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富
张大千,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就称他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纽约国际艺术学会公选的“世界第一大画家”,国际上素有“东张西毕(毕加索)”之赞。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对张大千渐予公正、高度的评价。1981年以后,中共四川省内江地委和地区行署曾两次研究修复“大风堂”事宜,并由文化局向省级有关部门呈报。1984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张大千1949年应何香凝之请,为毛泽东主席所画的《荷花》,画面构图严谨,笔墨凝重潇洒,饱含颂扬、敬仰之意,美术界“大千热”愈发升温。大千故里四川内江,更为之荣为之傲。为研究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修建“张大千纪念馆”,更是刻不容缓。古人云:“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不可失也。”这里就从为呼吁奔走修建张大千纪念馆最尽力的一位人物——邱笑秋说起,也会说到一位从上海《解放日报》赴川的领导同志。
邱何许人也?据《四川戏曲志》记载:邱笑秋在内江川剧团期间,创作、整理剧目共40余部,“反右”“文革”均以此定罪。“文革”后落实政策,邱退休时为内江市政协副主席、四川省人民代表。邱家与大千先生旧居仅距四五十步梯坎(内江为浅丘之地),“文革”武斗期間,造反派顾不上“牛鬼蛇神”,邱笑秋在大千先生三哥张丽诚、四哥张文修的热忱关心和支持下,住进了张家,画案就摆在“大风堂”内。他有幸临写了大千旧作和海外寄回的新画,零距离饱览张家珍藏的历代名家书画,眼界大开,画艺猛进。他无比膜拜大千先生,关注、收集、整理、研究大千的书画诗文,深为其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感动。大千先生每每以诗寄情:“已过中秋近重九,山川信美客思家”“有余地处便栽花,秋月春花总忆家”“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垂老可无归国日,梦中满意说乡关”……一位美国朋友给他捎去一抔家乡泥土,先生竟手捧故土泣不成声。1982年,大千先生还专门为故乡题写了“内江市志”“内江县志”八字墨宝,让他长子长女专程送至内江。先生病逝前亲嘱家人:“一定要将我的骨灰送回四川老家。”
我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四川任教(后调四川省政府驻沪办事处工作),老家在蓉的邱笑秋当时在内江市川剧团工作,经我同事介绍而识,相互投契,友情愈笃,因此对邱笑秋为张大千纪念馆修建奔走的经过知之甚详。
怀着对大千先生至高的崇敬、爱戴之情,1984年邱笑秋用12个昼夜,含泪奋笔完成大型现代川剧《张大千》初稿,8月定稿,集编剧、导演、舞美、音乐于一身,同年10月在内江首演。1988年应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六个单位联邀,赴京献演,首都24家媒体予以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曹禺先生观剧后上台祝贺称赞:“这出戏编得好,导演不错,演得好。”赵寻(原中国文联领导)撰文《一支招魂曲,满台家国情》。可以说,《张大千》一剧的成功,影响深远,为日后张大千纪念馆的修建,铺下了一块厚重的基石。
内江市对修建张大千纪念馆十分重视。1985年底,内江市政协办公厅就《关于修复“大风堂”的建议》以“内政协【1985】54号”公文呈报中共内江市委、市政府。1986年元旦刚过,由内江市政协牵头,邀请市领导和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内江知名人士,召开了一次大型专题论证会,《建议》撰写者邱笑秋主讲,他从修建“大风堂”的意义,到堂名来历、地址选择、建筑构思、堂内设施和人员配置等作了甚为全面且积极可行的阐述,讨论非常热烈。最后,内江市委傅书记当场表态:要把“大风堂”(即后来的张大千纪念馆)作为内江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修建好,限于市里财力,要求市政协协助文化职能部门去省里、去中央筹集建设资金。
