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弘,林海霞,吕晓华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重视理论,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相关的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1]。
实习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方面。
认知实习尽量安排在大一的开学初期,让新生了解和熟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前沿知识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可以参观一下校企合作的单位,掌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具体操作流程,相关的知识链接,为以后的学习树立目标,建立自信,为下一步的学习开启相对完善的规划,在每位同学的脑海中打下良好的专业认知理念的基础,为开启下一步的学习迈出正确的一步。
专业实习尽量安排在大二的末期或者大三的初期,学生基本上学完了专业基础类课程,即将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间隙,来进行专业实习,即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了巩固深化,也对即将学习的专业课程进行了预习,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咨询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即使最后没能按照要求完美完成,也培养了人际交流的能力和自行学习的能力,所有专业实习至关重要,作用特别明显,能力的提升尤其关键[2]。
毕业实习尽量安培在毕业的前一学期,这个时间,专业课程均已完成,正是检验知识是否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关键环节,尽量选择跟专业较为密切的实习单位来进行,毕业实习相比专业实习要得心应手的多,遇到的困难相应减少,这个时期的实战基本上跟真正的工作已经不相上下了,尽管我们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独立解决,这个时期的实习实质上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了,这样即可以提前进入工作岗位,缩短学习的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实践,也能够顺利实现身份的互换,由一个在校学生完美蜕变成一位踏实有用的社会人。
上述三个实习,功能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让学生尽快的适应课程,适应专业,适应工作岗位,三个实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完整的实习框架结构,为学生的学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课程实践教学体现在硬件课程和软件课程的课程设计以及综合类的课程实训。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在基础课程中,设置了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信号与系统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通信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电子线路CAD实验、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DSP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和EDA技术实验。这些实验课程,即有硬件课程也有软件课程,同时也有综合类的课程。
每种实验课程对应相应的学习内容和需要具备的能力。例如:大学物理实验可以学习并掌握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电子线路CAD实验可以使学生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看懂一般的机械工程图纸;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电工电子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设计、测试和应用的能力。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和硬件调试能力;信号与系统实验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和模拟仿真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计算方法、演绎推理方法和归纳法等基本数学处理方法[3]。
毕业设计是检验一名学生是否具备毕业条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通过毕业设计,即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强化加深所学的专业基础教育理论、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和专业相关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系统化和综合化;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并且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毕业设计题目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继续深化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利用毕业设计的要求,可以加强学生对计算、绘图、编辑设计文件、使用规范手册、文档编辑、表格的使用等基本工作的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也可以使学生树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实际的正确的设计思路和观点:建立起态度严谨、有负责心、刻苦钻研、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以及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够和谐的与他人合作的优良作风。
所以,毕业设计在教学实践建设环节中,也起到了考核的作用。不但可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工作能力;也可以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能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等进行考核。
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起到的只是课程理论知识的外围补充,其目的只是加深学生对书面知识的印象,巩固理论知识,使一些理论更形象化,定理概念和结论的印证得到更加有效的验证,让学生重复实验实训,反复验证和论证,尽管有实践教学,对应的理论仅限于原来的知识,没有新的知识加入,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还相对落后,不能够跟实际生产需求接轨,不能快捷的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使得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4]。
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课程设置脱离了培养需求,仅仅是为了课程而进行的实验实训,并没有考量它的应用性、合理性、创新型和社会需求。有的课程实践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设置的实验实训,使课程教学完整,没有考量课程在当代信息化发展迅猛的社会实践是否还存在的必要。有的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为了迎合现有的设备而设立,学校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更新换代太过频繁,学校不能完全同步,导致为了设备而设置的实践教学。
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是遵循以前的教学模式而设立,对应的实验设备也是相对比较陈旧,大多依附于教学理论,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合理性、规划性和适用性。同时,实践教学体系完全依赖本专业课程设置,跨专业或相对融合的专业比较少,显得该专业比较孤立,也比较单调,不太合乎现在大融合的环境,尽量多的走出本专业,进行多专业的融合,完成行之有效的实验实训,更合乎当前的大环境、大形势和大发展[5]。
首先,对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能力培养,社会实际需求为标准进行优化,遵照课程的理论验证,综合实验训练,跨专业融合实验实训,专业需求实验实训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其次,进一步对课程实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优化和改进;最后,从实验课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仪器的操作过程进行细节方面的优化。
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中的实践项目建设、模拟和仿真实践项目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实践项目建设中,需要遵循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来及时调整对应的实践教学项目;模拟和仿真实践项目中,进行跨专业的模拟和仿真,进行相近专业的大融合;在现代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中,不断开发和设计新型实验实训,为专业的传统理论注入活力,加砖添瓦。
对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合理有效的实验实训平台,既满足单个专业的项目需求也符合跨专业的综合实验实训,既满足硬件的搭建,也符合软件的调试,使得平台的使用率大大提升,同时,从实际出发,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完美辅助,提高实验实训平台的整体功能,即合理利用资源,也可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使得资金得到有效利用[6]。
综上所述,应用技术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维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各方面的培训和协调,尽量使得此次研究系统化,完善各个方面,尽早可以完全应用于教学当中,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些许经验,起到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