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民的法治素养是公民素质的一种体现,也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基础之一。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教育系统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2016年,教育部将法制内容纳入了中小学教学用书之列,并于2016年4月起,中小学开设的思想道德类课程将均采用《道德与法制》教材。2017年,高中政治课课程标准增加了培养法治意识等核心内容,法治内容同时走进了高中生的视野。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育中有关法治内容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使得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作为教育大学生的平台,应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为其将来走进法制社会打下结实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 法治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张茂东,保定理工学院,研究方向: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2.075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法制,法治
法制,即法律制度,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利用法律手段建设出来的一种社会秩序,是指公民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按照相关法律行使主权,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办事情。
法治,即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手段,它与“法制”不同,它与民主政治相伴,而“法制”与国家相伴。法治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调控方式。
(二)法治素养
不同的学者对法治素养的含义理解不同,齐琳琳对法治素养的解释为通过对公民进行相关的法律培训,使其能够掌握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它不仅包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对法治的理念、思维等内涵。通过分析《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一书可以得出,青年的法治素养包括基本法律常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法律意识等方面内容,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需要从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与意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着手。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现状
(一)问卷调查
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实践,充分研究法治素养内涵,并咨询相关法制学者,最后确定问卷的内容与发放形式。问卷中包含了调查对象对法律法规的态度、学习法律法规的方式以及学习的难易程度的相关调查。院校学分别选取综合类、体育类、理工类、医学类等,从年级上来看,被调查对象多数为大一大二的学生,而大三大四的学生较少,其原因是大三大四的学生涉及到实习、毕业、考研等问题。
(二)院校特征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相关法律的知识、观念、运用法律的能力、以及尚法精神。
1.在法治素养方面,科技类大学的均值得分较其他学校较低,分值为24.503,而综合类大学较其他高校得分最高,为27.491。
2.在与法律有关的知识储备方面,综合类大学的学生的平均得分仍较其他学校高,平均分值为4.312,而科技大学不及其他各高校,平均分值仅为3.158;在有关法治观念的维度上,科技大学的平均分值为4.551,不及其他五类院校。
3.在尚法精神的维度上,理工类院校的被调查对象得分均值好于其它院校,为7.825,体育类高校处于最低分值,为6.681。
4.在利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调查中,医科大学表现出较高的优势,平均分值为9.856,科技大学不及其它类院校,分值最低,为7.924。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由于大学的所属性质不同,来源于不同高校的学生在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知識储备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综合类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主张教学知识的全面性,而专业类院校,如体育类大学,更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其它方面的知识储备重视程度较为不足。
总之,在大学生法治素养方面,各类大学均需引起高度重视,将相关法治知识更多的融入到高校的教学内容中,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法治素养水平。
(三)内容维度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总共分四个维度。
1.在法律基础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相关储备,然而内容不够全面,很多概念性的知识理解的不是很深刻,对“法律的概念”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仅有47%的大学生回答正确。
2.在法制观念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法制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但仍然不够深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大学生应准确理解什么是依法治国。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涉及到自身权益的法律问题时有较好的认识,但对个人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其关心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在尚法精神方面,有31%的学生在生活中较少的利用法律,如,“朋友借了你的4000元钱,你会让他打借条吗?”这类问题的回答上,即便4000元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仍然有很多学生选择“不会”。尚法精神的另一表现是对法律的敬畏,通过列举相关案例,判断学生对法律的敬畏程度,如看到暴力犯罪,给你一笔钱,你会假装没看见吗?有14%的大学生选择了既不拿钱也不报警,甚至有6%的调查者选择拿钱走人。对法律缺少应有的敬畏,体现出了法制教学的不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欠缺,对法律没有敬畏之情,是犯罪分子最终走上违法道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4.在利用法律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调查中,部分学生对相关的法律行为是否合理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在“遇到校园暴力,你的态度是?”的问题上,仍然有12%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尽管有大部分学生知道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12%的比例只是小部分,但仍然需要引起重视,很多大学生犯罪都是在不停的忍让中酝酿,本来应该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最终却成为违法犯罪者。
三、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对策研究
(一)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法制知识
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水平,只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有关法律知识的渠道和平台,学校可结合现代网络技术,打造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平台,通过不同的形式的教学,丰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线上”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课外学习资源提前发布于公共平台供学生观看与下载,通过与法制学院教师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网络公开课。同时,开展“线下”教学,作为需要教师进行额外辅导的相关知识的补充,丰富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知识体系。
(二)建立实践基地
只学习法律知识而不进行相关的尝试,所学内容将失去生命力,而大学校园内关系较为简单,学校可联合校外法律部门建立大学生法律实践基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在校外基地进行实践。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各种教学场所建立校内法制实践基地,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水平。
(三)加强教师培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平台越来越丰富,“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作为人民教师,要想在讲台上站得久,就要学得久。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各种法律条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法制课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作为一线教师,既要兼顾工作,又要兼顾家庭,还要兼顾学习,其时间和精力相对受限,学校应为教师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和场所,方便在校教师进行相关学习。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强教师培训。
第一,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教师进行讲座,将法制知识分模块进行专题讲座,如刑法知识模块、诉讼程序模块、宪法知识模块等。尽管在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破费一些经费,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学习法制知识的效率,教师法制知识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第二,教师适当增加集体教研的次数。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通过集体教研,凝聚大家的智慧集中专题研讨,是提高教师法制教学能力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可以和其他教师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教师法律功底。[1]
(四)成立法律咨询部门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兼职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有将近70%的中国大学生存在在校期间进行社会兼职的情况,有将近30%的学生打算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而大学生在初次步入社会时,经常会遇到劳务纠纷,就业合同如何签订等相关的法律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以学生自身所学的法律知识不足以解决其问题,学校可成立公益性质的法律咨询部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解决大学生在初入社会时遇到的有关法制方面的各种困扰。同时,信息网络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利用微信、微博等各种平台获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学校可以借助网络平臺,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如电子信箱、论坛、微博等,不仅能够很好的保护学生隐私,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走出法律知识的误区,提高法治素养水平。[2]
(五)融入校园法律文化元素
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含精神文化,通过在校园中融入法律元素,如建立法制宣传墙,法制内容手抄报走廊等,宣传法制知识,使更多的学习者参与进来,丰富校园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同时,结合重要时间点,如消费者权益日,国际禁毒日等利用特殊节日氛围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在校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各种社团可定期组织有关法制主题的活动,这种社团活动能够较好的吸引在校大学生注意,使其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法制知识的主人,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水平。
四、结语
随着国家对法治素养越来越重视,法制教育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走进学生的课堂,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素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法治素养作为学生基本素养之一,是我国能否做到依法治国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构建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进程中,国家大力主张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法制国家,是需要人人参与的过程,需要人人懂法,人人依法办事,利用法律处理各项事务,完善法律体系,这些均需要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提高全民法治素养,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炼.浅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3): 69-70.
[2] 杨忠明,杨强.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提升法治素养体系的研究与创新设计[J].高教学刊,2017(11):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