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穆衡生平交遊及著述考略*

2020-12-11 01:38:02魯夢宇
古籍研究 2020年1期

魯夢宇

關鍵詞:程穆衡;生平交遊;著述考略

程穆衡,字惟惇,號迓亭,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授山西榆社知縣。因開罪上司遭罷官,歸里後除曾參與撰修《太倉州志》,主修《鎮洋縣志》外,大半生再無仕宦履历,以撰述爲主。生平著作近六十種,由於大多未經刊刻,幾乎散盡,部分著作以稿、鈔本形式存於上海、南京兩地圖書館。程穆衡在“三禮”研究、《水滸傳》注解、吴偉業詩歌箋釋等相關領域都建樹頗豐,程穆衡其人生平交遊和著作的詳細情况尚未有專門研究者。

一、 生卒年小考

關於程穆衡生卒年,黄永年在影印保藴樓鈔本《吴梅村詩集箋注》前言中判斷爲(1702—1795),但並未給出具體分析和論證(1)(清)程穆衡原箋,楊學沆補注:《吴梅村詩集箋注·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頁。,程穆衡壽至耄耋,時所罕見,釐清其生卒年的確切時間十分重要。

程穆衡《吴梅村詩箋》卷末第二則跋語云:

因取原本,分散各類,依年排次,自甲申冬至乙酉春,多有俗務縈牽,乘間理翰,復書此本,益以詩餘爲十三卷,時年已六十有四。(2)(清)程穆衡:《吴梅村詩箋》,國家圖書館藏舊山樓鈔本。

按,清代自順治帝至嘉慶帝在位期間,“甲申”“乙酉”連續者,只有順治元年甲申(1644)、順治二年乙酉(1645),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四十四年乙酉(1705),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三十年乙酉(1765),以程穆衡“乙酉”年六十四歲上推,其生年分别爲明萬曆十年丁丑(1582)、明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以及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三種。第一種顯然與史實不符合,1582年吴偉業尚未出生,程穆衡又如何作《吴梅村詩集箋注》。又據《(嘉慶)直隸太倉州志》(3)(清)王昶等:《(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三十六,嘉慶七年(1802)刻本。以及《鎮洋縣志》記載(4)《鎮洋縣志》卷九《人物一》,民國八年(1918)刊本。,程穆衡爲乾隆元年丙辰(1736)舉人,乾隆二年丁巳(1737)進士。假定程穆衡出生於1642年,那麽乾隆二年(1737)取得進士功名時,程穆衡已經96歲,第二種亦完全不合事實。因此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即为程穆衡生年。

關於程穆衡卒年,有兩處材料值得注意,(清)林晃《(嘉慶)鶴市志略》卷中“人物”載:“程穆衡……年九十二卒”(5)(清)林晃:《增修鶴市志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輯》,南京/上海/成都: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1992年,第9輯:第487頁。,《(嘉慶)鎮洋縣志》卷九“人物”載:“程穆衡……生平撰述甚富,卒年九十三。”(6)《鎮洋縣志》卷九《人物一》。依據程穆衡壽數,程穆衡卒年在1794年或1795年。

二、 家世生平與仕宦履歷

程穆衡祖籍安徽休寧(7)《(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三十六。,其《吴梅村詩箋》凡例中所稱之“先祖篁墩公”,即明朝成化年間名臣程敏政。敏政,字克勤,號篁墩,明成化二年(1466)殿試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太常卿(8)(清)張廷玉:《明史》卷二八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343—7344頁。,著有《篁墩集》,集前有李東陽序(9)(明)程敏政:《篁墩先生文集》卷首序,明正德二年(1507)刻本。。又據程敏政爲其父程信所撰《太子少保謚襄毅程公事狀》載,程氏先世祖遠紹宋代程頤、程顥二公(10)《篁墩程先生文集》卷四十一。,程穆衡亦可謂名門之後,出身不凡,至其曾祖程其謨時,雖已仕宦不顯,但尚屬讀書人行列,程其謨其人可考資料不多,但有詩文存世,王昶《(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三十六記載:

(程穆衡)又取太倉人詩集,始於明偶桓訖於其曾祖其謨,二百十人,甄爲三十六卷,凡遺民野老,枯槁不傳者,悉撰小傳,以志顛末,尤於先民有益,惜未授梓。(11)《(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三十六。

