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的乡村治理体系
——以兰占巴村为例

2020-12-12 23:13白光耀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德治环境治理法治

白光耀

(青海大学 青海省西宁市 810016)

当前湟源县东峡乡兰占巴村现状

自治现状

在兰占巴村走访了12户当中发现有一户人家里有四口人,两位老人均已超过了60多岁并开始领取养老金,家中的年轻劳动力于去年结婚但没有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进行一些较为轻松的种植和养殖工作,有时也会打点零工,经过计算其最近一年的收入为10840元。从其收入状况来看,其家庭收入低于贫困户的最低收入,但在我们后续的了解当中发现,家中年轻劳动力由于自身动力不足不愿外出打工。而且经过侧面了解我们发现该年轻人即使外出打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我约束力及其薄弱,天天和父母要媳妇,去年刚娶了媳妇,并且以照顾媳妇作为借口不愿外出务工。究其原因是自身懒惰不想出外受苦,所以导致了家庭贫困。

法制现状

农村基层普法教育实施现状。目前青海省农村地区普法教育实施现状不尽如人意,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民表示没有参加过普法活动,其中大部分不参加普法活动的原因是周边没有普法活动。可见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资源不足。可见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另外,农村法律运行现状也不乐观,走访12户当中有十户的农民并未听说过法律援助,与他人甚至政府发生纠纷时仅有两户选择了法律途径。耻法厌讼依然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思想,建设农村法治文化缺少价值支撑。

农村法律知识传播途径。目前的普法教育以“坐堂式”“填鸭式”为主,严重打击了农民的学法积极性。调研结果显示,有绝大部分的农民认为网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更适合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途径。仅有少部分的农民会关注朋友圈和网页上的法律信息。当前普法方式脱离了农民生活实际,己成为建设农村法治文化的一大障碍。

德治现状

乡村德治建设中道德滑坡的现象。孝道是乡村德治的第一美德。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情。在乡村,老年人没有了劳动能力后全靠儿女赡养。然而,一些子女不是很孝顺,老人生病了以工作为理由不回家看望。有的是精神冷落,对老人不闻不问。在调研过程中根据村民反应有些评上贫困户德家庭,把政府扶持德钱拿来打麻将,抽芙蓉王,并不会补贴家用。

环境现状

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当前环保部门和政府都将环境治理的重点放在城市之中,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环境治理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当前城市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急需处理。而相对而言,农村由于地处偏僻,地域广大,环境问题在均化的情况显得不是特别严重,所以有关部门刻意忽视了农村的环境治理问题。

投入以及相关预算不足。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地域情况复杂,相关设施严重不足。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无法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政府不愿出资或者极少出资对农村的环境进行治理,导致相关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受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用于农村方面的资金预算本来就严重不足,更不必说用于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的了。

环境治理缺乏持续性。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持续性。大多时候都是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号召之下,当地政府才会对农村的环境进行一些简单的治理。在相关风潮过后,农村环境治理就无人问津了,导致当前农村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的烂尾工程,这既没有改善农村的环境现状,又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科技研究应用滞后。一方面,农业项目效益比较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关注和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农药、化肥施用不科学。同时,农民接受、应用农业科技不积极、不广泛。大部分农民仅凭过时经验盲目耕种,不仅投入大收益小,而且还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病、虫、草抗药性增强,进一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湟源县东峡乡兰占巴村存在的问题

农村法治文化的困境

农村建设条件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法治文化的建设。农村获得的发展资金有限,教育、基础设施等经费开支较城市少,城乡经济结构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受资金限制基础设施很不健全,普法活动次数少、规模小、周期长。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务农和打工,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低,对法治的需求也就比较低,因而很难形成相应的法治文化氛围,法治文化建设进程缓慢。

建设力量薄弱。在农村地区,部分法院覆盖管辖多个乡镇,使得村民寻求司法救济成本较高。另外,多个乡镇司法所形同虚设,法律援助向基层的倾斜力度不够,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法律诉求。除此之外,存在着基层司法机构的司法工作人员大多非法律专业人才,业务素养较低的问题。部分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价值认识缺失,服务态度较差。另外,司法体制机制不健全,司法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不统一,权责界限不明晰等问题还很严重,尚未形成全面建设法治文化的中坚力量。

农村自治文化的困境

村委会功能弱化,民主自治难以落实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使得以前需要集体共同完成的,例如修路、架桥、红白喜事等可以通过政府投入和市场购入进行解决,使得村委会一些传统功能弱化。例如之前农民耕地需要互助,在互助的过程中沟通交流有助于村名自治,现在从事种植业的农民日渐减少,农业的机械化,农民沟通交流减少,不利于民主管理。与此同时,村两委在村民自治过程中,由于缺少资金、政策、技术等,而且夹杂着自家办事的需要,往往有求于上级政府,对上级政府交代的事情积极完成,对有些违反民主的事往往忽略不计,本着上级满意村民无异议的土办法,进行民主管理,使其自我减少了民主管理应有的职权,使得民主管难以落实到位。

