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及形成时间研究综述

2020-12-11 20:20:44刘忠良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秋分赏月起源

刘忠良

(攀枝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一、中秋节的起源,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就开始的月亮崇拜和祭月礼俗

1928年荣昭祖先生提出《礼记》中所谓天子“夕月”就是庆祝中秋节[1]2这一观点后,对后来的民俗学研究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秋节”条:“它来源于周代秋分祭月的习俗[2]。

其他专著有: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古代秋分祭月礼俗是中秋节的形成基础[3]。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这原始的祭月、拜月正是中秋赏月风俗的源头[4]235-236。佘时佑《中国节日》一书中提出,据《国语·周语》载,我国夏、商时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礼记》还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都可以说明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祭月拜月礼俗[5]。黄涛《中秋节》一书提出:关于中秋节起源,有三种说法,即“源于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源于祭祀月亮中的女神嫦娥、源于古代秋季庆丰收祭土地神”,其中,祭祀嫦娥跟拜月实质是一回事,吃月饼、拜月赏月、庆团圆等等都与月亮有关,而尝新粮、吃瓜果、庆丰收等活动居于次要位置。因此,用月亮崇拜来解释中秋节的起源更为合理[6]3。

相关论文有:杨琳《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分祭月礼俗,形成于唐代繁荣稳定社会时期[7]。郭明志《中秋节民俗的诗意阐释》: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秋祀祭月,月亮与嫦娥民间传说是后来加入的[8]。萧放《中秋节的历史流传、变化及当代意义》一文中提出,中秋节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天体崇拜,与秋季尝新和月夜祈子也存在着密切关系[9]。姬娟、张文安《中秋节形成的文化考察》:中秋节源于祭月[10]。唐娟《简议传统节日的文化变迁——以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例》: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月典礼。古人在秋季丰收时,不仅要拜土地神,而且要拜月亮神。因为,没有月亮,就不可能获得丰收[11]。韩养民《中秋节祭月活动的变迁》:夕月之礼开中秋节之先河,中秋节源于祭祀月亮[12]。张舰戈《宋代中秋节日内涵演变考》:中秋节可以溯源到古人对月亮的祭祀和崇拜[13]。此外,李东泰在其硕士论文《中秋节与月崇拜》提出,中秋节的本源是对月亮的自然崇拜[14]。

(二)中秋节起源于月亮神话或传说

民间传说,唐玄宗夜游月宫得《霓裳羽衣曲》,由此而有中秋节。沈琨、张茂华《民俗趣谈》提出:中秋赏月习俗是在唐玄宗梦游月宫的传说流传后形成的[15]。各种通俗民俗文化专著则经常用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或传说来解释中秋节的来历[16]。

(三)中秋节是在秋报遗俗和秋祀祭月(月亮崇拜)活动同时作用下形成的。

高天星《中国节日民俗文化》提出,中秋节的来历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中秋与秋社有关;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祭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祭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祗的护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八月十五中秋节,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另一种解释则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和祭月风俗有联系[17]。金开诚《中秋节》一书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季庆丰祭祀土地神和月亮神崇拜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和中秋的部分习俗有关系[18]。朱奕霖《中秋节的团圆习俗及其原因探析》也认为:中秋节的产生与古代农业生产和帝王祭祀月神活动有关[19]。黄永林、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一文提出:中秋节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和古代祭祀日月的宗教习俗[20]。

(四)中秋节起源于楚文化或与楚文化有关

巫瑞书《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提出:中秋节形成有三大要素即:秋季祀月、嫦娥奔月、万家赏月,这都有不同程度的楚文化因子[21]。孟修祥《论中秋节祭拜月亮习俗及其与荆楚地域文化的关系》认为,中秋节虽然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但在形成过程中与楚人重视仲秋之节与秋祀、秋社有关[22]。董建春认为,远古跳月活动和八月禾熟后的庆典、酬神活动等在战国时被楚文化吸收和发扬,这是中秋节形成的基础[23]。