何谓“大风堂”?据大千先生四哥张文修云:善子(大千之兄,爱国画家)、大千推崇汉代刘邦所作《大风歌》,又敬佩明代山水画家张大风简洁、磅礴的画风,故以“大风”两字作堂名(书画家挥笔寄情之所,多好用斋、轩、堂、馆、屋、楼等命之)。大风堂原址在内江市市中区半坡井附近之芭蕉井侧,此处乃一撮箕形院落,坐南朝北,正对象鼻咀,与太白楼(相传李白与内江首位状元范金卿交好,专程到内江访范,作诗《送友人》为千古绝唱,内江于清道光年间垒楼纪念)隔沱江相望,1979年旧城改造时被拆,憾哉!大千先生在大陆题画时,常用“写于大风堂”或盖以“大风堂”之印。张氏兄弟收藏古画亦常加钤“大风堂鉴赏”印章。善子、大千门人也皆以“大风堂弟子”自称。其实,邱笑秋乃大千先生私淑弟子,他七岁学画,先花鸟后人物,1964年后专攻山水,画坛早享盛誉。美国哈佛大学雷根教授称赞邱笑秋为“张大千辞典”。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来成都,接见的12位著名画家中就有邱笑秋,小平同志还亲自关心他的落实政策情况(《人民日报》和大型文献电视片《邓小平》中均有记载)。其巨幅画作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等多个重要场所皆有陈列。
受内江市委派,市委谢副书记和邱笑秋衔命前往省里请示。省文化厅负责人告,修建国家级名人纪念馆必须经文化部批准。于是,两人带上省委谭启龙书记给国防部长张爱萍的亲笔信(内书“内江市委领导同志和笑秋同志谈到重建张大千生前画室大风堂一事,我表示支持……并望得到你的支持。”)上京,本以为顺,无奈路径不对。其时,谢副书记打电话到处联络,邱则搦管不辍绘礼品画,均无果。折腾半月获通知,此事须由中宣部批示,后文化部方能拨款。邱在文化部的朋友老赵催促他:文化部的文化设施经费近期就要分拨给各省市区了,若不抓紧立项,你们这次来京白跑。两人焦急,一筹莫展。
那个闷得令人发慌的周末夜,邱忽接朋友甘教授(老八路,曾在《晋绥日报》《新华日报》工作,时任中国人大新闻系主任)电邀,约明日午聚,甘夫人要亲自炒回锅肉招待家乡来客。翌日,谢要去昌平办事,邱独自赴约。进门即喜,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江苏人,曾任上海《解放日报》记者)竟也在座。蒜苗回锅肉、麻婆豆腐等川味菜肴和着浓香川酒,谈笑甚欢,邱见邻座一位魁梧老乡很少开腔,便问许部长:“这位是谁?”许微笑道:“人家不让我介绍身份嘛。”甘教授接口:“老邱啊,你不认识他吗?他就是中宣部副部长曾德林同志。”哇!邱兴奋了,激动了,世事真有机缘巧合,这顿饭含金量太高啰!邱把内江要修复大风堂之事从头至尾简明讲了一遍。曾副部长听罢说:“这事就由许川同志负责处理吧。”其时,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正在京举行。邱当夜给许部长写了信,次日送上。许当即阅后在邱的信上批示“此事急迫……”,让邱交给省委宣传部分管这方面工作的李彦副部长。李彦知道,修建张大千纪念馆文化部先已有此计划,随即行文报中宣部。凡经事者,人人抓紧,环环紧扣,生怕误事。文化部的老赵是个热心人,他估摸着中宣部批文何时能到文化部,希望笑秋拿到批文满意而归,但邱也不能久等呀。幸运降临了,就在邱返川那天上午,老赵陪邱在文化部门口乘出租车,行李方摆进那一刻,老赵高呼:“老邱,批文到啦!”赵拿着中宣部公函从传达室急奔去复印一份交邱,笑秋那个欢快劲呵,如贫得宝,如旱得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邱笑秋数年呼吁,上下奔走,心目中的头等大事终于有了结果。
张大千纪念馆坐落于内江市中心城区的圆顶山上,面揽沱江,目极青丘,旁侧太白楼巍峨耸竖,西林寺古木苍劲。邱笑秋为纪念馆题写了基石文字,并与大千先生家属一致推荐大千先生三子张心玉担任馆长。大千先生在美国的老友张学良将军欣然为纪念馆题写馆名。1991年4月,我有幸受邀亲历“张大千张善孖书画原作展及张大千塑像揭幕仪式”,置身质朴典雅、青瓦粉墙、芭蕉婆娑、极富川南建筑风貌的纪念馆中,近距离观赏大千先生幅幅传世佳作,至今难忘。1992年中秋佳节,张大千纪念馆正式开馆,宾迎四海,馨香中外。
我调回上海工作后,邱先生有画相赠,书“与吴兄同客内江多年,虽今各归故里,仍常思念”。是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值得一提的是,邱先生也与上海有缘。2005年应原上海博物馆陈燮君馆长之邀,“邱笑秋香格里拉风情彩墨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中外观众多达数千,媒体多以大版面报道介绍;程十发先生因健康原因不能到场,特派儿子程助送来大花篮祝贺,并诚邀邱到其家中欢晤,我也有幸参与。去岁,“邱笑秋艺术馆”亦在“张大千纪念馆”近旁建成,邱先生亲迎四方嘉宾。如今,大千故里,双馆齐辉,内江旧貌换新颜,四川文化增亮色,大千先生当可“满意说乡关”啰。
(作者为原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驻沪办信息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