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海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0-12-11 23:59张琰群赵慧万芷含王康妮盛沁雪三亚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黎族服饰技艺

文/张琰群 赵慧 万芷含 王康妮 盛沁雪 (三亚学院)

一、发展历史

三千多年以前,黎锦就开始出现在中国传统纺染织绣工艺的舞台上,是我国最早的棉纺织品,被称为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有明确记载,称黎锦为“吉贝布”,这意味着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领先于中原一千多年,海南岛也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宋元时期,黄道婆通过学习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工艺,并对其加以改进推广, 推进了当时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到清代, 黎族的棉纺织业进入了空前鼎盛时期。进入20 世纪以后,海南传统纺染织绣工艺开始受到冲击,虽然得到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但依然存在面临失传的窘境。

二、传统纺染织绣工艺面临的问题

(一)保护传统技艺的意识浅薄

在20 世纪中期,现代纺织业受到冲击以后,海南黎锦的发展也开始走下坡路,但那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保护这一传统技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21 世纪之后,随着网络科技的普及和发展,年轻人追求时尚,能在网络上搜到成千上万不同花色不同款式的衣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黎族传统文化中彻底剥离,因此,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去穿黎族的传统服饰。虽然政府部门也做了大量的相关保护工作,但公众的参与热情不高。研究期间,笔者团队走访了海南的一个传统村落——什寒村,失望地发现连年逾七十的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基本改穿简便的现代服饰, 仅有少数人会在“三月三”黎苗族的传统节日穿上传统的黎族服饰,某种程度上也不难看出黎族服饰已经失去了其在现实社会的实用功能。

(二)传统技艺“后继无人”

长期以来,海南传统纺染织绣工艺是靠一代一代传承的,多是以母亲教给女儿的方式,一个黎族女孩在五六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技艺,在十一二岁就可以熟练掌握,再加上自己的摸索和创造,黎锦就变得五彩缤纷了。反观现代,很多黎族女孩从小就离开家乡,受到现代便利生活的影响不愿回到家乡,甚至越走越远。笔者室友就是一个黎族姑娘,她没有穿过传统的黎族服饰,更不会讲黎族话,这不是偶然情况,而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例子。在三亚千古情景区里,有位老奶奶还保留有精湛的织锦手艺,听她说现在掌握黎锦技艺的人已经不足千人,很多织法也都已经失传,而且掌握黎锦织法的人大多数都和她一样,已是年逾七十的老人,这不禁让人唏嘘。

(三)生产工艺复杂,产品创新不足

黎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在这种情况下,海南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只能依靠样布、口口相传和代代相传的传统方式进行教授。黎锦的传统制作工艺较为繁琐,从轧棉到一丝一线的纺成染色,每个步骤都必须手工操作,劳动强度极高并且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年轻人很难有耐心去完成这些复杂工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纺染织绣技术的提高和传播。

特别是在1950 年以后,黎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地的年轻人普遍都接受了汉族服装,加上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变化,黎族服饰这种手工生产服饰没有什么创新,遭受了严重打击,也渐渐地不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很少有人会穿着黎族服饰,当地的年轻女子也都不再那么热衷于用工艺复杂的黎锦来做衣服了。

其次,创新是发展的第一要义。黎锦文化属于传统技艺,主要使用于传统黎族妇女服饰、被单被套等,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因此受众层面不广。且按部就班的创作也缺少创新意识,在百花争艳的现代,显然无法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

(四)原料匮乏,资金短缺

黎族织锦的主要原料是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利用这些原料缝合而成。然而海南省大量的野生植物被现代种植业挤走了生存空间,大大地减少了野生的棉、麻、姜黄等植物的产量,因此,采集这些原材料变得极为困难。不利于黎锦在纺染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中保持原始的黎族韵味。

虽然每年国家和海南省政府都会拨款,全力抢救和保护黎锦技艺,但是部分市县还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无法顺利地开展黎锦技艺的普查、宣传、研究、传承与保护等工作。

(五)市场竞争力弱

在市场竞争中,首先,黎锦传承人的知识结构单一,对于黎锦的创作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不能与时俱进,使得黎锦工艺制品与现代生活脱节,偏离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无法走进寻常百姓家。其次,黎锦的市场发展不稳定。有时候有市场却做不出产品,而有的是有产品无销售渠道,又或者是有销售渠道没有销量,黎族人民观念保守,无法很好地去适应和开拓市场。另外,黎锦的生产规模小,织锦工艺制作成本高,销售价格也高,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竞争力弱,推销起来非常艰难,因此,经济效益不太明显。

三、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在传统黎锦纺染织绣技术“后继无人”的窘境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新环境去宣传,去保护,去传承。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

在互联网如空气一样重要和普遍的年代,就应该以新的方式去保护这些传统技艺。或许大家并不了解黎锦,但没有人不了解网络,那么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广阔的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从黎锦的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入手,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从而拓宽市场,改变现有的供需结构。另外,就是在各种社交APP 进行宣传,例如微博、抖音短视频等,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让这些软件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平台的宣传会引起年轻人的重视,从而让传统的纺染织绣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二)运用新媒体记录传统工艺的制作

这里提及的记录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相机、手机等摄录设备。海南传统纺染织绣工艺复杂,它能传承下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一系列新媒体,数字化记录黎锦的制作过程。可以将制作过程共享至网络,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黎锦,感兴趣的人甚至会仿照黎锦的制作过程进行编制,这也就打破了黎锦制作的地域局限,让更多的人去传承和保护黎锦纺染织绣的传统编织。

(三)充分利用3D 和VR技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新途径、新方法,高精度的虚拟数字化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如果能在像槟榔谷那样人流量较大的具有黎族文化特色的景区,将3D 和VR技术与海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多感知性、交互性、沉浸性的特点,从视觉、触觉、运动知觉等方面,为游客提供一个交互式可沉浸的犹如身临其境的虚拟三维空间。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3D 技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游客只需配戴相关的3D 眼镜就可以获得唯美精致的三维立体影像画面,同样还可以体验到黎锦传统技艺的震撼之美。

(四)与海南经济发展相融合

目前,海南正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受全国各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在网络上大力宣传海南旅游的同时,将黎锦技艺作为海南本土文化的代表,融入到旅游宣传与海南文化建设当中,将其展现在大众面前,让黎锦传统技艺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

(五)与网络游戏相结合

网络游戏是当今年轻人接触得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娱乐形式。从这个方面下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黎族服饰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单机小游戏到大型的网络游戏,都会有给游戏中的角色换装这个功能。我们可以把黎族服饰和这些游戏结合起来,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更好地将传统纺染织绣工艺展现给大众,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使其得以保护与传承。

(六)生产“联名”产品

众所周知,海南省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因此,在第三产业的带动下第二产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果能借助海南其他商品的力量,便能起到对黎锦文化的推动作用。跨界“联名”是现代年轻人较为感兴趣的一种方式,将两种东西合体,往往能得到意料之外的、“1+1>2”的效果。可以利用这一点,实现“黎锦文化×某某商品”,那么商品在销售的同时,黎锦文化也可以被更多人所接触和了解。

海南纺染织绣技艺是传统的手工技艺,在黎族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织在布上的民族史诗、活化石。它不仅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智慧,更记录了黎族发展的历史,是黎族文明的象征。海南传统的纺染织绣工艺历经千年,不应该被时代埋没,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采用新方式新平台新思维去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它。

猜你喜欢
黎族服饰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黎族小伙闯“深海”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黎族母亲》等
动物“闯”入服饰界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