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睿 耿建新 吕晓敏
(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87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普及和深化,自然资源的核算与管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热点。2001年,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在重庆开展资源环境核算试点;2003年,核算司对土地、矿产、森林和水这四种自然资源试编《全国自然资源实物量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财政部于2017年10月发布《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由于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范围和计量不易把握,故自然资源没有被归入会计处理内容,这说明相关的理论研究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应构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部门,一并履行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进一步明确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对资源环境、会计、统计、宏观经济等多个领域均有涉及。早期涉及自然资源资产核算问题的文章,大多从绿色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自然资源核算问题进行研究。而在联合国1993年提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后,核算问题的研究也已进行了20多年。最新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于2012年发布,此后全球学者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环境经济账户体系,以及自然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大多数是以一类自然资源为主进行研究。
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研究开展得较晚,但发展很迅速。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绿色会计、编制基础理论以及生态责任审计。
1998年,陈毓圭(1)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记述》,《会计研究》1998年第5期。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内容,介绍并分析了环境会计的国际研究进展,对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及其计量、补偿的确认、信息披露等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杨世忠(2)杨世忠:《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会计研究》2010年第8期。对绿色会计内涵进行了论述,对核算框架进行设计,其报表框架由环境变动表和环境损益表构成。路国莲(3)路国莲:《绿色会计理论与制度建构》,《西部财会》2011年第1期。对环境会计提出了三个假设,即可持续、价值性、多重计量。她指出会计报表披露应当更加充分,对企业与环境关系处理进行更全面的披露。
首先,学者们从“编制意义”和“编制框架”两个方面对编制理论进行探索。封志明(4)封志明:《从自然资源核算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4期。指出,研究自然资源管控制度,建立自然资源报表是基础,自然资源报表研究应遵循“存量先于流量”的顺序。陈红蕊(5)陈红蕊、黄卫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及探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年第1期。从编制意义的角度着手,指出自然资源核算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政府对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负有最主要的责任。张友棠(6)张友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创建研究》,《财会通讯》2014年第4期。、刘思璇(7)刘思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研究》,《财经理论研究》2015年第2期。等提出,环境会计和资源核算理论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而实物量向价值量的转变是整个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并认为可以尝试用价值链的方法对自然资源的价值量进行核算。汪佑德(8)汪佑德、张敦力:《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基础——基于管理属性视角》,《财会月刊》2016年第16期。等从管理属性出发,认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中应同时包含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且应遵循先统计后核算的顺序。高志辉(9)高志辉:《基于现金流动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设计初探》,《会计之友》2015年第6期。通过对报表的理论分析,提出框架应参考现金流动制度,认为编制基础就是现金流动制,而计量属性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高敏雪(10)高敏雪:《扩展的自然资源核算——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重点》,《统计研究》2016年第1期。提出,应当从资源实体、资源使用权益两方面构建一套核算体系,对象以自然资源储量和开发利用为主,提出自然资源负债的相关理论,建议尽快开展相关工作。陈艳利(11)陈艳利、弓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基础、关键概念、框架设计》,《会计研究》2015年第9期。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理论概念并进一步对框架进行了设计,她指出明确权益主体是编制的关键所在,资源使用者解释是自然权益的主体,归属和其行政层级保持一致,会计理论是要素确认的指导。肖序(12)肖序、王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研究》,《会计之友》2015年第19期。首先界定了自然资源核算的范围、要素,指出自然资源报表应当制成动静结合的报表,除了编制价值表,还要编制汇总表和质量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披露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政府有关人员进行生态责任考核。
其次,现有政策对国内学者开展生态责任审计研究也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理论不断完善,也给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生态责任审计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蔡春(13)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审计研究》2014年第5期。、林忠华(14)林忠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4期。等针对生态责任审计的目标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强化领导干部生态责任意识,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全面的保护和管理是自然资源生态责任审计的重要目标。倪贵平(15)倪贵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浅议》,《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7期。指出,生态责任审计这一崭新的审计形式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大创新。