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林,徐三平
(1.中国种猪信息网&《猪业科学》超级编辑部,北京 100102;2.华中两头乌(通城猪)良种繁育基地,湖北 咸宁通城 437400)
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和地域特点,形成了动物多样性,也造就了中国特色的猪种。据统计,世界上有几百个猪种,中国有100多个,它们分布在中国偏远山区或交通不发达的地域。猪与人有着密切关系,人的劳动不断驯化和改良这些特色的地方猪种,这些猪种不断在人的干预下驯化与改良,这些猪种为人类提供动物性食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我们在翻阅历史资料时,发现著名养猪科学家、东北农业大学许振英教授在1986年11月出版《中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这是许振英教授在1979—1983年期间,组织了十多所农业大专院校,二百多位科技工作者,对十多个中国地方猪种主要种质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先后发表了270多篇研究论文。这是一本在中国养猪行业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专著,它凝集着几百位老一辈养猪科学家的辛勤汗水。
科学研究进入新时代,我们在老一辈科学家研究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新一代中国养猪科技工作者发奋图强,用先进和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对中国地方猪种种猪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2006年开始,《猪业科学》开办了一个特色栏目,叫《地方猪种》,开始时是约稿,逐渐地是来稿选登。15年来,每期发表1~2篇关于中国地方猪种科研与产业化方面文章,大约刊登了200篇优秀文章。
本次调查和汇总得到安徽农业大学殷宗俊教授、云南农业大学赵桂英教授、贵州大学燕志宏教授、四川畜牧科学研究院段诚中研究员、重庆畜牧科学院郭宗义研究员、河南农业大学任广志教授、李新建教授、华中农业大学陈顺友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世铎教授、山东农业大学曾勇庆教授等鼎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目前,我们搜集到91家符合资料条件中国地方猪企业的资料,母猪头数都是在100头以上资料。
以母猪规模100头为单位,分成若干组,如图1所示。
目前,从我们收到91家中国地方猪企业调查资料看,母猪头数在300~400头的猪场居多,100~150头和400~600头居中。其实,在我们实际调查中100头母猪以下企业也很多。因为他们的品牌影响力不够,参与程度也不够高,所以统计上来资料很少。今后,我们将继续鼓励更多中国地方猪企业共同弘扬中国地方猪自主品牌,促进地方猪协同发展。
各分组结构情况如图2所示。
虽然300~400头母猪的猪场数量很多,但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大规模地方猪企业已经出现。比如1000头母猪以上占我们所搜集到资料猪场总数为12%,但母猪头数却超过60%。这是一个重要信号,也预示着一些有识之士看准中国地方猪产业。
这次搜集到91家中国地方猪企业,涵盖品种超过80个,覆盖面很广。绝大部分是在《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找到。当然,我们也承认在民间可能还有大量中国地方猪种资源。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时间进程,一时间很多猪品种出现血统交流。但有时我们只顾发展外来高效猪品种同时,我们却忽视了地方猪种血统交流,又出现猪血统各地独立繁衍。
地方猪种往往都是区域性繁衍发展。我们将搜集到资料按省统计,如图3所示。
这次统计发现,山东省具有地方猪企业数量最多,共有10家,我们所搜集到91家中,6家以上有:广西(6)、贵州(6)、湖北(6)、江苏(7)、云南(7)和浙江(6)。按照过去品种形成和风土驯化理念,越是交通封闭、和外界联系少的省份地方品种企业越多。这也说明,中国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需要高档、风味的猪肉群体在增加。
若从各省所搜集到母猪头数来分,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母猪数量还是云南为首,说明云南省在开放地方猪种产业化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所搜集到资料看,云南有地方猪种母猪达到14828头,其次是广西6114头。
按照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在经济发展过程,常常是进行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此次调研搜集到的中国地方猪场按地区分布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我们所搜集到91家中国地方猪企业,华东地区占比最高,为31%。从几十年以来出版和记载的各省和全国中国地方猪品种志看也是这样一个规律。这是中国地方猪种形成一个重要特点。
以各地拥有母猪头数来分析,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从搜集到的资料看,按母猪头数来说,西南地区所占份额为第一,为45%;华东地区所占份额为第二,占比17%,以下排列是:华南地区为11%、东北为11%、华中7%、西北为5%、华北为4%。西南地方仍然是中国地方猪种饲养数量最多地区,占比为45%。千百年来中国农耕文化就是这样一个规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数以千万的劳动人民在自己土地上创建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所有制是中国特色,将91家猪场按照所有制性质分类如图7所示。