按,此即程穆衡所編總集《舄吟集》的過程,起於明代文人偶桓,終於曾祖程其謨。又據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著録:“《翼庵遺草》一卷。程其謨撰,其謨字翼庵,江蘇太倉人。此集乾隆間鎮洋程穆衡抄本,南京圖書館藏。”(12)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92頁。由此可見程穆衡對先祖遺稿珍愛有加,在董理舊業中沾溉家門遺風。程穆衡祖父史無記載,程父繼默時,舉家遷往江蘇太倉鶴市。(13)《(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三十六。程母楊氏,卒於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胞弟紀常,字聞卿,廪生。穆衡子師慤,字願夫,清諸生,有學行,亦工詩。(14)《鎮洋縣志》卷九《人物一》。

程穆衡一生功名不顯,乾隆元年(1736)中舉,二年(1737)中進士,授山西榆社知縣,據《(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三十六記載:“邑多盗,親縛其魁,爲治勤約,不病民。然以耿介不合上官,罷歸,貧如諸生時。”(15)《鎮洋縣志》卷九《人物一》。程穆衡爲地方官期間,治縣有方,親民愛民,但終因耿介開罪上官。罷官後的程穆衡對地方志編纂曾做過重要貢獻,《(嘉慶)直隸太倉州志》載:

貴中孚,號嵩崖,武陵人。乾隆九年舉人,歷任知縣,升知州。中孚精明强幹,亦長於掄文。《州志》自明張采後,無繼起修之者,中孚慮事久淹没,嘗設局尊經閣下,請王宬、程穆衡排纂,草創未就,滿任去,事遂寢。(16)《(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十。

除參與排纂《州志》外,程穆衡還曾秉筆《鎮洋縣志》。《吴梅村詩箋》卷一《五月尋山夜寒話雨》詩“客衣輕百里,長夏惜登臨。正爾出門夜,忽逢山雨深。聊將斗酒樂,無作薄寒吟。年少追凉好,難爲父母心”句下程穆衡箋注:

公少作已工練如此。《鎮洋縣志》采陋人語,謂公少不能詩,誣妄實甚。余時預秉筆,舉此詩爲證,力請芟削,而不見從。(17)《吴梅村詩箋》卷一。

按,程穆衡編修《鎮洋縣志》秉承了他一貫耿介孤直的性格與作風。除了參編地方志外,程穆衡大半生以著述講學爲主,再無仕途行跡。

三、 師承與交遊

(一) “慤庵先生”與家學淵源

程穆衡家學多承自外祖“慤庵先生”之教。《吴梅村詩箋》所列凡例最後一則云:“先外祖慤菴先生據梧齋藏書極富,余幼所卒業也。”(18)《吴梅村詩箋》卷前凡例。又據《(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五十四“《舄吟集》”下雙行小字:“余家藏詩集至侈,多承王父慤庵先生據梧齋副本,幼而承習。後登仕籍,沉迷簿領,風雅一途寄焉而已。”(19)《(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五十四《藝文》。按,程穆衡外祖“慤庵先生”即楊楨。據《(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五十四“藝文”著録:“《慤庵集》,楊楨著。”又同書卷三十二載:

楊楨,字寧侯,幼知孝讓,舉動必以禮。身長八尺,狀貌魁梧,鄉黨有争競者,理論之,咸釋然而退。年八十,後命其子盡鬻田廬,代族人償逋賦,里閭益重之。雍正十年秋海溢,所藏著述俱漂没無存。(20)《(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三十二《孝義》。

按,《州志》所載“壬子海溢”,即雍正十年壬子(1732)秋江蘇太倉發生的海災,鶴市人楊楨藏書損毁大半,此事已入《州志》記載中。而程穆衡自撰凡例中所言“壬子海災,無隻字之遺”事與此《州志》記載正合(21)《吴梅村詩箋》卷前凡例。,故程穆衡外祖“慤庵先生”爲此楊楨無疑。程穆衡少時,外祖家富藏書,且多詩集藏本,耳濡目染之餘,又得外祖悉心指導,這對於程穆衡以後學術譜系的形成起著至爲重要的作用,從程穆衡子“師慤”之名,也能看出他對外祖學問品行的敬服。