对领导干部的权利与义务准确区分和对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进行考核是该类审计的根本目标。此外,从审计评价标准的角度来看,徐泓(16)徐泓:《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审计研究》2012年第2期。将财务绩效、自然资源绩效两种方式进行了整合,建立了一整套经济环境评价体系,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大大提高了准确性。张鲁娜(17)张鲁娜:《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9期。提出,审计评价的标准可以从法律法规依据、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补偿成本高低三个角度来制定。从审计开展的实际而言,耿建新(18)耿建新:《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探讨——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角度》,《中国内部审计》2014年第9期。提出,审计依据、标准和方式应当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生态责任审计理论。陈波(19)陈波:《论产权保护导向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提出,政府不断深化生态责任审计理论研究的同时,对实行试点的地区业已积累的审计经验、对不同自然资源的审计工作,应及时进行总结与分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审计框架。
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管理是党和国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建设“绿色中国”的有效措施。通过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和管理过程,既可以对全国已实施核算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第一时间进行把握,又可以了解全国整体的自然资源静态和动态的情况。在中央的号召下,当前很多省区已经开始探索编制当地的自然资源负债表,并且其中一些地区已经完成,但自然资源的价值量表大多仍是空白。因此,如何从会计角度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核算,通过价值量开展相关的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1. 对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主体的思考
自然资源核算由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两个部分构成。但由于自然资源组成复杂,类型较多,且同一地点往往存在多种自然资源,所以在实际资源核算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对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主体的考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自然资源种类很多,相互联系也很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应选择哪些自然资源作为核算重点;二是相对于实物量核算而言,价值量核算更为复杂,如何同时开展两项工作,使之相辅相成;三是如何设计科学可行的自然资源核算账户,使其和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产生良性互动,互相丰富;四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如何对自然资源价值量核算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使区域之间具有更高的可比性。
2. 我国与其他国家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方法的区别
在全球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方面做法较为完善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主体、核算的范围、核算的分类、计量方法等方面,我国和这些国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表1所示(20)刘利:《中外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比较与启示》,《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3期。。
表1 中外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比较
3.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的区别
(1) 编制目标的区别
在会计学中,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是财务报告的目标。而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目标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展示企业的财务资金情况,便于后者设计企业战略。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目标定位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对政府有关人员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2) 会计主体的区别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企业的财务会计主体一定是企业本身。据此,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前首先需要对其会计主体予以明确。目前主流的观点是,自然资源资产是以国家或集体为会计主体。因为在我国,自然资源是属于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因为会计主体的不同,披露信息的出发点也会有所区别。
(3) 会计要素的区别
确认会计要素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之一。六大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通常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主体内容。而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时通常只需要考虑资产要素,由于负债要素在法理和实务中皆难以界定,且易与环境负债等概念混淆,故在现阶段应不予考虑。
(4) 会计等式的区别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编制是基于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展开。这一会计等式是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基本理论的基础。而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由于缺乏负债部分,只使用资产的概念,所以资产负债表编制应使用“自然资源供给=自然资源使用”的特殊平衡等式,这也是复式记账的要求,可提高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准确性。
1. 自然资源资产状况表达与披露的内容与目的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土地、水、森林、石油等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综合利用和再生等各环节的状况,揭示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资产负债存量及其变动情况。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Marlin等人提出了环境成本的概念,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西方环境会计的进一步发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最大的难点在于非市场价值的环境资产的计量与核算。Odum首次提出使用能值(emergy)作为测算环境资产价值的标准,针对不同的环境资产,通过数学模型对价值量进行衡量,这在方法论上为我们对自然资源资产状况表达与披露工作提供了参考,为核算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自然资源资产状况表达与披露的方式与方法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工作始于实物量核算,依据经济学、生态学的一些定价方法,对自然资源价值量进行核算。在这一过程中,基础是实物核算,而价值量的呈现是核算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为准确描绘出各自然资源资产的分布情况,我们往往先是对不同的自然资源资产分别进行核算,之后再对其综合核算并应用在管理工作中。分类别核算即是对各种自然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以此反映该核算期间内资源的增减变化情况。综合核算是在分类别核算之后,对各类自然资源情况进行汇总,并评估区域内自然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