(五)中秋节起源于唐玄宗诞辰千秋节和唐代道教观念的兴盛

孙机提出:中秋节产生于唐代,是为庆祝唐玄宗诞节千秋节演变而来[24]。王兰兰《中秋节起源与形成新论》:唐代道教长生观念兴盛,再加上庆祝唐玄宗诞辰千秋节的需要,导致了中秋节的产生[25]。

(六)中秋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王颖《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中秋节的起源有三个因素:祭拜月神、丰收秋报、文人玩月[26]。翟渊潘的硕士论文《古代中韩中秋节历史演变与内涵》通过对中秋节起源三种观点即中秋节形成于先秦时期君王祭月仪式、神话传说、秋报遗俗的分析,得出结论:中秋节最初起源于祭月习俗和秋祀秋报习俗,在发展过程中加入了月亮神话传说的因素[1]8-11。

(七)其他观点

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中秋节是唐朝时期从新罗引进的[27]。熊海英《中秋节及其节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中秋节主要由唐宋时期文人玩月赏月活动发展而来[28]。另外,张燕《中秋节溯源五说》:即神话说、祭月说、习俗说、纪念说、祭日说[29]。熊庆荣在《中秋节溯源》也提出中秋节起源的五种说法:神话之说、祭月之说、纪念之说、习俗之说、祈福之说[30]。但两人都没有进一步分析。

二、中秋节形成的具体时间,主要有唐代说和宋代说和唐宋之时三种观点

(一)唐代说

唐代说的依据:中唐以来,文人将八月十五作为一个特殊日子用望月玩月赏月等方式来庆祝,逐步影响到普通大众从而形成中秋节。

杨琳《中秋节的起源》:初唐已经开始流行一种习俗:在八月十五日,合家团聚,玩月赏月,且参加人数较多;说明唐代社会繁荣稳定,开始形成中秋节,只不过,在唐代,中秋节不是大节;到了宋代,中秋节才日渐隆重起来[7]。黄涛也认为,“唐代已经形成中秋节”[6]58。韩养民、郭兴文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4]235。姬娟、张文安《中秋节形成的文化考察》:中秋节源于祭月,定型于唐代[10]。唐娟《简议传统节日的文化变迁——以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例》:中秋节在唐代中期初步形成。主要表现是赏月聚会这种风尚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风俗[11]。吴越《中秋节的文化流变及文学书写》:民间赏月习俗开始于魏晋;《晋书·袁宏传》记载了一则关于中秋赏月的佳话;到了唐代,赏月活动更加普及,中秋已成为重要节日[31]。朱奕霖《中秋节的团圆习俗及其原因探析》:中秋节在隋唐时期成为节日,月饼就是隋朝裴寂发明的[19]。翟渊潘《古代中韩中秋节历史演变与内涵》认同“唐代说”,原因有二:一是唐朝时期赏月玩月活动盛行;二是唐朝时期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盛行。从初唐开始,八月十五日亲朋好友一起赏月玩月成为风俗;且时间固定、内容固定、全民参与。说明八月十五日已成为节日[1]8-11。马志付《中秋节产生时间考辩》认为:中秋节在唐代中后期曾一度形成、唐末五代由于战乱而冷淡、至北宋中期节日又重新开始兴盛[32]。

(二)宋代说

宋代说的依据:唐代及以前各类书籍没有明确记载,宋代才有明确的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宋代官方最早将八月十五日定为放假“节日”。

部分词典关于中秋节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及至宋代,中秋节便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它来源于周代秋分祭月的习俗,北宋时始定为八月十五日。”《中国风俗辞典》:“北宋时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国民俗辞典》:“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朱红在《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中认为:中秋赏月在唐代主要限于文人群体,还不是全民性节日,到了宋代才成为中秋节”[33]。尚秉和提出:虽然在唐朝有八月十五日玩月故事,但并没有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到了宋朝玩月赏月以及有关中秋的记载才普及开来。《太宗纪》明确记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露盘。”《膳夫录》有“汴中秋节食中秋玩月羹”的记载。因此可以证明到宋代中秋才开始成为节日[34]。