(二) 交遊

程穆衡仕宦不顯,交遊圈相對狹窄,只能從幾則零星材料中勾稽出一些綫索。據《吴梅村詩箋》凡例,程穆衡曾與《明史》編纂者有過交遊,甚至有幸閲讀官府藏書:

余丁巳通籍時,《明史》尚未頒行。寓庶常直盧間,與諸纂修者遊,探汋中秘,凡《實録》《明史一統志》率得一斑,書中所采皆是也。他日頒佈,當取勘讎,然料亦無大異同也。(22)《吴梅村詩箋》卷前凡例。

關於程穆衡與哪位或者哪些《明史》纂修者交遊,没有明確的材料佐證。無論如何,程穆衡在與這些史籍編纂者的交流中,經眼了官方《明史》頒行之前的版本以及與明史相關的其他材料,爲他以後撰寫史著以及箋注、考證諸書奠定了一定的文獻基礎。隨着仕途不暢,程穆衡的交遊圈開始轉向直隸太倉州一帶。

程穆衡家學素養深厚,除了師承外祖楊楨之外,也曾作過太倉州著名文士吴學尹的門人,據《(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三十六記載:

吴學尹,字莘來,御史之彦曾孫,爲州學生,砥礪廉隅,士林推重。供時文,詩和平剴切,門人程穆衡輯其遺稿藏之。(23)《(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三十六。

吴學尹其人生平資料亦鮮見,但從這則記載中可以看出,至少在江南太倉一代文名尚在。此外,由於參與編寫州志和纂修縣志,程穆衡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之士,特别是在整理典籍和校對群書方面的人才。

浦還珠,字遇伯,歲貢生。從程穆衡遊,洽聞强記,尤通六書之學,嘗入都,董文恭誥,延校群籍。尋歸,年八十餘卒。(24)《鎮洋縣志》卷九。

自西漢劉向始,校對群籍的工作一般由那些知識淵博、學問篤實的學者擔任,程穆衡博學多聞,他和蒲還珠一樣,也得到過同時人的類似評價。《吴梅村詩箋》凡例云:

余發慮箋此書,實由老友穆簡臣氏。簡臣名坤,號南谷苑先,先生侄孫也,能縷舉梅村軼事。十四入邑校,以歲貢需次,遍遊秦楚燕豫,丙午旋里。余與談梅村詩,簡臣曰:君英年精博若此,曷不爲之箋釋,亦著述有功事。歸而條次,因有此編。今數吾友之殤已十年,爲之黯悵。簡臣詩渾麗,余採入《舄吟集》。(25)《吴梅村詩箋》卷前凡例。

按,穆坤乃程穆衡摯友,據《(乾隆)洵陽縣志》載:“穆坤,字簡臣。江南太倉州人,試諸生,八冠其群。入太學,南北鄉試皆不遇。康熙三十二年,同里楊崙謁選得洵陽令,延入幕中,佐州守王希舜纂修州志。州志故有武進高寄舊本,坤廣搜博采,加以潤色,俾後之珥筆者有可依據,長於詩。所著有《聽秋軒集》《越州集》,皆不傳。今見采於州志者,猶吉光片羽也。”(26)《(乾隆)洵陽縣志》卷十,清同治九年(1870)增刻本。從穆坤對程穆衡的評價來看,“英年精博”正是他建議程穆衡箋注吴梅村詩歌的前提。

程穆衡的交遊不僅局限於學術圈,受到外祖的影響,那些仗義疏財、胸懷天下的高潔之士,也是程穆衡交遊圈中的常客。《崇明縣志》卷十二記載了雍正朝文士張濟二子張鳳起,與當時名士程穆衡的交遊:

(張濟)二子起鳳,字鵾臣,國學生,貌雄偉,豪邁好施。邑災,嘗首蠲萬緡賑之。工書,喜吟詠,漫遊燕趙吴楚,交當世知名士如任蘭枝、程穆衡輩,皆相契合。著有《品芳齋集》,多佚。(27)《崇明县志》卷十二,民国十九年(1930)刊本。

這則材料中與程穆衡交遊的張鳳起,與其説屬於當時名士之後,倒不如説他身上的諸多特徵與行爲舉止,如“貌雄偉”“豪邁好施”與程穆衡祖父頗爲相像,從而能相互欣賞。同樣,在向程穆衡問學的後來人中,也不乏以品行和學問並稱者:

