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个课堂”的高校“三全育人”策略

2020-12-11 15:44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全程思政育人

谢 娜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尤其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95 后”“00 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受至政治、经济、国际、网络、教育、个体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综合素质跟国家的发展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1]。基于此,从“四个课堂”的联动,建立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推进“三全育人”,深入探索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而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立德树人,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中,本着“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学生成长,用更大的空间促进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以党建促业务、促发展,全面提升“三全育人”水平。

1 “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及模式特点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着高等教育全过程,三者形成空间的这样一个构造,共同发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格局的扎实构建。这三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全员育人意味着全部教师,辅导员,党政人员,后勤管理人员以及家庭成员和社会影响都有责任发挥育人作用,守好各自的责任田,也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的格局[2]。全程育人这个要素,上升到时间维度这个要素,大学生是思想塑造,三观形成的黄金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充分发挥全程育人的功效,这就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贯穿始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初心。全方位育人拓展了育人的视野,从空间维度出发,各方面打组合拳,这就涉及到学生的课堂教学、思想引领、党团建设、班级文化、学风建设、心理教育、网络舆情、职业规划、创业教育、诚信资助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对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字上下更大功夫,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问题整改,加快推进三全育人取得实效性进展。

2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三全育人”实效性有待推进,全员的参与度低,全程的有效度弱,全方位的合力度不强。高校以及高校师生仍然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的局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队伍一体化仍然没有形成及落实,育人队伍的建设仍然存在势单力薄,没有形成多向的合力,立体多元的育人模式没有形成[3]。现阶段高校的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大都还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作为衡量一位大学生的重要指标,忽略了德才的考量,没有很好的履行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

全程育人的持续性不长久,并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育人模式。当前育人模式的发力阶段,主要集中在高校的低年级阶段,而高年级阶段育人工作明显不足,学生的参与度,存在感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多还停留在课上的灌输与教学,“课程思政”理念还没有完全融汇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教学与生活的脱节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和完善。

全方位育人的合力强度明显不足。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行政管理,以及课堂教学管理,都存在着相互独立的状态,各个部门不能发挥联动效应,各门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与融合贯通不足。与互联网的结合不紧密,网络新兴媒体,大数据等新兴媒介的运用不够,应该更好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学生主动关注的现实问题,通过新媒介给予正面的引导,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关注与灌输[4]。

3 联动“四个课堂”,推进“三全育人”向纵深方向发力

3.1 落实体制机制:构建一体化的育人模式

立德树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全方位的联动,建立一个以学校为主,社会和家庭为辅的全覆盖,内外结合,党团班齐抓共管的育人模式。落实到每一个基础教学单位,每一个党支部,每一个团支部,每一个班级,以及学生,更好的履行“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初心和使命。高校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应该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课的考核同样纳入到师德的考核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学科规划等方面,需要产生联动效应[5]。从课上到课下,将家国情怀,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思想渗透到大学生思想的方方面面中,从而实现课程育人。在学生的成长中,家庭的陪伴也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良好的家风,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风向标。家庭也好,社区也罢,正确的理想信念、三观和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

3.2 时间维度: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学生成长

全程育人的理念就是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学生成长。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细节,高校在学生入学开始以至毕业,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引导。纵向的横向的,学习的生活的,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比如:实行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接待日制度,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接受学生有关学习方法、考研和生活、管理等方面咨询。布置本科学生四年必读专业书目,党员教师带头做学生指导教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给与指导。党员教师全程带领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学生要求全员和全程参与,教师也应该全程参与,切实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3 空间维度:用更大的空间促进学生成才

3.3.1 第一课堂主抓“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改革,提高第一课堂“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作用。“三全育人”应在“课程思政”的思路下,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思政改革中,拓宽思政的主渠道,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6]。

3.3.2 第二课堂主抓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软文化,将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注入到平时的学习,日常的生活中,发挥主题团日,社团文化活动,创办“大学生文化创意节”,学生全员参与,挖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存在感,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收获获得感、价值感,在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达到坚定理想信念,沉淀思想的效果[7]。

3.3.3 第三课堂主抓社会实践能力

充分抓住社会实践这样一个适应融入社会的平台,带领学生深入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志愿者活动,“三下乡”,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等等,在实践中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且也锻炼了学生们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育人应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普遍适应性,课上课下全方位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外化转向内化,并且整合更多的实践平台,达到实践育人的立体效果。

3.3.4 第四课堂加强网络育人功能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也是在目前“95 后”“00 后”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平台,例如:公众号的推广,微信、微博的运用都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如何提高第四课堂网络育人功能尤为迫切。充分发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建设网络思政主阵地,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学生推送意识形态的教育,传播正能量,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利用网络平台回应社会热点,解答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上的困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积极地心态。

4 结语

总之,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融会贯通课程思政、社团改革、社会实践、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四个课堂”,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学生成长,用更大的空间促进学生成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四个引路人”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全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