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商学院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产业安全研究团队编制的“生猪产业发展指数”显示,2019 年 12 月指数值为126.58,较11 月份(130.94)进一步回落,且已经连续两个月回落,显示生猪行业正在由过热逐步 “退烧”。从历史数据来看, 生猪产业发展指数通常比猪肉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先行1~3 个月。
生猪产业发展指数以90~110作为标准区间, 在此区间内表示产业运行较为平稳, 此区间以外均表示生猪产业运行存在异常。 低于90视为产业“过冷”,高于110 视为产业“过热”。
终端供给及生猪产能逐步得到释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产业安全研究团队首席、研究员徐磊表示, 现阶段猪价持续上行“疲态尽显”,主要是因为猪肉储备投放、 猪肉进口和企业库存出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行业供给缺口。 此外,养殖户生产信心正陆续恢复, 体现为市场终端供给及生猪产能逐步得到释放,同时,生猪产业链多环节数据已表明生猪供给也在转暖。
中央储备冻猪肉自2019 年9月开始投放市场以来, 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共组织实施十一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工作。 其中截至2019 年12 月份已累计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达14 万吨,从而为市场稳定供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月份生猪产业发展环境指数为100.71,较11 月份95.14 呈现增长态势。
界面新闻副总编辑、 界面商学院院长崔宇表示,11 月和12 月中国猪肉进口量大幅攀升,特别是12 月猪肉进口达到了26.98 万吨,创历史新高。 此外,自2020 年1 月1 日起,中国将冻猪肉进口关税暂时从12%下调至8%,也将推动猪肉进口进一步维持高位。崔宇同时表示,2019 年猪肉产量仅为4255 万吨, 较2018年下降了1149 万吨, 降幅达到21.3%,虽然2019 年全年210.8 万吨的总进口量不足以填补总产量缺口, 但短期进口大增仍会对猪价产生明显的边际影响。
从潜在的生猪产能来看,2019年12 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2.2%,连续3 个月环比增长,且比9 月份增长了7%,显示全国生猪基础产能回升势头逐步稳固。 同时猪饲料尤其是母猪饲料也在环比大幅增长, 同样说明了全国生猪基础产能在积极恢复。12 月,分项指数生猪产业补栏指数为88.64, 较11月份的87.06 略有上升,也表明生猪产能正逐步恢复。
从市场终端供给来看,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1 月8 日表示,2019 年8 月至11 月份,全国生猪出栏量环比持续下降,12 月份止降回升,环比大幅增长14.1%。 另据界面商学院的统计,在上市公司方面,12月份9 家上市猪企销量齐增, 合计销售357.88 万头生猪, 环比大幅上涨36.87%。 12 月,生猪产业发展指数的分项指数生猪产业供给指数为88.35,较11 月份(84.60)也进一步回升。
就盈利水平而言,2019 年12 月我国生猪产业效益指数为133.60,较11 月份(137.90) 进一步有所回落, 但仍显着高于100 的盈亏均衡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的影响, 生猪产业发展短期内存在不确定性。 从历史数据看,非典疫情自2002 年12月份起至2003 年6 月份结束,在2003 年4~5 月疫情快速暴发期对猪价产生了较为明显冲击行至低点,随后在2003 年6 月疫情得到控制后猪价逐步反弹。
就需求层面而言, 出于避免去人口密集地、减少感染风险的考量,人们会减少去菜市场、 餐馆等地的频率, 猪肉的批发及终端消费将承受压力, 需求降低不仅导致传统猪肉价格的“春节效应”淡化,也会让猪价面临一定程度的下行压力。 就供给层面而言, 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预计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 生猪存栏时间可能被迫延长, 加之各地区猪肉流通效率有所下降,市场终端供给压力不减。 整体判断, 短期内我国生猪产业或将呈现供求“紧平衡”的基本态势。
记者在和行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 目前一些地区的猪场生产节奏暂未受到影响。 一是所需生产资料、饲料等储备充裕,部分猪场反映饲料库存在1 个月以上; 二是此前担心封路可能会影响饲料、种畜禽、生猪及其产品等运输,近几天农业农村部等三部门以及山东、江苏、广东各地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通道畅通;同时,经历了一年多的“抗非”、“防非”过程,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普遍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但能有效防止非洲猪瘟病毒等传入猪场, 也能很好地阻断新型肺炎的侵袭, 一些朋友甚至认为眼下在猪场比家里更安全,乐于提前返工。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有信心保障猪场的员工安全和健康,有信心稳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