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暴雨日数时空特征及相关环流形势分析

2020-12-11 07:01林珠应林丽萱
海峡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急流涡旋日数

林珠应 辛 欣 黄 欣 林丽萱

(1.福州市长乐区气象局,福建 福州 350200;2.宁波市鄞州区气象局,浙江 宁波 315000)

福建是我国暴雨高频区之一,常因暴雨导致严重洪涝、泥石流、滑坡和城市内涝等灾害发生[1-5]。在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暴雨的触发机制不同,强降水的持续时间、强度、落区都存在差异[6-8]。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西面环山,东面靠海,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和热带东风带之间,暴雨成因复杂[9]。本文着重分析福建省多年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分析暴雨日数偏多时的环流形势特征,为福建省暴雨预报提供思路。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资料选取福建省67个台站1981—2015 年共35a 的暴雨日数据(其站点空间分布如图3a所示),以及欧洲中心(ECMWF)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0.5°× 0.5°)的高空探测逐日资料。另外将24h降水量为50mm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50~99.9mm称“暴雨”,100~200mm以下为“大暴雨”,200mm以上称“特大暴雨”[10]。

1.2 研究方法

整理统计台站暴雨日数据资料,在消除台站迁移、经过均一性检查和严格质量控制基础上,分析福建省多年暴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将福建暴雨日数作全省区域平均,标准化后时间系数中大于0.85倍标准差作为暴雨日数异常偏多年(有6a,分别是1990年、1992年、2000年、2005年、2006年和2014年),低于-0.85倍标准差作为暴雨日数异常偏少年(有7a,分别是1982年、1987年、1991年、1993年、2003年、2004年和2011年),并分别合成异常偏多偏少年的环流场,进而探讨相联系的环流形势。

2 暴雨日数分布特征

2.1 暴雨日数月变化

福建省暴雨在全年都有发生,主要出现在5~9月。从35a月平均暴雨日数来看(图1a),1月最少,从1月开始逐渐增加,6月达全年最多(为66天),7月略有下降,8月又再次增加,9月起逐渐减少;春夏两季偏多,秋季次之,冬季偏少。而从大暴雨日数各月分布情况(图1b)可以发现,冬季(12月、1月和2月)大暴雨鲜有发生,3月开始逐渐增多;其分布情况与月平均暴雨日数相类似,6月达到全年峰值,平均每年大暴雨日数达到15次左右。特大暴雨只发生在4~10月(图1c),从4月起,特大暴雨日数逐月增加,于8月达到峰值,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则逐渐减少。综上所述,福建省暴雨主要集中在5~6月的雨季以及7~9月的台风季,秋冬季节的暴雨日数则相对偏少。

(a)暴雨日数分布

2.2 暴雨日数年(代)际变化

为了进一步探讨福建省暴雨日数年(代)际变化,对逐年暴雨日数进行了7点滑动平均(图2),表明福建省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日数均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近35a平均每年全省各台站累计暴雨日数为309天(图2a)。从暴雨日数变化趋势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全省暴雨日数呈现缓慢增长态势,90年代后期到2000年,暴雨日数逐年显著增加,并在2000年达到峰值,全省累计434天暴雨。2000年以后暴雨日数略微下降,暴雨日数上下起伏较频繁且波动振幅较大(2003年为最小值,185天;2006年达到最大值,477天)。

从图2b可见,全省平均每年发生大暴雨日数为57天。上世纪80年代,全省大暴雨日数较往年平均显著偏少,1987年全年大暴雨日数为近35a最小值, 21天。1987—2006年,逐年大暴雨日数开始呈现增长趋势,2006年达到峰值,116天。2006年以后,暴雨日数开始逐年减少,2011年以后再次增加,但是变化起伏并不是很明显。

全省平均每年发生特大暴雨日数为1.6天(图2c)。上世纪80年代,全省特大暴雨日数偏少,90年代特大暴雨日数开始增加,到2005年达到峰值(7天)。2005年以后,全省特大暴雨日数呈现下滑趋势,一直到2015年开始有所增加。

综上,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日数总体偏少,且逐年变化并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始,福建省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日数均呈现增长趋势,逐年变化也较为明显。2005-2006年,全省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日数达到历年最大,2006年后期又开始回落。