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认为,唐代八月十五赏月只是少数文人雅士的活动,新罗有八月十五节,唐朝人受此影响,八月十五赏月活动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到北宋时才形成中秋节[27]。熊海英根据以世俗娱乐内容为主的节日活动的出现以及活动“团圆”意义的凸显这个标准提出,大约在北宋中期才开始形成中秋节[28]。江玉祥《中国人过中秋节的历史》认为,赏月的习俗始于南北朝;从唐代写中秋的诗歌看,主要也在于赏月。中秋之成为节日在宋代。在宋代才有《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关于北宋汴梁和南宋临安过中秋节的记载[35]。黄永林,秦璇《北宋文化演绎下开封中秋节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唐宋以前关于中秋的记载很少,北宋太宗年间,才将八月十五正式定为中秋节[20]。张舰戈《宋代中秋节日内涵演变考》认为:唐朝中秋赏月没有深入市井;到宋朝,由于商品经济发达,赏月风俗才深入市井,从上而下普及开来;至南宋时期宁宗颁令,中秋政府官员休假一天。因此,中秋节到宋代才正式开始形成[13]。

(三)唐宋之时

也有学者认为,中秋节成为节日具体时间并不确定,大概在唐宋之时。

常建伟《岁时节日里的中国》说,从南朝到唐,中秋已固定在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有望月赏月的习俗。同时又说,唐代的八月十五赏月活动只是一种民俗活动,没有纳入官方的节日系统,到宋代,中秋节才开始深入民间[36]。王颖《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魏晋时虽然有中秋赏月之举,但不普遍,还没有形成民间习俗。作为一个民俗节日,中秋节的形成时间在唐宋之时。唐代,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浪漫色彩,中秋赏月、玩月的习惯才盛行,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这方面的咏唱和载述;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北宋时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节令食品[26]。王兰兰《中秋节起源与形成新论》也提出,现代中秋节肇始于唐,形成于宋;唐代开始有三个因素导致中秋节的出现:宗教因素:道教长生观念的兴盛;政治背景:千秋节月宫镜对月宫道教色彩的加强;社会心理条件:安史之乱后人们对团圆盼望;到了宋朝,中秋节定型[25]。

三、分析

“节”字本义为竹节,引申为关节、节奏,再引申为时节、节令。节日就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与日常时间不同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我们可以把节日简单地分为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传统民俗节日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其出现是一个逐渐形成、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郭必恒《中国民俗史·汉魏卷》提出,汉魏时期,中国岁日节日体系基本形成,标志是出现了“确定的节日名称、相对固定的节日时间与相应的节日习俗”[37]。马志付《中秋节产生时间考辩》:确定一个民俗节日是否出现,有三个要素:固定的时间、较广泛的参与性、一定的风俗活动[32]。还有学者提出,中国民俗节日的形成基于以下因素:服务于农时、维护身体健康、调节人伦秩序[28]。

综合起来,本文认为:首先,中秋节起源的首要因子是月亮崇拜和祭月习俗,其时间从秋分逐渐固定在中秋八月十五,这其中又有秋祀秋报庆丰收服务于农时的需要;后来月亮神话和传说的加入则让中秋节有了团圆的意义;从而使中秋从祭月到赏月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并终于形成影响深远的民俗节日。其次,作为民俗节日的中秋节,如果一定要确定一个具体的形成时间,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与传统节日的产生规律也相违背。我们应该把中秋节的产生看做一个过程。大体说来,中国节日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先秦发生期、汉代定型期、魏晋南北朝融合期、唐宋高峰期、明清稳定期。具体到中秋节,情况稍微有点不同,大致是:

(一)先秦——汉代:萌芽期

首先,秋分祭月是我国古老的礼俗,是中秋节最早的起源因子。

殷墟卜辞中就有祭月的记载,但是否在秋分,不得而知。《尚书·尧典》有云“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似是“仲秋”一词的最早出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周礼·天官·司裘》:“中秋,献良裘。”《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周礼·春官·宗伯》载:“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虽然此中秋乃仲秋之意,即秋季中间月份,是时间概念;但是,在这个时间里举行祭天、迎寒礼仪,已经说明这个时间与平常的时间有所不同。《周礼·春官·典瑞》:“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郑玄注:“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即天子分别在春分和秋分祭祀日月。三代时期,已有了正式的拜月祭月的礼仪。

