农机自动化专业。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农机自动化专业的在校学生人数普遍偏少,主要原因为:学生或家长不够了解现代农业,其观念往往还停留在对传统农业的认识上。据统计,农机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有约15%的人才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约5%的人才在相关农机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工作,这也是导致农机行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原因之一。
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机产品的工业设计理念向机电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已是大势所趋,如外观的流线型设计、一键操控、工业机器人智能收割、流水线养殖生产、视觉识别技术、温度湿度智能控制以及无人驾驶、远程遥控、无人机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与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极为吻合。自“十三五”以来,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各高等院校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了成熟的机电专业培养体系,每年为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输出大量的机电专业人才。在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农机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在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把智慧农业智能制造作为重要培养方向之一,合理划分专业方向、精准定位培养目标。
传统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在对接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时略有脱节,需要对其进行重新配置。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不变的前提下,老师应融合基础学科,从广度上讲,适当增加一些与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相关的特色课程,如光伏发电、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分布式网络技术、无线通讯网络技术等。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对智慧农业智能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新技术有所了解,不仅能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生精准就业、高质量就业、充分就业,还能有效缓解农机行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供求矛盾。
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教育类型,其逻辑起点就是职业。随着我国从“经济大国”逐步走向“经济强国”,产业集群效应越来越明显,对传统的职业岗位提出了新要求,新的岗位、新的职业不断涌现,综合性岗位越来越多。由于产业集群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根据产业链建设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群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建设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群,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职业人才,有利于产业集群优化生产要素、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由于农业生产容易受到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的影响,因此研发农机产品应能满足对复杂使用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为使农机产品能够适应复杂的农业生产环境,设计制造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为满足农艺农机融合的要求,农机产品的研发与使用人员既要掌握农机知识还要了解农艺知识,如:在研发或使用辣椒采摘机械、猕猴桃采摘机械时,必须先了解辣椒、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和生长特性等农艺知识。将机电与农业跨学科交叉融合,在原有的机电专业基础上融入农业学科,形成农艺与农机相互融合的学科交叉新型专业,是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国际专业认证理念,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实施专业群建设,明确学生毕业应达到的要求,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全方位研判学生发展与行业发展是否相一致,体现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标准的专业群建设理念,充分考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推动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素养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行业发展走在人才培养前头”的现象,即:在行业产业升级和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改进之后,高职院校才开始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建设实训室。由于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走在行业发展前头”才是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产业发展催生高职院校专业“群化”发展,产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倒逼”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链、参与人才供需研判、改进人才培养流程。高职院校只有抓实实践教学环节、及时跟进产业发展,才能顺势而为、抢占先机,如: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非常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打造了贵州百宜农业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园,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将机电专业与农艺相关专业有效结合开展实习实训,将学科交差、定位农机的教学改革方案落到实处,有效促进了专业间的协同发展。
创新是科学发展、文明进步的动力,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勇于突破常规、勇于质疑、敢于独辟蹊径,要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多参与生产实践,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研究生产工艺、改进农业设备。据研究,80%以上的创新型项目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取得成果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离不开基层农技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面对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高职院校应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紧跟国家和区域战略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聚焦高端产品、新兴技术,做好相关专业间的对接与整合,有效推进专业群建设。以机电类专业群建设为例,从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农艺农机融合入手,探讨了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为农业装备制造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借鉴。
[1] 李伟只.“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议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34-38.
[2] 高志峰,朱松豪,赵静.智慧农业智能制造背景下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J].农家参谋,2020(21):61-62.
[3] 孟庆亮,陈亦军,范巍挺.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0):130-131.
[4] 王亚琪.探究PPP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和发展[J].当代经济,2018(12):30-31.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NG Huali
( Gui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Qingzhen, Guizhou 551400,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nufact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regaining momentum.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trai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he cultivation of multi-skilled talents who underst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 will lead to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lectromechan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cept of the "specialty group",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ross-specialty, and flexibly adapt tochanges in market demand.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original basis. The mutual penetration of multi-fiel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ore systemat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an enable students to us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ducts after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achieve the "appropriate machine" of agronomy.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students' ability to explore and innovate is cultivated.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professional positioning for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jor, which cultivat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transferability and job universality, and enhances the ability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is article aim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with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electromechanical control technolog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oder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fessional group; the teaching reform
G712
A
2096–8736(2020)03–0063–03
贵州省教育厅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贵州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69)。
王华丽(1987—),女,贵州福泉人,讲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