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缘由、内涵与路径

2020-12-13 05:26陈建勋
关键词:师生政治思想

陈建勋

(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 重点实验室,陕西 咸阳 712099)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1]。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证。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部分教职员工还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使命旨归深度内化为自身的理念与行动,这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一般的事务工作,客观上存在着政治站位不够高、实施举措不够实、精力投入不够足等差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从以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为特征的事务维持型,向以责任担当、创新超越等为特征的使命驱动型跃升,从而有效提升办学育人质量。

一、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缘由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央要求、师生需求以及社会期盼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要在新时代实现新担当、新作为,就必须进行深度挖潜,实现转型升级。

1.勇担新时代伟大斗争历史使命的应然要求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2]。作为各类高知群体的主要集聚地以及各类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高校始终是党领导的伟大斗争的重要角力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积极投身伟大斗争的重要体现。从成效来看,高校长期以来持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办学育人中的指导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运动中还客观存在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势必会在高校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课题、新要求、新任务。而从现状来看,高校的部分教职员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某些思维定式,面对新形势缺乏必要的改革与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胜任力亟待增强。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顺应新时代潮流,坚决防止消极懈怠思想和行为,以勇担重任、不辱使命的饱满状态投身伟大斗争的时代洪流,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2.贯彻新时代党的高等教育方针的重要支撑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篇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上述“四个服务”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推进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的根本导向。从内在统一性而言,一个党组织的目标与使命规定了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密围绕党组织的目标与使命,才能真正做到履职尽责。就现状而言,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两张皮”现象,与办学目标相脱节、与师生发展不一致等情形还时有发生。为此,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游离于“四个服务”这个核心任务,其领导者与实施者应当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用强烈的使命担当来呈现自身在贯彻执行党的高等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与强大功能。

3.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意蕴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展开,聚焦和聚力于实现师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的理念、举措、手段等与“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历史新使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优良传统、典型经验、管用办法的基础上进行攻坚克难,就必须依靠使命型团队的忠诚担当、改革创新与忘我奋斗。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师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体到办学实践层面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对更加美好的职业、学业、家业等各方面的向往,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就现状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大水漫灌”等现象,师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影响了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只有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由开展普通事务的职业型履职转向崇尚责任担当的使命型履职,才能真正解决好“最后一百米”“最后一个人”的问题,从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压舱石”作用。

4.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本质规定

高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要全面加强党对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使各方面的工作都贯彻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高质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在严守规格标准,严肃纪律规矩。在实际工作中,少数高校干部教师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极端重要性的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偏向于务虚,存在着“干多干少差不多”“大差不差就行了”等敷衍塞责思想,直接导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虚化和弱化。一些干部教师不注重与时俱进地学习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凭经验办事的倾向,由此导致在复杂环境中驾驭力不强,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为此,高校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探索中,应当突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关键作用,使其成为“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标杆。这就要求高校努力打造使命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时刻怀揣“赶考意识”和“忧患意识”,严格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以爱岗乐业的良好面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来兑现自身的履责承诺。

二、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涵

作为一种理想形态,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积淀形成的一般特征,同时更突出了其在新时代的政治站位、价值取向和主体功能,具有丰厚的时代内涵。

1.目标的战略引领

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与党和国家的政治、教育、人才、科技、文化等宏观目标具有使命承继性和逻辑一致性,呈现出明显的战略引领特征。在职能定位上,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人才济济的战略高度,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目标,将教育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重点任务,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发挥政治指引功能。在实践导向上,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以坚决贯彻落实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奋斗目标,以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地见效以及师生的思想认知、行为表现等作为评判标尺,努力实现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内在统一。在时空布局上,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对接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注重瞄准未来、立足现实、扎根一线,坚决摒弃狭隘思维、权宜之策和短视行为,确保高校所实施的每一个阶段性任务都与中长期目标高度融合,确保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能与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宏观战略有机衔接、同向同行。

2.方法的科学高效

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既注重战略的高位引领,也注重“战术”的科学有效,努力做到价值追求与实践成效的高度统一。作为强基固本的一项宏伟事业,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不提倡通过狂热的蛮干来达到目的,而是主张遵循师生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化育规律等,用科学方法助力整体工作的良性运转、入脑入心。一是强调原理的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担起责任、履行使命夯实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是强调过程的系统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实施环节都在共同的使命驱动下构成责任共同体,相互衔接、相互激励,形成使命牵引下的正反馈。三是强调运行的可控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基于底线思维的运行管控,确保所有的工作实践与改革探索都不偏离使命确定的总体目标,坚决防止出现影响全系统的重大失误或颠覆性错误。四是强调功能的有效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能够承载和实现自身的使命,而且还能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精准、集约、高效等特征。

3.实践的强劲创新

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能第一时间关注师生代际特征的变化、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方法手段的变化等,始终以创新的态势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从而能够在强劲创新中完成自身使命。在理念上,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把党带领人民治理国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作为自身应当着力解决的应然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能够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发展的状况与趋势,将其中涉及思想、政治、文化、价值等领域的问题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课题,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实践始终紧扣现实问题,服务政治发展。在内容上,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围绕党的治国理政整体要求和师生成长发展的个性化诉求进行话语创新,逐步构建“闪耀中国风格、体现时代风范、回应社会需要、服务学生成长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5]。在方式上,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不安于现状,不拘泥于既有的理性认识与经验逻辑,而是注重以科学认识和客观规律为前提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用富有引领力、感召力的方式手段帮助师生认同主流政治观念和主流价值取向。