沈亦元,字履安,少問學於太倉程穆衡,乾隆三十九年舉人,年八十始選知縣,不仕。舉止方重,抱盅守素,爲邑經師,學務根柢,有所不知,輒引爲耻。詩得晚唐人風格。(28)《崇明县志》卷十二。

其實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外祖楊楨“雄偉魁梧”的氣貌體格、“散家産以助人”的高潔品行對程穆衡交友的影響,在工書吟詠和詩歌品鑒的共同興趣之外,程穆衡與張鳳起、任蘭枝、沈亦等人的相交,更多的是品行、氣場的相互契合。

四、 著述滿屋與未付梨棗

程穆衡一生功業以著述爲主,在回歸州縣的大半生中,閉門讀書,筆耕不輟,創作了書稿近60種。這些著作涉及經、史、子、集四部,經部如《考訂檀弓》《夏小正注疏》,史部如《准噶爾考》《金川紀略》《婁東耆舊傳》,子部如《燕程日記》《據梧齋塵談》《鞶帨卮談》等。至於集部則在《水滸傳》注解、輯録後人的和陶詩、吴梅村詩歌箋釋等方面建樹頗豐。這些書稿大都未能付梓,其稿、鈔本亦散失大半,少部分今存於南京、上海兩地圖書館。有幸刊刻的書稿中較爲著名的即屬《水滸傳注略》一書,鄭振鐸曾撰長跋介紹該書的得書原委和價值(29)鄭振鐸:《劫中得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10頁。,聽香閣刻本《水滸傳注略》已收入朱一玄《水滸傳資料彙編》中(30)朱一玄:《水滸傳資料彙編》,《中國古典小説名著資料叢刊》第2册,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76—431頁。。其實程穆衡著作並非一朝盡散,後來的太倉鄉賢都曾致力於保存程穆衡的著作,然而幾乎每一代的搜集整理者或爲生計,或迫於動蕩,都未能使這些著作免於厄運,太倉一代英傑之著作大部分消散於天壤之間。

(一) 王保譿對程穆衡書稿的輯録整理

在清末民初的江蘇藏書家群體中,王祖畲、王保譿父子並不突出,但一門兩代的藏書和搜集整理地方先賢著作的功業,至少能在藏書史上留下一筆。江慶柏《近代江蘇藏書研究》第六章單列一節介紹王保譿及其藏書功業。王保譿(1890—1938),字慧言,號“溪山小農”,清末民初藏書家,學者,江蘇太倉人。(31)江慶柏:《近代江蘇藏書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299—310頁。除繼承乃父王祖畲的藏書外,任職民國太倉圖書館主任期内,王保譿搜羅、整理、謄抄、出版了很多太倉鄉賢的著作,程穆衡的著作就是其中一部分。《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續補藏書紀事詩》特别提到了程穆衡《梅村詩箋》的稿本:

王慧言(保譿)守其先人紫翔大令(祖畲)楹書,抗日戰争時,兩遭寇彈,篋版多碎,而書尚無恙。惜身後乏資,家人出以易粟,散失垂盡矣。就中太倉鄉先哲遺著稿本特多,程迓亭(穆倩)(32)按,“穆倩”爲“穆衡”之誤。《梅村詩注》稿本,其上駟也。(33)倫明等著,楊琥點校:《辛亥以來藏書紀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第181—182頁。

王保譿自己的藏書多散失,戰争中家人迫於生計,將其藏書變賣,所幸程穆衡稿本《梅村詩箋》尚存於南京圖書館。王保譿去世後,其藏書“散失垂盡”的命運一定是他無法接受的,至少在最初搜羅程穆衡的著作時,他還曾慨歎前賢保存之失,《程迓亭先生著述録》序文云:

迓亭先生以乾隆丁巳成進士,令榆社二載,罷歸,年正强仕,閉户讀書,至九十三而殁。蓋孜孜矻矻,潛心篤志者五十餘年,著述等身,晚近莫與焉。先生子師慤、孫宗洛等,皆寒士,不克謀梓,惟保存弗失。宗洛無子,以歸其子婿陸子範太守模,子範遊他方,轉授其門人王佐才,王佐才英年嗜學,亦曾受業於宗洛者,子範以爲付托得人,而不幸早世(逝),書遂散失。迨子範歸里,重事收拾,大半不可復得。(34)王保譿:《程迓亭先生著述録》卷前序,南京圖書館藏稿本。

