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民教育实践对农村脱贫工作的启示
——以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农民教育实践为例

2020-12-13 10:10:56
关键词:井冈山根据地革命

刘 娇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国革命的胜利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直接参与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中国农民的人数在全国总人口中一直占有绝对优势,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毛泽东极为重视农民群众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曾明确指出,只要农民阶级不起来参加并且拥护国民革命,那么国民革命就一定不会成功[1]。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期间,毛泽东展开农民教育实践,动员起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及根据地建设,使农民群众更加坚定地拥护、支持、信任共产党。研究这一阶段毛泽东的农民教育实践,能够为当今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展农民教育实践的背景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进行的农民教育是基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展开的。当时的中国革命力量还比较薄弱,刚刚开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论是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

在秋收起义失败之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在国民大革命后期,国民党反动右翼势力上台,公然背叛革命,原本亲密合作的两党关系破裂,国民党将共产党称为“共匪”并多次派兵发起“剿匪”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成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国民党就针对根据地发动了4次 “进剿”和3次“会剿”,企图将共产党的政权扼杀在襁褓中。在国民党右派反动集团单方面宣布与共产党的合作终结后,党内一些领导人没能及时掌控局势并进行反抗。后来虽然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右倾错误,但左倾错误却在党内蔓延。一些党内领导人一味冒进发动城市武装暴动,导致几次暴动失败。在内忧外患的境况之中,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开展农民教育实践,得到了井冈山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封闭滞后的经济环境

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封闭落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远离大城市,地处偏僻的山区,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但也正由于这种封闭的自然环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极度滞后。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井冈山地区仍旧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以贸易交往为主的商品经济发展落后。“边界的经济基本上是半封建社会形态的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现代工业,没有固定的商业网点”[2]。如井冈山上的农民每当要舂米时,就必须到山下那些有碓臼的大城镇去。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实施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在各地设置关卡以阻断山上和山下的物资交换互通。根据地的“食盐、布匹、药材等日常必需品缺乏且昂贵,木材、茶油等农产品不能输出”[3],如此,井冈山上的物资得不到及时补充,军民生活物资极度缺乏。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对农民群体进行教育,发动和激励农民群众支持并参与革命就显得十分迫切。

(三)悲观保守的文化环境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政治上的白色恐怖及经济上的困难,因此,一些右倾的悲观思潮在党内外蔓延。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初期,许多农民群众加入中国共产党,“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3]。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容易受悲观的右倾情绪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和拥护。除了右倾悲观主义思想,这一时期的根据地农民群众还伴有浓重的保守思想,即小农意识。具体表现为满足于个人的温饱而不思进取,群体中盛行拉帮结派,思想上封闭守旧,行动上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观念等,这些小农思想严重威胁着党内的团结和根据地的建设,因此,对农民群体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可见,井冈山时期恶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给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努力得到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于根据地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群体的素质,才能够获得农民群众的坚决支持和拥护,因此毛泽东极为重视对农民群体的教育。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就开展了农民教育实践且成果显著。

二、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展的农民教育实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其偏隅险峻的闭塞地理环境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战略地位,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内外困境,如何争取并发动农民群众拥护及参与革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毛泽东通过创办农民自己的教育机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以及采取农民易于接受的教育方法来开展教育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革命的热情以及拥护共产党的坚定信心。

(一)创办农民自己的教育机构以应对反动势力的封锁

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已深刻意识到了农民教育是农民问题中的关键。在广州农讲所授课时,他指出当时的农民接受教育有2种途径,即现代学校和私塾。但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围剿,根据地的农民进入现代学校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私塾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要想实现农民阶级的解放和自由发展,就必须改变农村的教育渠道。在毛泽东看来,也就是要兴办农民所需要的自己的教育。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井冈山时期所兴办的学校以及教育组织包括以下类型。

1.开办针对未成年人的小学,进行小学教育。毛泽东极为关注根据地的教育问题,在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建立之前,他便指出要尽快建设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区和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快创办学校。随后,各个县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要求开办列宁小学、平民小学等红色小学[4]。在毛泽东及边界政府的关注下,根据地大力开办小学,从1927年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宁冈就创办了12所红色小学,尽管这些学校条件简陋,但仍然招收了800多名学生,可谓成绩斐然。