《国语·周语》:“古者先王既有天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礼:天子捂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礼记·礼器》:“为朝夕必放于日月”。孔颖达注:“为夕,谓天子秋分之夕,祀月于西门之外也……月为阴,故夕晚用事也……月初生出自西方,故于西方而祀之。”夕月就是祭月亮,这是详细的关于祭月的记载,祭祀的方法、原因、目的都说清楚了。

《吕氏春秋·仲秋纪》:“是月也。乃命宰祝,巡行牺牲:五者备当,上帝其享。”《史记·封禅书》:“祭月以羊彘特”、“夕夕月则揖”。《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秋八月,夕月于西郊。”此后直到隋、唐也都是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清朝时,西郊夕月,仍然是国家大典。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对秋分祭月已经相当重视;后世则以秋分祭月为惯例,直至清代,仍行此礼。

其次,关于月亮的神话和传说在汉代已经出现,这是中秋节从秋分拜月祭月的国家大典走向民间望月赏月的转折因子。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据专家考证,此羲字乃义字错写,古代义、仪、宜与娥读音相同,有些情况下是混用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淮南子》一书还有月亮中有桂树、有蟾蜍以及吴刚学仙有过、摘令伐木的记载。汉代晚些时候出现了月中有玉兔的说法,到了晋代,又有了月中有玉兔捣药的故事: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这说明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西汉时有关月亮神话传说已经很丰富。

(二)魏晋—唐代,定型期

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八月,筮择月节,后良日,祀岁时常所奉尊神。此月节还是指白露节;南朝《荆楚岁时记》:“秋分以牲祀社,其供帐盛于仲秋之月”。这里仲秋是指八月;虽然还不是指中秋节,但是仲秋之月已经接近中秋节了。

唐·欧阳詹《玩月》诗序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跳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全唐诗》第六函第一册,第862页)说明魏晋时期便己出现了秋夜玩月赏月之风。《晋书·袁宏传》有文人月夜泛湖赏月活动的记载[38],但还只是少数人士的爱好。

成书于唐代的《诸山记》和《武夷山记》有八月十五乡人会集宴饮的记载。《酉阳杂俎》:“长庆中,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属于林中如匹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蛤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员外郎周封尝说此事,忘人姓名。”由此可见当时中秋赏月盛况空前。《酉阳杂俎·天咫》中还记载了吴刚因学仙有过而被贬谪月宫伐桂树的传说[39]。另外,《龙城录》、《集异记》、《明皇杂录》等都有唐玄宗中秋玩月、明皇入月宫的逸闻趣事(《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七十三)。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天宝下·望月台》载:“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经禄山之兵,不复置焉,惟有基址而已。”这都反映了中秋赏月习俗的流行,这些传说被载入典籍,说明在唐代已颇具影响。

我们再来看诗文。据统计,全唐诗中,有九十多首诗歌与中秋赏月相关[40]。“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说明唐代月十五赏月已经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杜甫《八月十五日夜月二首》、《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连续玩月三天;王建《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连续玩月五天,“从未圆时直到圆”。这种八月十五日前后普遍存在的望月行为应当是节日习俗。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唐代,已经出现了一个在八月十五日或以八月十五日为中心时间的赏月望月习俗。至于为什么从祭月拜月到赏月望月?“夕月”是天子的大典,百姓无缘参与,但百姓也有祭拜月亮以寄托各种心愿的精神需求。因此,在皇室秋分祭月的同时,中秋赏月则演变为百姓的佳节。

(三)宋代——明清:重塑期

宋代——明清,则是中秋节的重塑期,主要表现是加入了“团圆”因子和“月饼”因子,且除了赏月之外,又有回归“拜月”的习俗。这个问题不在本文论述之中。

猜你喜欢
秋分赏月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中秋赏月邀请会
中秋赏月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新教育(2018年27期)2019-01-08 02:23:16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
中秋一起来赏月
秋分
万物起源
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 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