這段話再結合王保譿身後藏書散失大半的情况來看,似有後人復哀後人之感。《程迓亭先生著述録》藏於南京圖書館,書體封面有“丙寅四月録稿”字樣,並鈐“溪山小農”朱文方印,知爲王保譿本人手稿。在這部書中,王保譿不僅勾稽了程穆衡書稿早期的傳承流散綫索,還對每部書稿的刊刻存佚情况作了詳細交待,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條分縷析、章法井然,對所目見之手稿本,將其中序文或跋語予以節録,並對其中個别書稿進行考訂,按語書於眉批之端,堪稱程穆衡著作整理第一人。

(二) 《程迓亭先生著述録》分類

《程迓亭先生著述録》關涉梅村著作56種,其中有部分書籍是王保譿本人通過勾稽他人跋語以及程穆衡自己文章中的綫索進行輯佚,遺憾的是不少書籍也只能是名存實亡,但王保譿手中保存了不少程著的手稿本和傳抄本,對於經眼者詳列書籍卷數目次,並作書目提要以名梗概;對於未經眼者,亦盡力搜求與該書有關之序跋,而序跋大部分都出自程穆衡自己所作,可信度較高,兹羅列如下(表1)。

表1 程穆衡著作分類一覽

續表分類書名來源王氏經眼與否及其撰寫提要簡介考略史部13種︵存8種︶《婁東耆舊傳》八卷王氏家藏傳鈔本是,王氏自撰提要,並且分卷介紹書籍梗概今存:南圖;國圖《烈女志》《(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五十四否今佚《燕程日記》一卷王氏家藏傳鈔本是,王氏引程跋,並自撰提要今存:上圖《箕城雜綴》三卷王氏家藏傳鈔本是,王氏引田崇寶序,並自撰提要今存:南圖《州乘備采》無卷數王氏家藏手稿本是,王氏引程跋,並自撰提要今存:南圖《瓜步山志》五卷《家帚集》存程跋否,引程跋,無提要今佚《臺灣勝語》《家帚集》存程跋否,引程跋,無提要今佚《淳化閣帖考釋》十卷、《附録》一卷王氏家藏傳鈔本是,引程跋,並自撰提要今存:南圖子部6種存3種《據梧齋塵談》《(嘉慶)直隸太倉州志》卷五十四否,王氏考證“據梧齋”由來今存:南圖《據梧齋隨筆》《增修鶴市志略·人物》卷中否今佚《文藝雜鈔》《家帚集》存程跋否,引程跋,無提要今佚《碎翠集》四卷王氏家藏手稿本是,引程跋,並自撰提要今存:南圖《翰林新語》一卷王氏家藏手稿本是,自撰提要今存:南圖《水滸傳注略》一卷程穆衡舊藏手稿本否,王氏自撰提要,並稱好友李慧言曾見程氏稿本今佚集部︵30種存16種︶《修綆集》一卷王氏家藏手稿本《夢華集》一卷王氏家藏手稿本是,兩書一册,自撰提要今存:南圖今存:南圖《瓊靡集》一卷王氏家藏手稿本是,自撰提要今存:南圖《燕程集》《日下集》陸模曾刻程氏詩集,包括此二集否,自撰提要,並從《燕程日記》中輯佚此二集中之詩今佚《牽絲集》一卷王氏家藏手稿本是,自撰提要今存:南圖

