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饲草饲料管理站,河南 平顶山 467000)
2018年全国第二次草地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平顶山市的天然草地面积为3.87×104hm2,明显缩减。但是从全省范围看,平顶山市天然草地资源面积在全省位居第5[1],草地资源利用潜力巨大。全市天然草地干草产量为8.89×104t,理论载畜量为11.31万羊单位。草地等级为优质高产和中质高产,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汝州市、鲁山县和叶县。全市天然草地轻度利用面积为 3.48×104hm2,未利用面积为 0.39×104hm2。 利用方式主要有2种,即放牧和林下养殖。放牧以中、小型养殖场或小散养户放牧牛羊为主,林下养殖以家禽类为主。全市草原轻度退化3314.768 hm2,中度退化1018.468 hm2。
天然草地的大多数暖性灌草丛分布在山地,处于未利用或者轻度利用的状态。还有部分偏远山区的草地正逐步演化为林地,加上修路、开采建设、村庄搬迁、生产红线划定和湿地保护等因素影响,导致天然草地逐年减少。
由于政府未出台天然草地利用规划,缺乏人才和技术指导,天然草地利用模式单一,而且全市没有利用天然草地的专业企业,草畜结合企业较少,绝大多数草地处于轻度利用和未利用状态。由于风化侵蚀和开采等因素影响,还存在轻、中度退化的草地。2018年理论载畜量为11.31万羊单位,但是草食家畜的饲养量统计仅为2.4万羊单位,天然草地可利用空间巨大。
草地承包经营确权工作尚未开展,这与存在的误区有关,认为农区没有草地,只有牧区才有草地。政府部门对草地资源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一些地区侧重垦草,种粮、种树,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威胁。
由于受粮改饲政策的影响,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9年底全株青贮玉米面积(含汝州市)达11.66万亩,而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杂交构树、饲用桑树、甜高粱和籽粒苋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仅为0.99万亩,发展较缓慢,这与缺乏政府扶持发展优质牧草种植的优惠政策有关。
由于平顶山市地处中原地带,生产以农耕为主业,而专业从事草牧业的人数相对较少,草食家畜饲养较少,加之牧业收入偏低,这些都直接导致了草牧业发展速度缓慢。
根据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优质草畜,坚持绿色兴牧,农牧结合,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草原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要推进对草地承包经营确权工作,落实好草地权属确认,为合理开发利用天然草地提供科学依据。树立和运用大资源理念,高度重视草地资源的保护开发;树立和运用大食物理念,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增加草畜绿色食品供给;树立和运用大生态理念,充分发挥草地的生态功能,建设好草地生态屏障。继续贯彻《草原法》,宣传保护草原草地的意识。确保天然草地面积不缩减、植被不破坏,把草地保护建设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和建设草地的责任意识,努力创造全社会爱护草地的良好风尚。
建议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种植优良牧草,重点选择苜蓿、燕麦、甜高粱和其他豆类饲草等,防止水土流失,补播改良草地。另外,木本饲料发展很快,如构树、饲料桑也可以成为主要草种,根据不同需要进行种植发展。积极推广青贮、微贮和氨化等实用技术,提高花生、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在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饲草料种植,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业发展格局。
结合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和扶贫开发等政策,开发种植牧草,实行草林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2]。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牛羊产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畜产品质量为目标,建立草地科学化利用模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以重点区域保护和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实施“种植一点、改良一块、保护一大片”的治理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发展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最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积极引进肉牛肉羊养殖龙头企业,探索肉牛养殖新模式,实现种养结合和草畜配套。通过奶业龙头企业带动浅山丘陵区种植苜蓿,大力发展苜蓿加工企业,促进奶牛产业上档升级。
政府部门要增强对天然草地资源的重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天然草地利用的科学保障。
总之,要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草原保护并重的方针,以肉牛和肉羊为重点,兼顾其他特色草食畜种,坚持种养结合和草畜配套,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天然草地畜牧业利用创新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充分体现天然草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草食畜牧业振兴、农民富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