(a)暴雨日数变化

2.3 暴雨日数空间分布

统计1981—2015年福建省各市县暴雨日数据,得到全省年平均暴雨日数为4.6天,大暴雨日数0.85天,特大暴雨日数0.02天。暴雨日数分布(图3b)较多的地区是闽西北南平,三明、闽南漳州一带以及闽东北(宁德)一带,内陆地区暴雨日数较沿海地区会偏多一点,在闽中东部(福州、莆田)等地分布略微偏少。大暴雨日数(图3c)主要分布在沿海及闽西北(南平)地区,内陆较沿海地区分布较少。特大暴雨(图3d)主要集中在闽东北(宁德)等地,其余地区分布较少。暴雨的分布不均与福建地区地形等因素息息相关(图3a),闽西、闽中两大山带对暴雨中心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动力条件。闽西北暴雨频发主要是雨季锋面所致,而东部沿海地区除了雨季锋面系统影响外与台风也有密切关系[9]。

图3 1981—2015年福建省67个台站(a)、暴雨日数(b)、大暴雨日数(c)、特大暴雨日数(d)空间分布图

3 暴雨环流形势分析

福建省暴雨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也就是3~9月居多。对暴雨时间序列和200hPa纬向风场做异常合成分析(本文合成结果为正异常-负异常事件,见图4a):当福建省暴雨日数显著偏多的时候,副热带西风急流南压,急流主体偏南(打点区域通过90%显著性检验)。福建省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高空纬向风速加快,由于受到急流影响,急流南侧高空辐散加强,进而南侧出现上升气流。低层大气会随之发生质量调整,产生与高层相反的辐合区和气流,从而产生对产生暴雨有利的环流形势。因此,西风急流南压,高空辐散加强对福建省暴雨日数增多有一定的影响,杜银等[11]也有相类似的结论,急流主体偏南,造成我国东部“南涝北旱”的降水格局。

暴雨时间序列和500hPa高度场的合成分析结果见图4b。当福建省暴雨日数显著偏多的时候,中高纬度地区由南向北呈现“低高低”的大环流形势,高压中心主要位于白令海峡一带,在其以南太平洋上为低压。在大陆上,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基本为高压区域,在福建省上空则被较为显著的低压环流所控制。结合850hPa高度场(图4c)来看,其分布与500hPa高度场相类似,中高纬地区呈现“负正负”的环流形势,且福建省被低压环流所控制。配合700hPa风场的合成结果(图4c),白令海峡一带为显著反气旋性涡旋,相对应的,在太平洋160°E以东的洋面上为显著的气旋性涡旋中心。福建至台湾岛一带为较明显的气旋性涡旋辐合中心,涡旋东部偏东气流将西太平洋水汽源不断向福建输送,水汽充足,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水汽条件。

图4 福建省暴雨异常时期合成的200hPa纬向风场(a)、500hPa高度场(b)、850hPa高度场和700hPa风场(c)异常分布型(正异常-负异常)(打点区域为通过90%显著性检验)

综上所述,西风急流南压,高空辐散加强,中低层涡旋配合高层强辐散场,高层辐散抽吸作用进而导致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的增强,既有利于低层涡旋环流的维持,又有利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再加上涡旋东部偏东气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从而导致暴雨增多。

4 结论

福建省暴雨主要集中在5~6月的雨季以及7~9月的台风季,秋冬季节暴雨日数相对偏少;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日数总体偏少,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始,则呈现增长趋势,逐年变化也越发明显,2005—2006年,全省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日数达到峰值,随后又开始回落。

暴雨日数较多的地区在闽西北、闽南以及闽东北一带,在闽中东部地区分布略微偏少。

环流形势场上,西风急流南压,中低层涡旋配合高层强辐散场,有利于低层涡旋环流的维持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再加上涡旋东部偏东气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从而导致暴雨的增多。

猜你喜欢
急流涡旋日数
智海急流
智海急流
汉江上游汉中区域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PM算法的涡旋电磁波引信超分辨测向方法
智海急流
智海急流
涡旋压缩机非对称变壁厚涡旋齿的设计与受力特性分析
基于角动量模型的流场涡旋提取方法
1961—2016年汛期东天山北坡不同量级降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地域雷暴日数变化规律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