續表分類書名來源王氏經眼與否及其撰寫提要簡介考略集部︵30種存16種︶《觀海集》《逢春集》序提及此書否,王氏考此書又名《桑梓集》今佚《逢春集》一卷王氏家藏手稿本是,引程跋,並自撰提要今存:南圖《俄晷集》二卷民國太倉圖書館藏手稿本是,王氏有分卷提要今存:南圖《據梧齋詩鈔》民國太倉圖書館藏手稿本是,王氏考此書爲程穆衡門人在《牽絲集》等六部詩集基礎上的合編今存:南圖《據梧齋詩集》六卷清道光甲午刻本是,引陸模(子範)跋,並自撰提要今存:南圖《據梧齋文集》八卷清道光甲午刻本是,引陸模(子範)跋,並自撰提要今存:南圖《家帚集》無卷數王氏家藏手稿本是,《家帚集》乃程穆衡文集之一,保存很多程著的序言、題跋,王氏有對此書有分體介紹和按語考訂今存:復旦《傳狀》一卷王氏家藏原刻本是,五篇一册,王氏有詳細提要,並考程著散佚情况今存:南圖《尺牘有斐集》《家帚集》存程跋否,引程跋,無提要今佚《歷試草》《家帚集》存程跋否,引程跋,無提要今佚《陶詩輯傳》二卷、《附録蘇氏和陶詩注》一卷王氏家藏傳鈔本是,引程跋,並自撰提要今存:南圖《杜詩分類》《鞶帨卮談》存程跋否,王氏引程穆衡《鞶帨卮談》歷評各家杜詩注本;自撰提要今佚《蘇子美文鈔》《家帚集》存程跋否,引程跋,無提要今佚《評注李空同詩集》二十一卷《家帚集》存程跋否,引程跋,無提要今佚《梅村詩箋》十二卷民國太倉圖書館藏手稿本是,王氏提要引程跋,同時關涉吴詩其他注本,比較得失,略施考證今存:南圖

續表分類書名來源王氏經眼與否及其撰寫提要簡介考略集部︵30種存16種︶《陳檢討集箋注》二十卷《繆氏書目》《梅村詩箋》都提到此書否,王氏引《梅村詩箋》程序,並考證此書已失傳今佚《舄吟集》三十六卷王氏家藏傳鈔本是,王氏引程跋,並標明其家藏並非全帙,王氏作分卷提要今存:南圖《召風集》一卷民國太倉圖書館藏手稿本是,王氏提要稱此集爲程穆衡輯録他人詩詞之集,爲詩詞選本今存:南圖《舊雨集》《家帚集》存程跋否,引程跋,無提要今佚《庚辛選本》《家帚集》存程跋否,引程跋,無提要今佚《〈文選〉評注》《據梧齋詩文集》陸模序跋提及此書否,無提要今佚《增删〈回文類聚〉》《據梧齋文集》存程式否,無提要今佚《鞶帨卮談》一卷民國太倉圖書館藏手稿本是,引程跋,自撰提要。王氏稱此書爲《家帚集》中“説”部一種,蓋仿明代王世貞《四部稿》之體例今存:南圖《晚唐詩律派》《據梧齋詩文集》陸模序跋提及此書否,無提要今佚《詞集》二卷《據梧齋詩文集》陸模序跋提及此書否,無提要今佚

表中所列的56部程穆衡著述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程穆衡自己的創作,如《據梧齋詩文集》《燕程日記》《家帚集》等合計29種。

第二,程穆衡門人及後學所輯程氏著作,多爲合集。如《據梧齋詩鈔》《傳狀》2種。

第三,程穆衡輯録他人詩文,即選本類,如《召風集》《庚辛選本》2種,還有傳記資料類的合編,如《婁東耆舊傳》1種。

第四,程穆衡輯録他人文集,即總集類,如《舄吟集》1種。

第五,程穆衡對前人著作的删定、分類以及研究。如《删定蔡氏書傳》《增删〈回文類聚〉》《蘇子美文鈔》《杜詩分類》等合計6種。

第六,程穆衡對前人著作的考證、箋釋、評注、研究,如《考訂檀弓》《淳化閣帖考釋》《水滸傳注略》《梅村詩箋》《評注李空同詩集》《陶詩輯傳》《晚唐詩律派》等合計15種。

(三) 補考

由於《程迓亭先生著述録》成於民國,對不少未經眼之程著無法及時了解,部分書籍經名家收藏而得以廣泛流傳,如《水滸傳注略》一書後來經由鄭振鐸收藏並撰寫長跋,部分書籍在王保譿之後亦陸續散失,這些都非王保譿所能預見,因此筆者在王書基礎上對程著的現存情况進行重新考訂。

1. 《金川紀略》除兩卷本外,還有四卷本,遼寧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間鈔本,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遼寧省圖書館藏鈔本。(35)《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史部》,北京/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46頁。