从图7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成为饲养中国地方猪种的核心骨干。这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一致。但仍然还有20%的事业单位,这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所遗留下来的情形。但是事业单位往往因为有国家财政经费支持,对保种工作有好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结构上相似,可能是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或者员工身份是国有体制,社会保险有了保障。
如果从母猪头数看,各体制下猪场所占比例如图8所示。
从图8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饲养地方猪种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这是中国地方猪发展的方向。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需要,事业单位除保留必备用于科学研究的试验基地(场)外,承担饲养地方猪的任务必定要交给市场。市场有需求,地方猪产业就发展得好。但是中国有很好的制度优势,是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这里,我们对所搜集到中国地方猪种一些性能指标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专门每一个品种的种质资源特性已经在《猪业科学》杂志发表,大家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查询(http://www.csis.cn/ch/index.aspx)。
出于商业上保密,不提供具体猪的品种名称,把这66个地方猪种后代测定日增重变化情况如图9所示。
从图9可以看出,有几个培育品种,如军牧1号、鲁莱黑猪、北京黑猪和松辽黑猪日增重都很高。尽管如此,我们发现中国地方猪种在日增重性状上离散程度仍然较大。
这次统计91家猪场,符合要求的有66家猪场提交日增重资料。一般测定都是超过20头以上的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66家猪场后代样本测定日增重
从表1可以看到,66个地方品种、5320头母猪后代,地方猪平均日增重为458.35 g,标准差很大,126.82 g,说明资料离散程度很大。变异系数也很大,为26.67%。
暂时去掉仙居花猪、乐都藏香猪、新淮猪、从江香猪、环江香猪等几个小型猪品种资料,再计算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这60个品种,测定5217头母猪后代日增重达到484.82 g,但标准差仍然很大,达到103.34 g,说明资料离散程度仍然较高。变异系数达到21.31%。生长速度慢是中国地方品种主要问题。
表2 60家猪场后代样本测定日增重
地方猪种因为体型、体重、毛色和成熟年龄等都大不相同,因此很多指标不能相互比较。但把地方猪种作为一大类还是可以继续一番探讨。
对61个品种、51416个样本、1144头母猪后裔的胴体重测定数据统计分析,如图10所示。其结果离散程度仍然很大(见表3)。
表3 61个品种胴体重分析
剔除其中大体型猪、东北民猪胴体重,小体型猪巴马香猪、从江香猪、环江香猪、乐都藏香猪的胴体重,重新再次统计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平均胴体重为66.89 kg,标准差12.55 kg,变异系数为18.76%,变异幅度都减少很多。这说明我们聚合了体形大小相似的地方猪种。
表4 57个品种胴体重分析
在91家企业提供资料中,筛选出有此性状品种66个,测定样本含量52941头,母猪头数1222头,汇总如表5所示。
表5 66个品种屠宰率分析
从表5发现,选择这66个品种屠宰率变异幅度不大,离散程度也不高,由此绘制图11。
在 91 家企业提供资料中,筛选出有此性状品种 64 个中国地方猪种,包含测定样本含量 51857头,母猪头数 1135 头,汇总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眼肌面积标准差很大,达到7.84 cm2,变异系数达到33.13%。去掉东北民猪、军牧1号、可乐猪、和从江香猪等极端数据,看看中国地方猪种眼肌面积聚合程度,如图12所示。
表6 64个品种眼肌面积统计
经过上述分析,去掉上述几个品种,看看眼肌面积性状聚中度如何。列表7。
从表7可以看出,60个品种平均眼肌面积22.59 cm2,标准差5.35 cm2,变异系数23.68%。
表7 60个品种眼肌面积统计
从搜集91家地方猪场资料中筛选出61个含有瘦肉率的品种。将这61个品种平均瘦肉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列表8所示。
表8 61个品种瘦肉率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地方猪瘦肉率平均在45.71%,标准差5.97%,变异幅度为13.07%。根据这61个品种,绘制成瘦肉率离散图,如图13所示。
瘦肉率低、生长速度慢是制约地方猪种发展的瓶颈。但换一个思路去想也是地方猪的特点。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的去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搜集91家地方猪场资料中筛选出65个含有背膘厚性状的品种。将这65个品种的平均背膘厚、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列于表9,并绘制成图14。
从表9和图14可以看出,中国地方猪背膘厚普遍较高,甚至出现45 mm以上,从资料上看有姜曲海猪、东山猪、大花白猪、隆林猪、嵊县花猪、民猪、玉山黑猪、仙居花猪等。去掉这些品种,得到表10。
表9 65个品种背膘厚统计
表10 55 个品种背膘厚统计
从目前看,绝大部分地方猪品种背膘在往薄的方向发展。从表10可以看出,这55个品种平均背膘厚为32.54 mm,标准差8.49 mm,变异系数为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