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2020-12-13 10:03张小瑛
关键词:恩格斯政党马克思

张小瑛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作为与马克思并肩作战的战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毕生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为己任。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是其晚年研究的一大重点,在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历久弥新。深入研究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不仅是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的形成背景

19世纪70至9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爆发,资本主义开始步入重工业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产阶级对工人赤裸裸的剥削逐步转变得更为“隐蔽”,即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工人的工资福利、给予相当程度的政治自由权。与此同时,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在合法斗争中也取得一定成绩,工人阶级状况得到改善。在新的历史发展面前,工人阶级又该何去何从?

1870年至1883年,完全从商业中脱离出来的恩格斯,积极投身国际工人运动,这一时期也是恩格斯发表个人理论成果最集中的时间段,其中《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自然辩证法》更是创新性地创立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面对企图分裂第一国际的巴古宁主义,恩格斯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在海牙大会上对巴古宁主义给予了“最沉重的打击”。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出现的“拿原则做交易”的错误和“杜林热”,恩格斯一一揭穿了拉萨尔主义和杜林主义的反动阴谋,在每次国际共产主义思想转变的危急时刻,恩格斯都勇敢站出来为马克思主义发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走向正轨。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面对《资本论》遗稿整理的繁重任务,恩格斯仍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重任,他积极投身革命实践,是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这也成为其晚年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的理论前提。恩格斯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看似得到缓解其实只是一种假象,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引发资本集中和垄断规模的不断扩大。垄断的发展并未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在现代国家,它拥有的生产力越多,它就越剥削更多的公民。垄断的发展推动了殖民扩张和侵略,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恩格斯在《1848年-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系统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理论贡献,是恩格斯晚年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及时掌握全方位的革命消息,恩格斯无时无刻不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紧密联系,除了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外,在与友人的通信中也不忘宣传自己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

二、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

恩格斯晚年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始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为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更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本文主要从革命时机、革命方式、革命力量、革命发展方向、革命政权五个方面对其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进行解读。

(一)在革命时机上,应顾全大局,不可轻易决战

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在革命时机的把握上,应结合实际情况,顾全大局。随着实践的发展,那些被实践证明已过时的理论必须修正。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革命时指出,不能仅仅凭借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就能实现社会改造,1848年的斗争方法在很多方面已经过时。在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经验正是在实践中产生又不断得到检验和修正的。在实践过程中,要将“批判的武器”转变为“武器的批判”,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恩格斯强调,在革命过程中,只讲斗争、不讲合作,或者过分强调合作,这两者都是极为片面的。

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整能力尚处于较弱阶段,主要通过加重对工人的剩余价值剥削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引起工人阶级的极大不满,导致各式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加之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极大破坏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秩序。由此,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即将灭亡,工人阶级将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19世纪40年代,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通过一两次大的暴力革命埋葬资本主义。恩格斯在1850年代中期明确表示,依据当时的情况,国际战争不仅会引发无产阶级革命,而且还会阻碍革命运动进程。恩格斯非常关注国际上因种族冲突引发的恐怖活动和无政府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恐怖活动,并对此进行了批判。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恩格斯清醒地意识到,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不现实的。工人阶级要抓住时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理论宣传,加强工人队伍建设。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组建一支可以与资产阶级竞争的阶级队伍,革命的最终胜利才能实现。

(二)在革命方式上,应重视合法斗争,强调普选权

19世纪90年代,革命的形势又有了新变化。面对蓬勃高涨的革命运动,如何保持核心主力成为革命策略的研究重点。1890年,恩格斯已经开始意识到合法斗争的重要性。他指出:“党正进入另一种斗争环境,因而它需要另一种武器,另一种战略和策略。”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8页。但是这种看似妥协的确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资产阶级要按规范行事,否则无产阶级将重新开放“暴力模式”。可见,恩格斯主张在不放弃暴力革命的原则下,革命方式的选择要与时俱进,依据新形势的变化对进行相应调整。恩格斯认为,有产阶级是直接通过普选权来进行统治的,那么工人阶级也可以通过选举自己在国家议会中的代表参与其中,普选制也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立的国际工人协会为当时整个工人运动创造了共同的理论纲领,使得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①贾淑品:《变化中的坚守:恩格斯晚年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第3期,第57-64页。。

恩格斯指出,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但凡涉及民族生存的反侵略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都应当予以支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视为正义战争,对它进行了支持和赞扬,而且还赞扬和支持了一切促进人类事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战争(如美国独立战争和反对奴隶制战争)。在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参加选举和议会斗争有利于提高其阶级意识,他主张在民主制度下展开和平的斗争,无产阶级可以在全体人民面前宣传自己的主张,可以同其它政党展开合理的辩论,“在资产阶级用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一些东西是工人阶级能够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5页。在面对战争胜利与否的因素时,恩格斯提出“手枪战胜利剑”,他认为一个军队能否取得胜利,除了军队自身的士兵素质外,军队使用的机械设备这一外在物质因素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恩格斯同时指出,财富和文化水平同样是现代军队需要具备的,财富和文化的水平应该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只要有利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地位不同的阶级存在,阶级之间的战争就不会消灭。

(三)在革命力量上,应争取农民同盟军,重视民主与人权

在1848年欧洲革命前夕和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反复讨论了无产阶级革命同盟的问题。《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3页。对于农民占多数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应首先赢得农民群众支持,扩大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恩格斯在分析民主革命时这样说道:“毫无疑问,总有一天贫困破产的农民会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到那时无产阶级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向资产阶级宣战。”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11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农联盟的思想,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和基本要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但是,如何争取农民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