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量化的过程中,除了自然资源的货币价值属性,还应对其货币价值属性之外的其他多维量化属性予以关注。结合国内外尤其是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自然资源货币价值属性,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工作也可以通过独立机构的专业评估方式来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形式上可以参考企业资产负债表,设置主表和附注,以充分反映自然资源的多维量化属性,但在内容上应结合特定自然资源特征,以突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资源特色和权属关系等内容。
1. 案例基本情况
2018年S省A县审计局发布《关于A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实施意见》,对上届政府有关人员进行离任审计。根据《意见》要求,Y县审计局、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与笔者所在的专家组共同组成审计组,于2018年末至2019年中,对A县2015年至2018年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审计。
以A县的土地资源核算为案例进行研究,一是因为A县土地类型较为齐全,二是目前与土地资源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和核算标准较为全面,三是在核算后,审计组编制了相应的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整个核算过程十分完整、规范。
2. 土地资源核算依据
本次土地资源价值核算,主要依据的法律及技术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010-2017)、《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14)、《农用地估价规程》(TD/T1006-2003)。
3. 土地资源核算方法
(1) 收益还原法
收益还原法主要用于农用地的核算。是将农用地未来各期正常年纯收益(地租),通过土地还原率还原,最终测算农用地价格的方法。这一方法适合有客观收益且土地纯收益较容易测算的农用地。计算公式如下:
P=a/r
(1)
其中:P为土地价值;a为土地纯收益;r为土地还原率。
1) 土地纯收益a的确定
核算人员统计了A县95个行政村、381个自然村种植农作物的种类、种植面积、销售收入、种植成本等数据,通过以下公式,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年收入(元/亩)=农作物种植面积(亩)×平均亩产(斤)×单价(元/斤)
年成本(元/亩)=农作物种植面积(亩)×单价(元/亩)
纯收益(元/亩)=收入-成本
表2 2015~2018年土地纯收益计算结果
2) 土地还原率r的确定
一是利用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测算土地还原率。
安全利率即无风险的资本投资收益率,核算人员选取中国人民银行近两年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1.5%作为安全利率。A县国土资源局表示,该县的土地投资存在一定风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市场状况对土地投资的影响程度,审计组确定风险调整值为1.5%~3.0%,故土地还原率为 3.0%~4.5%。
二是利用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率综合排序插入法测算土地还原率。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密切相关,较安全、风险小的投资包括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三年期国债,但收益率也较低,分别为1.5%和4.0%;银行贷款存在一定风险,但收益率相对较高,为4.35%。经分析判断,土地投资风险大于银行一年期贷款而小于银行贷款利率,据此测得土地还原率为1.5%~4.35%。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核算人员最终确定本次土地估价的土地还原率为4.0%。因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均无变化,国内、省内宏观经济也无巨大变化,故2015年至2018年四年均按照此还原率来计算。
3) 土地价值P的确定
根据前述公式(1),计算2015~2018年的土地价值,如表3所示:
表3 2015~2018年农用地单位价值
(2) 成本逼近法
成本逼近法一般适用于新开发土地或土地市场欠发育、少有交易的地区或类型的土地价格评估。基本公式如下:
P=Ea+Ed+T+R1+R2+R3
(2)
式中:P为土地价格;Ea为土地取得费;Ed为土地开发费;T为税费;R1为利息;R2为利润;R3为土地增值。
因A县其他建设用地、宅基地、未利用地等交易量较少,收益也无法准确核算,故其他建设用地、宅基地、未利用地等地类采用成本逼近法计价。公式为:
土地价格=土地取得费用+土地开发费用+税费+利息+利润+土地增值
因土地实际均未被征用,且未被开发,故本次土地核算只是对部分土地价格的核算,对土地开发费、税费、利息、利润、土地增值均按零取值,故本次测算中,土地价格=土地取得费用。
本次土地取得费的计算方法主要参照2018年6月4日S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调整全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通知》。根据文件规定,A县全县的统一年产值平均标准为1142元/亩,可计算得出2018年其他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两种类型的土地取得费均为17.13万元/公顷。参考中国地价信息服务平台网站公布的全国地价指数,我们对2018年征地价格进行了修正,得出了2015~2018年A县其他建设用地的土地价格分别为13.92万元/公顷、14.99万元/公顷、16.06万元/公顷和17.13万元/公顷,未利用地的土地价格与当年其他建设用地的土地价格相同。
(3) 基准地价修正法
基准地价修正法是参考城镇基准地价,依照替代原则,将目标土地的区域因素、个别因素同相关地域的平均条件进行比较,根据修正系数表,用相应的修正系数修正基准地价,进而估算目标土地价格的方法。
P=P0×(1±ΣK) ×K1+D
(3)
式中:P为待估目标土地价格;P0为基准地价;ΣK为目标土地地价影响因素修正系数和;K1为估价日、容积率、土地使用年限等其他修正系数;D为土地开发程度修正值。
本次对A县七个乡镇城区占用土地进行估价。
1) 基准地价P0的确定
根据调查,A县最近颁布的基准地价参考2014年A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关于公布A县城镇国有土地基准地价的通知》(A政发2014年40号文),基准日为2014年1月1日,A县城镇国有土地基准地价见表4所示。因A县暂未对除水头镇(县城)城区之外的其他六个城镇进行土地定级,无法获取其他城镇相应土地级别及占地面积的数据,故本次测算以二级住宅用地为基准地价,基准地价为301元/平方米。
A县土地交易市场活跃程度不高,2015年至2018年间,A县土地共成交9宗地,基本包括了商服、住宅、工业用地,根据对A县近年来成交的土地价格的分析,上述确定的基准地价较为合理。
表4 A县城镇国有土地基准地价
2) 目标土地地价影响因素修正系数ΣK
通过对A县七个乡镇区域、经济、社会情况的深入了解及分析,我们从商业与服务业繁华状况、交通便捷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环境状况,以及其他因素,确定各年目标土地地价影响因素修正系数ΣK。
3) 估价日、容积率、土地使用年限等其他修正系数K1的确定
2014~2018年修正后系数K1分别为1.00、1.04、1.12、1.20和1.28。
最终,A县七个城镇土地价值见表5所示:
表5 城镇土地价值表 单位:万元