2.开办针对成年人的教育机构,进行成人教育。当时,在全中国大约有90%的人从未接受过教育,而在这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农民群体[3]。因为文化知识的匮乏,大多数农民长期被以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制所束缚[3],容易产生一种宿命论的思维。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开展农民教育。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毛泽东指出乡村教育存在的缺陷是,有针对儿童的教育,却没有针对成人的教育,有专门对男人展开的教育,却没有专门对女人进行的教育[5]。因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设了专门针对成人的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夜校、半日校、识字班以及女子工读学校等,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3.其他灵活适宜的农民群体教育组织。为了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及革命热情,毛泽东还针对农民群体的特点,组建更加灵活、更加适宜的农民群体教育组织。具体包括消灭文盲协会、识字班以及工农俱乐部等。

通过各种努力,在政治经济遭受封锁的背景之下,井冈山根据地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起来,农民群众对根据地的建设事业也更加热情,对共产党革命的支持也更加坚定。

(二)通过多种易于农民接受的教育方法来提升农民的总体素质

面对根据地文化保守落后的状况,毛泽东根据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实际需求,摒弃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及僵硬的教育方式,采取了多种更易于农民群众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这些方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根据地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提升了他们的总体素质。

1.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启发、引导式教育。在进行农民教育时,毛泽东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关注教育并启发农民群众,坚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观点[3]。在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时,毛泽东认为,去除农民阶级千百年来固化的封建迷信思想,单纯地靠说教、靠发号施令行不通,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特点,运用农民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启发农民自觉地脱离封建思想,因为“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3]。毛泽东在进行农民教育时坚持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运用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与农民密切相关的事例、故事、谚语、典故等对农民进行教育。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不仅为农民群体迅速接受,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封建思想。因为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文化知识和革命思想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毛泽东在进行农民教育实践时坚持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运用一些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展开教育,还将革命道理用当地方言编写成歌谣,使农民在传颂歌谣的同时就接受了革命道理的教育。此外,还编写了形象生动、易于群众理解的书籍、画册等来宣传革命理论。这些为根据地的农民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广大农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文化水平的提升。

2.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将教学时间化整为零,根据农业生产四时忙闲不一的特点,充分利用农民生产的空闲时间来开展教学活动,如在下雨、夜晚、冬季等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将学校、教师、学生都化整为零。每个乡、村都是一个学校,提倡广大教员深入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革命和文化教育。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固定模式,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农民教育,拓宽了农民接受教育的范围,将农民教育渗透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教育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这些易为农民群众接受的教育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使他们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任务更加明确、对革命的拥护更加坚定。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传授农民生产生活知识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与支持。毛泽东主张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实现教育平民化,让教育贴近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以便于农民群众理解教育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

1.组建工农俱乐部。鉴于农民没有集中时间接受教育,毛泽东主张组建工农俱乐部,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对农民进行革命教育以配合革命任务的实施,如进行红军队伍的扩充,进行政治宣讲,开展批评表扬等;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农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及生产知识、制定生产计划、传达生产经验等。如此,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得到了提升,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革命热情大大高涨。

2.树立榜样。开展农民教育时,毛泽东非常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鼓励大家学习榜样的经验做法。如经过实地调查,毛泽东倡导革命根据地的各个地区向长岗乡学习,强调“每个乡苏维埃都要学习长岗乡的文化教育工作”[3]。还有“好得很”的湖南农民运动以及不愧为”第一个模范区”的才溪文化教育运动等,也都是毛泽东提倡学习的榜样。此外,还开展农业劳模运动,充分发挥先进农民代表的榜样示范作用,运用鲜活的人物事迹给农民群众树立劳动人民最光荣的观念,帮助农民提升思想觉悟。如此,不仅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还传播了先进生产经验,提升了农村生产力。

