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安伟
作者单位:518000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我在医院工作多年,经常听到患者或者同行,称呼医师为“大夫”。但如果要问医师被称为“大夫”的来历,很多同行,可能并不清楚。
“大夫”一词,从西周开始,就是一种官名。在北宋宋徽宗时期,首次将医官中最高一级的官职称为“大夫”,按照级别高低,接下来依次称为郎中、医效、祗候等。这种称谓,传到民间,慢慢的,就只剩下“大夫”了。由此可见,我们被称为“大夫”,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大夫”发音为“daifu”,是古语发音,一直沿袭至今。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曾经是大夫,后来又没有以医疗为职业的著名人物,这个人就是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其实,在中国古代,将医学与文学联系起来的人物,也有很多。有的甚至以药物名称,写出了很多诗词,后人称这类诗词为“药名诗(或药名词)”。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有陈亚、黄庭坚、辛弃疾等。
下面,我们以这几位人物的历史出场先后顺序,各自介绍他们的一首药名词。
先看北宋时期的词人陈亚。陈亚是扬州人,其舅舅是当地著名的老中医。陈亚从小就在他舅舅的药铺进进出出,熟记很多中药。他的《生查子·药名闺情》,流传甚广,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相思意已深,
白纸书难足。
字字苦参商,
故要檀郎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
远至樱桃熟。
何事菊花时,
犹未回乡曲?
这首词以浅显易懂诚挚的语言,通过妻子的书信,向客居在外的丈夫倾诉相思之情。这首词之所以很有名,是因为在短短的42个字中,写出了九种中药名:相思子、薏苡、白芷、苦参、狼毒、当归、远致、菊花、茴香。每一种药名,在词中的位置,都用得恰到好处,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读完陈亚,我们来看黄庭坚。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诗词名家,是苏轼的徒弟,居“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在荆州时,写有八首药名诗,均是描写一个异乡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夜阑乡梦破,一雁度衡阳”。
大雁是一种候鸟,北雁南飞时,飞到衡阳就不再继续飞行了,所以范仲淹在其著名的词作《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中,写有“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名句。黄庭坚的这首四言小诗中,巧妙地应用了两个中药名“前胡”“半夏”,用字之妙,让人不禁拍案称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见到这几句词,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说辛弃疾了。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豪放词,流传千古。豪放的辛弃疾,居然用了25种中药名,填写了一首非常婉约的药名词,寄给他久别的妻子。这首《满庭芳·静夜思》,在我看来,无疑是所有药名诗词中最好的,他是这样写的: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
离情抑郁,金褛织硫黄。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
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词中用了云母、珍珠、薄荷、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5味中药的药名,巧妙地运用了药名字面上的意义,情趣盎然。
2017 年9 月,正是秋高气爽、荷花盛开的时节,“崂山论道——第三届医学与人文专题交流会”在青岛举行,郎景和院士、宋磊教授、陈春林教授等参加了这次盛会。彼时在青岛的城阳公园,正在举办荷花展。笔者也为会议写了一首“药名词”,庆祝会议的隆重召开。
《西江月·崂山论道》
城阳菡萏红衣,
海情煮酒青梅。
正是紫苑地黄时,
合欢人文盛会。
玉桂沉香石围,
景天南星相随。
重楼海月夜光杯,
且与将军一醉。
词中的菡萏、青梅、紫苑、地黄、合欢、玉桂、沉香、石韦、景天、南星、重楼、海月、将军等,都是中药名。
“诗中有药,药中有诗”,这是药名诗的特点。事实上,“人生处处有诗意”。闲暇时阅读唐诗宋词,我们可以了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浪漫,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愁,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婉约。让唐诗与我们为伍,让宋词和我们做伴,让大夫这个职业,不仅仅有工作的汗水,还应该有诗意的生活和灿烂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