根据A县土地资源核算结果,工作人员最终编制出了2015~2018年A县的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价值量表),其中,2018年A县的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价值量表)如表6所示(21)因篇幅所限,2015、2016、2017年A县的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价值量表)在此不列示,需要者可与作者联系。:
表6 2018年A县土地资产负债表(价值量表) 单位:万元
结果表明,2015~2018年A县土地资源当年价值量分别为2,272,025.27万元、2,391,495.60万元、2,553,028.44万元和2,775,053.54万元。为使各年份之间价值量数据更加具有可比性,必须先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在A县该届政府有关人员离任审计过程中,通货膨胀率采用以下形式进行计算:
(4)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审计人员对该届政府有关人员任期前后土地价值量进行了比较:2272025.27×(1+差值2016)×(1+差值2017)×(1+差值2018)=2443544.64<2775053.54。
在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后可以看到,在该届政府有关人员任职期间,A县土地总价值提升了13.57%,约331508万元,这无疑可以反映该届政府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是有所作为、有所成绩的。再从各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来看,这样的开发利用并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在工业与商业用地价值不断上升的同时,农业、林业用地也相应提高了利用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对不同年度之间自然资源状况的比较,以及对未来资源状况发展趋势的判断,审计人员对A县政府相关人员的发展观、工作效果做出了基于准确数字的客观判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综上所述,A县案例中,审计人员根据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确认与计量、自然资源资产状况的表达与披露的顺序,先是通过多种土地资源核算方法对全县及各区域土地价值量进行计量,并予以确认,随后通过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披露土地资源的价值,最终通过价值量变动对该县的生态治理、生态资源开发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与判断。这对本文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之可行性提供了良好的佐证。
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由上可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理论基础还很薄弱;二是不同政府部门、不同学者对核算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表达仍有分歧,未达成共识;三是试点数量与质量仍存在严重不足,且缺乏有效的理论总结,使得获得的实践成果无法得到充分推广和应用。对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政府牵头,由会计学、环境学、经济学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跨学科团队,对国内外自然资源核算、环境经济核算、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与借鉴,基于中国国情,对与国际接轨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进行攻坚探索。
(2) 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借助专家学者组成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咨询委员会的力量,对已实行试点的工作效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客观的调研和评测。当然各级政府还应当对相关工作予以大力支持,对“产学研”全过程加强引导和疏通,让相关研究落地生根,形成强大的推动自然资源核算工作的合力。
(3) 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研究力度。根据国内外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创新,建立健全我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和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体系框架。分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的评估模型,以及核算方法和参数体系,根据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构建收录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数据库。
(4) 进一步探讨如何把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结果有效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这是我国地方政府有关人员树立科学政绩观的重要抓手。通过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的建立,实现对全国各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情况、污染情况、再生情况等实时动态监测,进而推进区域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对损害生态环境的主体,实行黑名单制和终身追究制,切实改变唯GDP的政绩观。
(5) 加快建立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用制度厘清国家自然资源部门和自然资源资产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用制度规范中央与地方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关系,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自然资源监管中行使的事权和财权划清边界,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系统性修复工作中形成既独立又互动合作的工作模式。
(6) 在精细化、分类化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综合管理、统筹管理的能力。现有的自然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差异化管理上,而进一步提高该工作的层次和水平的途径之一是依据各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对自然资源的整体进行更加集中的统筹管理。在自然资源部门不动产登记的基础上,设计区域内综合性的自然资源规划,在资源分类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实现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发,将自然资源整体作为对象,制定资源管理政策,建立健全资源管理制度。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同时,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也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抓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保证国家生态治理有效执行的重要监督方式,是促使地方政府有关人员认真履行国家生态治理责任的重要措施。上述几项工作的密切结合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进一步开展,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工作和生态环境状况应该会有明显的改善,这也将有力推动国家生态治理能力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