3.进行讲演和革命文艺演出。讲演和革命文艺演出也是进行农民教育的重要手段。讲演按照内容分为政治讲演和科学讲演。政治讲演主要是进行政治任务以及中心工作的讲解,科学讲演则着重对农民群众进行破除封建迷信、改造风俗、改良生活和卫生习惯、传播生产技术的教育。革命文艺演出主要是通过蕴含革命道理的文艺演出,对农民群众进行革命教育,主要形式包括唱歌、演戏、说书等。这些内容紧密贴近群众生活,语言深入浅出便于接受,深受根据地群众的喜爱。

由此,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逐渐得到了改善,因反动派围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减弱。根据地的农民群众由一开始的排斥、不信任,逐渐转变为支持拥护共产党,并积极参与根据地的建设以及革命运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三、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实践对当前脱贫工作的借鉴意义

经过教育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和革命热情大大提高,阶级觉悟觉醒,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及根据地的建设,积极配合红军作战,保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当前,我国面临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借鉴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农民教育实践活动,在更大程度上将农民动员起来,对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力量以实现脱贫

毛泽东的井冈山农民教育实践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动农民群众主动接受教育,并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展开教育活动。毛泽东不赞同采用包办式或是恩赐式的方法对待农民群众,主张积极宣传,通过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来获得农民群众的拥护。当前,我国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这就要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所拥有的巨大力量,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终获得农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从而推动脱贫任务早日完成。

消除贫困及实现全面脱贫,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体性。发挥和调动农民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改变扶贫工作长久以来国家单方面资金输出的状况,实现国家与农民双方面的互动,进而推动脱贫工作的进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就是在开展农村脱贫工作时,要始终坚持以当地的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脱贫工作中的主动性,以农民为脱贫工作的主导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农民自主脱贫。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给与农民群众相应的资金援助以及技术支持,以此激发农民群众的创业热情,提升他们创新实践的能力,进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此外,政府在脱贫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民为本,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做到真正了解农民的需要和意愿,并努力引导、帮助农民达成意愿,最终完成脱贫工作任务。

(二)重视教育作用,运用符合农民实际的教育方法助力脱贫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充分表明毛泽东对于农民教育问题的重视[6]。关注农民教育,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是农村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以及思想文化素质,有助于完成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不仅仅要使农民在物质上实现富裕,还要使他们在精神文化上真正富裕起来。

在开展农民教育时,应从农民的实际出发,根据农民的特点以及实际需求制定教育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适合农民群众并易于被农民理解和接受的、为农民群众所欢迎的方式及方法展开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从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出发,采用合适的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建设带有农村特色的、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为农民群众所真正需要和满意的教育,进而激发群众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与生产水平,从而推动脱贫工作的完成。

(三)注重团结农民,组织农民集中力量完成脱贫攻坚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农民教育正是通过发动农民, 将农民群众团结在一起,才实现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成功发展。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时期,农民群众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把农民群众团结起来,那么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因此,在新时期要完成农村脱贫工作,就要将农民团结起来,发挥农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发挥农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实现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要团结、组织农民群众,需要从以下方面展开努力:首先,要充分关注农民群体的实际状况,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明确并了解农民实际状况,注重农民的实际需求,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出发,密切与农民群众的关系,从而获得农民群众的拥护,进而提高农民对于脱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推动脱贫工作任务的完成;其次,重视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农村作为宣传社会主义的阵地,对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农民认同社会主义,支持中国共产党,如此才能更好地将农民群众团结起来,重拳出击打败贫困;最后,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总体素质,消除农民间的隔阂与矛盾,将农民团结起来,集中力量解决脱贫攻坚问题。

发动农民、教育农民、激发农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消除贫困及实现共同富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时间紧迫而且任务繁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巨大力量,通过对农民群体展开教育,唤醒农民群众渴望脱离贫困生活的意愿,激发他们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这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农民的过程中,要从农民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教育内容,采用农民所认同和欢迎的灵活教育方式,如此才能实现教育目的,进而组织、团结农民合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猜你喜欢
井冈山根据地革命
井冈山诗五首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致敬井冈山
当代音乐(2018年11期)2018-06-30 14:43:16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井冈山抒怀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5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井冈山上唱井冈
中国火炬(2011年7期)2011-07-25 10:38:34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军事历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