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2020-12-11 09:16钱维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初中生物教学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伦理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梳理学习国内外的生态伦理思想,提高教师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能力。依托生物学科优势,通过课内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培育学生的生态伦理精神。

[关键词]生态伦理;初中生物教学;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35-0093-02

一、为何要渗透生态伦理教育

生态伦理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推进,需要具有生态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人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有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持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此外,人类在一次次的灾难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有美好的未来。我们认为,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等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还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健康的生态还未普遍形成,自然的内在价值还未被承认,等等。可以说,渗透生态伦理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新时代培育学生生态伦理精神的需要

人类在面对一系列复杂的环境问题时,不得不重新反思所奉行的错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唤醒人们的生态良知,塑造生态人格,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从根本上打破人类伦理及道德指向的局限。教育,作为人类自身有意识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教育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生态伦理精神、锤炼学生品格方面必须有新作为。而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初中生物学,天然具有生态伦理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精神。学生只有具备生态伦理精神,将来不论他(她)身处何位,做什么工作,才能守住环境底线,自觉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

(一)梳理、学习日内外生态伦理思想与观点

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1)“天人合一”思想;(2)“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3)“取用有节”的生态发展观。

国外生态伦理观:(1)主张把伦理学的调节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大到自然物和一切生命,将道德目光投射于自然界,给予自然以深切的道德关怀;(2)认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物、生命不仅具有对人的外在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应坚持“生物圈平等原则”;(3)强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责任和特殊作用,要把自然当作伙伴和朋友,与之和谐相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二)渗透生态伦理教育

1.教师积极更新生态伦理观

教师要吸纳我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思想,以现代生态伦理学为准则,注重学习新的生态伦理观,自觉更新生态伦理观。教师只有对生态伦理思想把握、理解得好,才能在教育教学中顺利地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教师也只有加强生态伦理教育与学习,才能增强培养学生生态伦理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渗透生态伦理教育,就会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既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对后代、其他生命乃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生态道德观。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对他类生物的伤害和危害,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如能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的就不要采用实物教学,即使需要做动植物活体实验,也要遵循不杀害、不伤害动植物的原则进行妥善处理,使生物教学符合新生态伦理观的要求。

2.渗透生态伦理观

(1)渗透“所有自然物、生物物种具有内在价值”的观念

生态伦理学认为,不仅人类自身具有价值,自然的多样性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内在价值”。人类在信奉自身价值的同时必须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对人类而言的外在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态规律的角度揭示自然物、生物物种的“内在价值”。例如,在教学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教材)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1节时,除了让学生理解与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不同作用等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懂得:非生物的成分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在教学教材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2節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每一个生物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每一个生物都很重要。一种生物消失,不仅是自然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还会造成食物链断裂、食物网不稳定,甚至生态系统的崩溃……”;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固有价值”。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它们的存在不仅对人类有外在的价值,而且具有维持生态系统存在与和谐健康运行的“内在价值”。

(2)渗透“生命物种平等、尊重所有生命”的观念

传统的伦理学只关注人的幸福、权利,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生态伦理学认为,人类应当从与大自然共存共生的视角,来理解他类生命和自然物在价值上的平等性,认识到每一个生命、自然物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应当拥有平等和持续存在的权利。例如,在教学教材第7单元《生命的延续与进化》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进化的数十亿年以来,绝大多数生物都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基本相同的生命特征、结构层次和组成的基本结构——细胞,并以各自特有的生殖方式将物种延续,因此,在自然状态下生命物种具有天赋的平等。我们要以平等之心尊重他类生命。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教材第13章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时,要求学生注意:实验中要及时用湿棉球擦拭蚯蚓身体,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生;在观察鼠妇时,不伤害鼠妇,观察结束后恢复他们的生活状态;等等。我们开展的所有活动都不能以实验为名虐待动物,以此培养学生尊重关爱动植物的情感,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25章第3节《远离烟酒,拒绝毒品》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健康,还会对他人的健康不利,更要让学生理解吸毒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危害,绝不沾染毒品。

(3)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一切生物物种的活动都应服从生态系统的需要。……一个事物,当它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荣。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26章第2节《保护生物多样性》时,通过让学生制作一期“可爱的白暨豚”的墙报,了解鲸类最原始的珍稀哺乳动物白暨豚,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活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全体人类,需要全球共谋发展。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24章第2节《传染病的预防》时,结合2003年的SARS疫情以及2019年底在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是不能够消灭病毒的,最好的方式是与病毒共存,和谐相处”。

(4)渗透“人类具有保护生态的伦理责任”的观念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有伦理道德观念和理性思维的主体,生态伦理学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应由人类自身来承担,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没有这种意识和行动”,这说明,人类不仅仅是生态系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还是生态系统的主动调控者,具有主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责任。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教材第8章第1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中的“克隆羊多利产生的过程”时,引导学生讨论“克隆”“基因编辑”可能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利与弊,以及“克隆人”带来的伦理问题等,通过辩论和讨论活动,触发学生对生态伦理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教材第26章第4节《建设生态家园》时,引导学生为校园设计科学的绿化方案;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积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组织学生到鱼嘴湿地公园、将军山风景区体验生物多样性,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博大和生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高予遠.生态伦理中的“是”与“应该”[J].哲学动态,2007(3):47-51.

[2]钱维,陈静,卢凤英.初中教师和学生生态伦理问题调查报告[J].中学生物教学,2019(4):4-6.

[3]匡廷云,曹惠玲.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王正平.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14.

[5]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版.2005.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初中生物教学生态文明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