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恩雨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之所在,本文就让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之所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语文教师理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体验、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精神营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一、研读传统文化经典,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首先,教师应让学生读准字音,传统文化经典中有不少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音、拼拼音等形式去读准。其次,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学常识,了解通假字、古今字。再次,需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比如积累些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都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佳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大论,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路人”“导航员”,应引导学生去读适合自己水平的经典读本,让学生从书中明晓做人做事的道理。要依据不同年级的差异引导学生诵读不同的内容,比如让低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等,让中年级学生诵读《千字文》等,讓高年级学生诵读《孝经》《增广贤文》等。《论语》《老子》等重要典籍则适合所有学生诵读。
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
教师应努力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充分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并进行必要的拓展运用,力求将“语文教学、兴趣活动、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融合在一起,鼓励学生运用“咏诵式、活动式、研讨式”等方式去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不仅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文化,促进人格的养成,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增强弘扬中华文化,追求全面进步,立志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
比如,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让学生度过一个难忘的传统佳节,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活动中让学生为远方的亲人送上祝福,为孤寡老人送上温暖,使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活动流程如下:
1.童眼看月,走近月亮
每逢中秋节,月亮便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在中秋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走近月亮。
①月夜赏月。中秋夜晚,与父母走出家门,在草地上、小河边、池塘旁、树林里等仔细欣赏夜空中皎洁的明月和月光下大地的美景。
②拍摄照片。以不同的视角或在不同环境中拍摄月亮,如“水中月”“空中月”“旷野之月”等,配以小诗,创作图文并茂的艺术作品。
③月亮之歌。学唱《月亮和我》《白月亮》等歌曲,在感受优美旋律的同时,加深对月亮的喜爱,了解赏月文化。
④说月亮。教师画一弯月亮(或圆月),让学生以月亮打比方,各小组间展开口语表达比赛。
⑤制作月亮贺卡。制作个性化的中秋贺卡,在卡片上写上美好的祝愿,赠给亲朋好友。
2.童心识月,探究月亮
①观察月亮。可以让学生用望远镜观察月亮。
②“月亮之问”大家讲。搜集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
③“月亮知识我知晓”知识竞赛。
3.童心欣月,走近“月文化”
①小小故事会。收集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②“天涯共此时”主题队会。
③学习咏月诗词。拓展学习《水调歌头》《静夜思》《古朗月行》等古诗词,欣赏诗中之月。
④主题班会。
此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三、其他教学策略
挖掘语文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构建教学氛围,以“一”牵“三”带“一”,即:一篇课文,推荐三篇自选课文,创编一个故事;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民族气息,多一点人文熏陶。
一、二年级要求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三、四年级要求学经典文章,诵读故事,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五、六年级读经典文学,采编民间艺术,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结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节庆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牢固确立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为此,需立足于语文教材(文本),立足于学生实际,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帮助下幸福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沈宁《文化自信主题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机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4] 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寻根》,《体育学刊》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