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婷
[摘 要] 角平分线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以角平分线为基础可以构建相应的解题模型,可提升解题效率,因此开展角平分线的联想模型探究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对角平分线的四个模型进行解读,结合实例加以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角平分线;模型;双垂直;等腰三角形;平行等腰;三角形内心
背景综述
角平分线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定义,利用角平分线定理可以进行几何推理、完成几何证明、求解线段长等. 角平分线定理看似简单,但其背后隐含的角相等、等线段长,甚至垂直关系可以构建相应的复合模型. 因此,在实际解题时,若出现角平分线,则可以考虑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综合其他几何知识来构建相应的模型,利用模型的特殊性来简化解题过程.
模型探究
以角平分线为基础构建几何模型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常用的模型有双垂直模型、等腰三角形模型、全等三角形模型、三角形内心模型等,下面结合实例开展角平分线联想模型探究.
1. 模型一:双垂直模型
双垂直模型,顾名思义,该模型中含有两条垂线,两组垂直关系. 其构建策略为:角平分线+边的垂线 双垂直,即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来作垂线. 具体如下:如图1,点P在∠MON的平分线上,过点P作两边的垂线,即PA⊥OM,PB⊥ON,垂足分别为A,B,则易知PA=PB.
实际解题时,若已知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一边的垂线,则可以过该点作另一边的垂线,从而构造双垂线模型,利用模型来推理垂线段相等.
例1?摇 如图2,在△ABC中,AB=10,AC=8,∠BAC=45°,AD为∠BAC的平分线,过点D作AB的垂线,垂足为E,则DE的长为__________.
解析?摇 AD为∠BAC的平分线,可以结合角平分线来构建双垂线模型,利用模型中的等线段来解题,具体如下. 过点D作AC的垂线,垂足为F,再过点C作AB的垂线,垂足为M,分析可知DF=DE. 因为∠BAC=45°,AC=8,所以CM=AM=4 . 由等面积法可知S = AB·CM=S +S =20 ,而S +S = AB·DE+ AC·DF= (AB+AC)·DE=20 ,解得DE= .
评析?摇 双垂直模型的核心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即其中的双垂线段相等. 例1在已知一边垂线的情况下通过作另一边的垂线构建了双垂线模型,为后续的等面积转化得方程提供了条件. 因此,在实际解题时需充分利用图形中的角平分线,合理添加辅助线来建模.
2. 模型二:等腰三角形模型
从整体上观察角平分线,可将角平分线视为两条边的对称轴,利用该特点可以作角平分线的垂线来构建等腰三角形模型. 基本的构建策略为:角平分线+角平分线的垂线 等腰三角形,即过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作其垂线,垂线与角的两边可形成等腰三角形. 作图如下:如图3,取∠MON平分线OQ上一点P,过点P作OQ的垂线,垂线与角两边的交点分别为A和B,则△ABO为等腰三角形,且AO=BO. 在该模型中,OP为底边AB的垂直平分线,点P为底边AB的中点.
解题时需要关注其中的角平分线,可以通过作辅助线的方式来构建等腰三角形模型,如(图3)延长AP与角的另一边交于点B,则可以形成封闭的三角形. 该模型中存在多个显著特征:垂直平分→AB⊥OP,AP=BP;等角等边→AO=BO,∠AOP=∠BOP. 可利用其中的特殊条件推理全等三角形.
例2?摇 如图4,△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AC=BC,AD为∠BAC的平分线,BD⊥AD,BD=2,则AE的长为__________.
解析?摇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以其内角平分线为基础构建了直角三角形ABD,求AE的长,可以把握其中的角平分线,通过添加辅助线来构建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模型求解.
延长BD与AC的延长线交于点F,则△ABF为等腰三角形,且∠ABF=∠AFB. 由于AD为BF的垂直平分线,所以BD=FD,BF=2BD. 进一步可证∠EAC=∠FBC,结合AC=BC,∠ACE=∠BCF=90°,得△ACE≌△BCF. 所以AE=BF=2BD=4,即AE的长为4.