农村德治存在的问题

乡村德治约束力减弱。法冶的约束力较强是由它本身的权威和效力起作用,德治的约束力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调研过程中由于自身动力不足导致贫困,不愿外出务工,问其原因“因为打工太累了”。家人进行劝导无效,村委会同样也进行劝导,徒同样也无功而返。这类问题谁可以管?当然是用“德”来管。但是德又不存在强制性,依靠自身德约束力为管理。

农村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

城市污染转移。当前,由于受科学技术的制约,很多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在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的今天,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当前城市加大了对于环境方面的管理,大量的污染物急需处理,为了降低处理成本,出现了将污染物运往周边农村抛置或者是集中掩埋现象。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不愿对污染物处理方面进行投入,胡乱排放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对农村现有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导致面源污染加剧种植、养殖规模扩大,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也随乙剧增,多种农作物由零星种植发展到规模种植,由自然半自然状态发展到精耕细作。化肥、地膜的大量使用造成当前农业用地板结现象严重,极大的影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大量的农药不但加大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也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影响,使得毒素含量超标不合理的开荒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排泄系统,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影响。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剧了农村面源污染,加大了土壤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河流水质的污染。

农村居民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受农村综合设施以及农民素质的限制,大量的生活垃圾以及人畜排泄物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农民只能胡乱排放。有关数据表明,巨量的排泄物由于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利用,使得农村环境恶化,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以及雨水冲刷乙下,极大的影响了农村的空气质量、水源质量和土壤质量,某些地方出现了臭气熏天的状况,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兰占巴村相关建议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出路

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协调经济、法律、文化关系,形成良性循环。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中心,加快完善关于农村征地补偿、农机补贴、土壤、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及粮食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特别是涉及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担保权、收益权的法律法规。要依法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不断明确农民的财产权利,杜绝土地转让失控、土地产权不明现象。文化转型过程中,注重符合法律法规的“乡规乡约”和民间法作用,挖掘传统乡村社会乡绅之治的精神资源,赋予新时代内涵,做好礼治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衔接。

健全农村司法体制,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增设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增加农村法律咨询、服务人员,并与乡镇司法所、乡镇公安派出所、基层法庭进行通力合作和职能衔接。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推行法律援助和法律顾问进村进户服务,让农民及时得到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缩小普法活动的举办周期,充分利用每年十二月四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契机,联合举办“律师、法制工作人员进村入户讲解法律法规、司法程序”等利民便民的法治惠农活动。另外还要规范农村执法,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司法工作人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正确的司法价值观,积极构建权责明确的司法责任体制。

农村德治建设相关建议

加强以德为政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践行以德治国的理念。乡村是国的小家,以德为政从小家做起。没有严酷的法令制战,以德性来治理村子,所有的事都以德服人。这固然是理想化的工具,实际上很难实现,但应该是人们所寻求所憧憬的,乡村治理应该正在为之付诸全力。

巩固德教为先的乡村治理思想。乡村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孝”和“忠”的教育必不可少。传统德治主张以德教为先,先教尔后刑,阻挡不教就诛。文明村庄治理单靠执法是不行的,要有德行的约束。一个人品行欠佳,拥有了知识就有可能害人,对社会带来影响,以是教育该当以道德为先。

强化修身为本的个人治理方向。儒家德治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每个人应该以修身养性为基础,首先提高本身的修养、培育本身的品质使之高超。能不能以身作则直接决定着德治可否成功地实现“化人”的目标,直接关系到德治在乡村治理的效果。

农村自治相关建议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经济基础对村民自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集体经济好有利于为村民自治的开展提供物质支持,另一方面村民个人经济水平高有利于村民有能力提高民主需求。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村民自治化程度就较高,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就会越强,从而保证集体经济规范运行,合理分配村民既得利益。调查显示,经济水平高的村,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高于其他村,其对自治的了解和落实情况也较好。

加强文化教育建设,培育本土精英。村民的文化素质低下直接影响村民自治的运行质量。众所周知,参与政治是需要文化的,因为,“最常见的政治行为,是交谈、写作、倾听和阅读。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一书中也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说有许多人不识字,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民主。因此要继续加强文化教育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举措

提高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环境问题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安全绿色农业的进行。有关部门必须注意到农村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长远考虑,加大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

提高农村废物利用率。当前农村方式的转变,造成大量的人畜废弃物得不到处理利用。在解放初期的农业生产中,人畜排泄物作为一种高效的绿色有机肥料,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民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要怕脏怕丑,而要充分的认识到这当中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通过采用绿色有机肥,不但可以改善农田结构,也能充足满足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同时,要改变以往秸秆等随意抛弃,甚至是堆置到水源之中的不良习惯,避免腐烂发臭,影响水质和空气质量。

猜你喜欢
德治环境治理法治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荷叶礼赞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