4.主体的能动善为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中两个相互作用的主体,两者的能动善为是构成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条件。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核心是要靠师生主体的能动善为,用他们担当有为的实践探索答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卷。一是应当凸显师生主体的能动性,确保其中的每一位师生都能积极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正确处理好个人目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动地将自身纳入共同体目标或道义的承担者范畴,并在其中尽己所能地发挥作用、体现价值”[6]。二是应当凸显教师主体的胜任力,具备坚定的教育信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7],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不同岗位上敢于应对挑战、破解难题,善于旗帜鲜明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崇学向善,切实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职责。三是应当突出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窘况,使广大学生深度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全链条,并在其中深切感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情怀与终极目标。

5.成效的标杆示范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办学育人的核心构成,而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成为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标杆和典范,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辐射作用,并由此引导其他各项工作共同迈向勇担使命的新高度。一是其坚定的使命型发展导向,致力于当好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排头兵”,这不仅能极大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朝着增强师生主流认同、激发师生最大潜能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能为高校其他领域的工作开展提供价值指向和精神动力,进而使高校的所有资源和力量都聚力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宏伟使命。二是其完备的使命型组织构架,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使命目标实现的基础,也能为高校其他各方面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组织方法借鉴和经验模式参考,进而整体提升高校在培养人、塑造人、凝聚人、成就人等过程中实践成效。三是其昂扬的使命型组织文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文化的显现,更是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特别是优秀政治文化、育人文化、创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与其他领域的文化形态一起发挥相应的涵润功能,在更深层次上助推高校改革发展。

三、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高校要打造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工作生态等各方面统筹谋划、立体布局、综合施策、全员参与,确保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形态得以付诸实践、落地见效。

1.坚守使命旨归,永葆政治信念

服从和服务于党和人民的政治现代化事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高校党委必须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篇章。一方面,高校党委要在思想上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扭住党的建设不放松,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履职观念,把引导师生坚定“四个自信”、促进师生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把抓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党建工作当作最大的政绩,坚决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松、散、软”的倾向。另一方面,高校党委要在行动上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把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用履职尽责的实际成效回答好“为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本质问题,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本色。

2.把握使命职责,增强运行效能

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实施主体在思想上、情怀上、道义上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而且要求实施主体将使命意识体现在探索实践全过程,彻底避免仅仅停留在“口号”“设想”等层面,使忠诚担当可视化、可操作,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与成效兑现使命追求和检验使命落实。第一,高校党委应当将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压紧压实,通过高标准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干部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大使命能渗透到办学治校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融贯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以及每一名干部、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党员。第二,高校党委应当大力推进内部治理现代化,在大学章程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中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型价值导向与政策激励,在发展规划、工作布置、组织实施、检查反馈、考核评价等方面明晰校内不同实施主体的权利边界和责任义务。第三,高校党委应当充分运用系统化思维逐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运行机制,大力破除客观上存在的“只教书不育人”“只科研不育人”“只管理不育人”等不良倾向,落实问责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坚决扭转思想政治教育虚化软化困局。第四,高校党委应当着力推进课程之间、部门之间、队伍之间以及政校之间、家校之间的有机协同,努力形成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原”,并进而实现向“高峰”跨越。

3.对标使命担当,培育卓越队伍

打造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卓越的使命型队伍作为主要依靠力量。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既包括专职党务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还涵盖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和服务保障人员,具有鲜明的全员性特征。高校党委应当按照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培育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迈向使命型。一是要重塑教育信仰,帮助广大教职员工铭记为党育才、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决抵制功利和短视的职业观,进而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从“简单谋生”到“履职担当”直至“忠诚奉献”的升华。二是要涵养道德情操,帮助广大教职员工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放在教学、管理、服务的最高位置,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用自身的言传身教启迪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三是要锤炼过硬本领,通过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培训进修、挂职锻炼、竞赛评比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鉴别力和育人胜任力,确保这支队伍既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又能担当起培养又红又专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四是要强化纪律约束,为教职员工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划定边界,建立必要的退出机制,以严的标准、严的制度、严的监管和严的处置来保证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纯洁性与战斗力。

4.锚定使命内核,凝塑一流文化

一流的使命文化是高校使命型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探索中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高校党委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高品质跃升的重要精神力量。一是要凝塑敢于斗争的文化,在广大教职工中间形成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和腐朽没落思想的良好政治风气,使广大师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并敢于进行斗争、敢于取得胜利,从而营造充满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二是要凝塑善于创新的文化,激励广大教职员工传承和弘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大力促进包括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方式创新等诸多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转化,强力构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三是要凝塑甘于奉献的文化,引导广大教职员工顾全大局、不计名利,自觉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调整自身教学、管理、服务的侧重点,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时不我待的奋斗姿态来致敬初心、不辱使命。

猜你喜欢
师生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