评析?摇 上述在求解线段长的时候采用了全等转化的方法,但实际上构建等腰三角形、利用三角形中的垂直平分才是解题的核心. 图形构造是重要的解题策略,也是一种解题思想,对于涉及角平分线的问题,在构造图形时需要把握其中的等角特性.
3. 模型三:平行等腰模型
利用图形中的角平分线也可以构建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来转化问题. 模型构建的基本策略为:角平分线+平行线 平行等腰模型,即分别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两条边的平行线,则与角两边所形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同时形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 如图5,取∠MON平分线上一点P,过点P分别作ON和OM的平行线PA和PB,则四边形AOBP为平行四边形,同时△AOP和△BOP为等腰三角形.
实际解题时,可以充分利用角平分线的“平分角”特性来构建平行四边形,利用特殊图形的性质来推理计算. 同时,结合其中的平行和等角,可证明模型中的等腰三角形.
例3?搖 如图6,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点E和点F分别在BD和AD上. 已知EF∥AB,且DE=CD,试证明EF=AC.
解析?摇 题干中有角平分线和平行线,要证明EF=CD,可以利用平行等腰模型,即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与AD的延长线交于点M,如图7,则△ACM为等腰三角形,且AC=CM. 因为EF∥AB,所以CM∥EF. 所以∠3=∠M. 进一步可证△CDM≌△EDF,所以EF=CM. 所以EF=AC.
评析?摇 上述在证明线段相等时,充分利用了角平分线中的平行等腰模型,通过作平行线构建了等腰三角形,并利用其中的平行关系证明了三角形全等,从而建立了两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 平行等腰模型中隐含着转化思想,学习模型时应充分把握其中的思想内涵.
4. 模型四:三角形内心模型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的交点称为三角形的内心,根据该内容可知,解析涉及角平分线的三角形问题时,可以构建三角形内心模型,借助三角形内心的性质来解题. 模型构建的基本策略为:角平分线+角平分线 三角形内心. 如图8,已知BP为∠ABC的平分线的情况下,可以作∠ACB的平分线,设两平分线的交点为P,再过点P作PM⊥BC,垂足为M,则PM的长就等于点P到△ABC三条边的距离.
实际解题时除了可以利用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特性外,还可以从等面积角度出发,构建面积模型. 以图8为例,有S = (AB+AC+BC)·PM,同时通过等角转化可得∠BPC=90°+ ∠A.
例4?摇 如图9,在Rt△ABC中,∠ABC=90°,AB=6,BC=8. ∠BAC的平分线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E,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则EF的长为__________.
解析?摇 题目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平分线,要求出EF的长,显然可以利用角平分线中的三角形内心模型. 过点E分别作AB,BC,AC的垂线,设垂足分别为D,M,N. 由三角形内心的性质可知DE=ME=NE,结合∠ABC=90°,可证四边形DBME为正方形. 由勾股定理可知AC=10,sin∠ACB= ,设BD=BM=x,则AD=AN=6-x,MC=NC=8-x. 因為AN+NC=AC,所以6-x+8-x=10,解得x=2. 所以BD=BM=DE=EN=2. 因为EF∥MC,所以sin∠AFE=sin∠ACB= . 所以EF= = .
评析?摇 上述图形的显著特点是设定了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显然联想角平分线的三角形内心模型解题更为简洁. 三角形的内心模型不仅体现了圆与三角形的内切关系,也隐含着垂直、相等、平分等几何特性,实际解题时合理利用可以有效转化问题,构建解题思路.
教学思考
上述对角平分线开展了联想模型探究,并结合实例详细解析了其中的四种常用模型,下面提出两点教学建议.
1. 开展知识拓展,提升学生思维
角平分线属于较为基础的几何定义,但上述结合关联知识进行联想拓展形成了四个重要的几何模型,其探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基本定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关联知识入手开展定义拓展,总结相应的模型,如联想中点模型、相似模型、全等模型等,通过拓展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 应用强化模型,形成解题策略
在模型拓展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引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模型,掌握模型的构建方法和使用策略,提升学生的模型应用能力. 一般几何模型具有多种策略,所依据的原理也不相同,以上述角平分模型为例,包括双垂直、等腰三角形模型等,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归纳,总结选用模型的思路,形成相应的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