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罗县畜牧兽医局,广东 惠州 516100)
养猪实践证明,对很多不明原因的传染原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清除,所以就特别容易出现隐性感染和反复感染等问题。如果养猪者平时疏于管理,病猪症状轻微时不容易察觉,待到出现典型症状时已经难以治疗,严重者死亡。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通常会降低猪体的免疫能力,诱使其他疾病暴发。相关研究和养猪实践表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干扰或者抑制猪瘟弱毒疫苗和气喘病活菌苗的免疫应答,同时使猪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1]。
仔猪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通常会继发感染其他疾病而使病情加重,拉稀和体温升高是仔猪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典型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会进一步上升。特别是断奶前仔猪的患病死亡率有时高达80%以上。
现阶段猪的许多疾病都呈现出混合感染,病死率越来越高,而且治愈率很低。例如,临床上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交叉混合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
蓝耳病活疫苗在养猪生产中出现滥用的情况,进一步提高了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株和毒株间重组的几率,使病毒快速出现变异,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发现新的病毒株流行。
首先要确保猪的饲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改变传统的粗放散养模式,进一步实施集约化饲养,使清洁生产模式得到不断地推进和完善。在养殖实践中,农村的散养户可以以村为单位,集约化建设猪舍,真正意义上实现集中化、标准化饲养管理,使集约化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并实现创新发展。
饲养场所实施人猪隔离,并对出入人员和车辆严格地消毒。切实有效地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把粪便和污水等杂物清理干净。同时要做好冬天保暖、夏天防暑等工作,使猪舍保持通风干燥,使饲养密度更加科学合理,充分降低应激因素。
在对猪的日常饲养过程中,要避免用泔水喂猪。要确保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并且有针对性地结合实际情况添加相对应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确保猪的营养充足,最大程度地提升猪的抗病能力。
要建立长效、精准的消毒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规范科学的消毒工作。进一步优化消毒方法,配备相对应的消毒剂,实施全面大消毒和局部小消毒的消毒策略。
养殖场要尽量实施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避免引种带来的疫病风险。在有针对性地引进种猪精液前,要严格地检测种猪精液质量,从根本上有效地做好猪的补栏工作,使猪的饲养繁殖更规范、更健康[2]。
有针对性地结合蓝耳病的具体情况,做好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并且针对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科学合理地制定免疫规范,使免疫行为更加科学。免疫前和免疫后分别进行抗体滴度检查,使猪的群体免疫质量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