2. 史部程穆衡尚有《太倉風俗記》一卷,《太倉州名考》一卷,均爲道光刻《婁東雜著》本。(36)《中國古籍總目·史部》,第3762頁。

3. 《婁東耆舊傳》除王祖畲八卷鈔本外,還有:六卷末一卷清鈔本,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王晋元九卷鈔本,南京圖書館藏。(37)《中國古籍總目·史部》,第642頁。

4. 子部程穆衡有《迓亭雜説》一卷,程穆衡撰,邵廷烈輯,道光刻《婁東雜著》本。(38)《中國古籍總目·子部》,第1956頁。

5. 《水滸傳注略》今存聽香閣刻本及鄭振鐸藏本,《劫中藏書記》有長跋介紹此書。(39)鄭振鐸:《劫中得書記》云:“爲章回小説作注者,於此書外,未之前聞。程穆衡引書凡數百種;自《史》《漢》以下至耐得翁《都城紀勝》、吴自牧《夢梁録》,僻書頗多。《水滸》多口語方言,作者於此亦多加注釋,不獨著意於名物史實之訓詁,故此書之於語言文字者亦一參考要籍也。”見《劫中得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10頁。

6. 集部《家帚集》除稿本外,還有十二卷本,南京圖書館藏清繆氏杏香廬鈔本。(40)《中國古籍總目·集部》,第1413頁。

7. 集部《據梧齋詩文集》除王氏稿本外,社科院文研所、蘇州博物館藏清道光十四年(1834)青琅玕刻本。(41)《中國古籍總目·集部》,第1413頁。

8. 集部《梅村詩箋》除稿本外,尚有《吴梅村詩箋》十二卷,附録一卷,計鈔本6种:國家圖書館藏舊山樓鈔本;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閲覽室藏“溪西草堂”鈔本;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藏獨醒盦校録鈔本(42)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目》,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505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藏“北皮亭”寫本(4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古籍善本書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1993年,第265頁。;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辽宁省图书馆藏清钞本(44)遼寧省圖書館編:《遼寧省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261頁。。

程穆衡的著作涵蓋了中國古代學術的諸多方面,如輯佚、注釋、選評、考證、闡釋以及自我創作等,其數量之多、品質之高,不能不讓後來的研究者重新對程穆衡給予關注。《吴梅村詩箋》卷末跋語中,程穆衡盡道半生著述之辛酸:

時年已六十有四,精神日衰,目愈昏,手愈顫,幾不成字,榆影風燭能有幾時?著書滿屋,再欲清録他種,力不能爲已,開棫批牘,不勝泫然。(45)《吴梅村詩箋》卷末跋。

明清以來的很多文人在官場失意後,都選擇閉門著書,類似程穆衡這樣的學者還有很多,但家境富足且善交遊者,大多數著作都能很好地得到保存,似程穆衡這樣半生窮困潦倒,等身著作在身後即消亡大半者,還是不多見的。

五、 小結

程穆衡出自名臣之後,少時承襲外祖家藏書籍,有良好的學問功底。中年短暫入仕後旋歸里中,交遊範圍幾乎不出江南太倉一帶,除參與撰修地方志、收徒講學之外,生平主要功業以撰述爲主,但其所撰大部分著作都未能刊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程穆衡及其著作的影響力。從後人的著録和整理來看,其近60種著作内容上廣泛涉及了經、史、子、集各部,創作方式上涵蓋了中國古代學術的很多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在存世的程穆衡著作中,南京圖書館藏稿本《梅村詩箋》可謂其中最有代表性者,此書在程穆衡生前甚至身後很長一段時間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刊刻,但却保存了程穆衡箋注吴偉業詩歌的最初面貌,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程穆衡箋注體例明晰,内容豐富,貼近詩旨,後來的吴詩注本如靳榮藩《吴詩集覽》、吴翌鳳《吴梅村詩集箋注》鮮有不稱頌者,僅從吴偉業詩集注本的整理來看,對程穆衡原箋的重視顯然不够充分。此外,《陶詩輯傳》在整理各家陶詩注本的基礎上,對後人的和陶詩一一編次,頗具章法。《婁東耆舊傳》則是太倉一代文人傳記資料的彙編,可以補充史料之不足。以《據梧齋詩文集》爲代表的程穆衡自己的詩文創作别集等,都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