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这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时提出的口号,这些美好的词汇往往给人以错觉,似乎这些美好都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价值理念,认为在这种制度下广大民众并未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反而受到私有制的剥削和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权是属于一定阶级的,总是表现为一定阶级的特权。⑤刘小莉:《论恩格斯晚年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5期,第41-48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拉人权大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权,在其本质性上也是一种特权,是资产阶级的特权。

(四)在发展方向上,强调结合实际条件,不能生搬硬套

恩格斯晚年对俄国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过深入分析。根据世界历史发展条件下经济形态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指出,如果俄国农村公社能够在外在条件发展成熟的时候,同步赢得西欧无产阶级的帮助,那就“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8-399页。。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采取什么样的国家形式这一问题总是持谨慎态度。在他们看来,理论只有结合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变化才具有针对性。

恩格斯分析了落后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可能性,他指出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局限性,但并未否认其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其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东方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它们可以走一条不同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恩格斯极为强调革命形式应依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作出调整,他对向自己求教的俄国人,特别强调“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智慧的明灯: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1页。。

(五)在革命政权上,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成立工人阶级政党

在恩格斯看来,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如果说有什么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法国大革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2页。建立和发展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在1894年3月6日致保·拉法格的信中,恩格斯再次指出民主共和国是无产阶级的国家形式。1891年在为《法兰西内战》所写的导言中,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明确指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专政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相继失败后,恩格斯晚年对政党的科学性进行了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意识到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与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恩格斯认为,判断政党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即有无革命纲领,如何解决党内不同分歧是考验一个政党是否民主的重要标志。“每一个党的生存和发展通常都伴随着党内的温和派和极端派的发展和相互斗争,谁如果不加思索地开除极端派,那只会促进这个派别的增长。”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23-324页。其次,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有科学的理论指南和革命纲领。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思想为指南才能更好地组织工人运动。同时,在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政党应是民主的政党,其民主性体现在是否重视党内自我批评。只有不断自我省视,鼓励工人阶级对政党工作的督促纠错,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政治民主,保障工人阶级利益。

三、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的当代启示

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放异彩,并且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扬弃其中的理想化成分,批判地借鉴和吸收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

(一)重视经济建设,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始终坚持立足于社会存在,通过仔细剖析革命形势的变化,科学指导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恩格斯表示,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应该不断建立与现代国家经济和社会矛盾的发展和变化相协调的法律体系,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围绕革命相关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不能放弃暴力革命,议会的合法斗争只是针对当前形势的一种政策调整。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同时,阐述了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页,第704页,第733页。,意识形态的发展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但意识形态有其独立性,它可能有时超越经济基础本身,正如恩格斯所言:“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页,第704页,第73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12-05(1)。我们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如果可以画出意识形态的运动轨迹,“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页,第704页,第733页。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不能立刻实现。同样,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转变也具有时间差。应在坚持经济基础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坚持“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结合。

(二)以人为本,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

1.以人为本,重视人民主体地位。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显著。列宁在阐明群众与政党间的关系时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9页。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恪守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策群力共度难关。

2.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群关系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第一,密切党群关系应从党自身建设出发,不断提高党员个人素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大力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保持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力,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鼓励群众参与,对相关环节整改落实,进一步促进党的群众工作开展。⑥蒯正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与现实启示》,《求实》2014年第3期,第4-8页。第三,发展生产力、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的同时,把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放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一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要建立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项目,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三)注重实践过程中的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

恩格斯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能依据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直面自己早期的错误思想,对无产阶级革命从革命时机、革命手段、革命方式等方面进行实时调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即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各项改革制度的与时俱进,让改革成果相得益彰,重视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变①郭广银:《不断以改革创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0-03/05/c_1125665394.htm。。

改革创新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石。从广义上说,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都需要有创新精神。改革创新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更是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作为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加以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遇到过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每一次的风险和挑战却让我们党更加强健和充满韧性,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即我们党和国家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二次飞跃。同时,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治理效率。②李忠杰:《坚持发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优势》,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20-03/19/c_1125733528.htm。

恩格斯在晚年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8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它不是一层不变、固步自封,而是在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断发展完善。党的领导为改革创新保驾护航,改革创新有利于党自身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自我革命、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更是证明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创新的力量源泉,更是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国家发展的全局规划上,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将改革创新精神多层次、全方位地渗透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中,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让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四)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中国“制度自信”

当今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美国一言不合就“退群”,英国“脱欧”骑虎难下,中美贸易战愈发激烈,新自由主义高涨。中国国内市场则面临产业领域的大洗牌,科技创新加速迭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经济的崛起令全球愕然。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奇迹,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露无遗。评价一个制度的好坏,重点看在危机事件中它的处理实效如何,而不是用美国、欧洲的制度“样本”作为标杆来评价,更不是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观来标榜。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④习近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中国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85-286页。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是扎根于中国土壤,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深得人民拥护,这是它最基本的优越性。制度自信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坚定不移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与党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

2.中国制度的“实效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的治理效能。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相比西方国家“小政府,大国家”的不同之处,我们党和国家能够最大程度地集中力量办大事。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在党中央的统一协调下,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全国紧急调派4万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从“迅速响应到全力以赴”。围绕疫情防控的工作从多层次展开,涉及政府、医院、学校、公安、卫生、消防、社区、市场等各个领域,以防疫为重点,可以从各个方面检查系统的完整性。这次抗击疫情的速度、力量和效率都震惊世界,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即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坚定我国制度自信,对不断完善国家治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根植于中国国情和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其在道路、理论、制度层面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现代化道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道路和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和理论的信心。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更好指导中国的实践,这也是我们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猜你喜欢
恩格斯政党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