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探究

2020-12-10 06:46蔡震宇
公关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共青团新媒体

蔡震宇

摘要:新媒体工具所具备的交互性、数字化与大容量等特征,促使信息传递渠道更为广泛、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但是信息传播匿名性与无序性亦导致信息控制难度增加,彰显了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设与完善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论主要特点,分析高校共青团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提出创新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共青团 舆论引导

引言

伴随互联网时代下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型信息传输形式改变着社会群体学习及生活模式,对于信息内容加工和接受均带来深刻影响。高校学生喜欢利用新媒体平台检索信息、延伸交际圈、表达个人见解,已然成为当下社会公共舆论导向的重要力量。但是,受互联网技术局限性影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声音参差不齐,部分消极信息内容的传递会形成不可预估的不利影响,令大学生偏离时代主流思潮,甚至在信息流转中令事件真相出现扭曲,对学生群体健康发展与校园和谐安定造成危害。传统媒体在凝聚与引导大学生的手段层面过于单一化,同时在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上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令原有舆论引导观念难以顺应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递形式。新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平台,有着工作机动、时效性高以及形式多样等特征,在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当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抢占新媒体在舆论引导工作中的阵地,掌握社会舆论引导主动权,健全高等院校共青团舆论引导机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热点课题。

一、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论主要特点

(一)舆论主体固定性特征

高校网络舆论,指的是在高校校园内借助网络表达与传递的各类不同态度、情绪以及意见交错的整体。伴随新媒体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运用,更多的人愿意利用网络媒体平台阐述自身观点、表达自身看法、交换意见建议,与其他网络舆论主体相比而言,高校内部网络舆论主体较为固定,往往局限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与教职工群体中,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具备较强的新鲜事物接受水平,善于利用所学内容表述个体见解。例如,现阶段多数高等院校共青团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者多为校内师生群体,而毕业校友及学生家长等仅占据一小部分。

(二)舆论内容多样性特征

一般而言,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具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社会各类信息内容,但因所持态度、思考角度以及所站立场差异性等诸多因素影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传播内容体现出多样性发展特点。高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本职工作在性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两者关注点亦有所不同,对于教师而言,其更为关注高校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薪资待遇、科学研究以及职称评定等内容,而学生群体则更为关注第二课堂、学习环境、创新创业、后勤保障、文体艺术以及评奖评优等内容。同时,高校师生普遍来自国家各个区域,其年龄、生活阅历以及生活习惯等层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学生过多关注时下时尚前沿、个人情感与人际关系等内容,教师则关注当下国内外大事、婚姻家庭及社会热点等内容。除此之外,高校师生因所学专业具有多元化特点,针对艺术学、哲学、医学、历史学以及管理学等领域的关注侧重点亦有所差异。

(三)舆论影响广泛性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信息的传递摆脱了空间、时间的桎梏,每名师生仅需通过手机便可表达个体想法与观点,同时利用百度贴吧、微信、QQ与微博等媒体平台快速传播,由线上传播至线下,进而在短期内生成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例如,2014年,某高校女教授发布公开信函谴责校长在校园餐厅就餐享受特权,该事件在网络媒体平台当中快速引发广泛热议;2016年,诸多学生陷入校园贷陷阱当中,这一事件迅速引起高校师生与社会重点关注与探讨;2017年,关于某学院大学生由于在校园中被女朋友拥抱,与自律委员会发生争执并被多人围殴的舆论信息在媒体平台当中广泛传播,引发社会各界热烈探讨。由此可见,高校舆论影响十分广泛,完善高校共青团的舆论引导工作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共青团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尚未完善

现如今,大部分高等院校的网络舆论引导体系尚未完善,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总结这三方面未能形成合力,缺少联合的网络舆论引导平台,极大程度的减少和高等院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成效,进而不利于学校正常发展和进步。由于学生表达需求的途径具有局限性,部分高等院校指根据学校邮箱、留言板等来答复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并且回复信息的速度相对较慢,难以及时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公开信息基本根据是通过学校的官网传递,然而伴随手机智能化逐渐加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关注学校原有的网站,由此造成信息传播和接收不能对称,易导致网络舆论事件的出现。因思想上的轻视、教学未能全面、监管未能到位、技术落后以及内能形成优秀的教研文化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消极影响,为校园网络舆论事件的产生埋下祸患。

(二)网络舆论引导内容不够丰富

丰富多样的网络舆论引导资源是高效执行工作的前提,然而诸多高等院校因组织、人员、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缺少引导网络舆论的资源,对高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影响。一部分高等院校创建统一的官方校园网络平台,然而官僚主义作风十足、信息更新较慢,因此学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不愿意参加其中,平台的设计也就形同虚设,难以充分发挥平台该有的作用。一些高等院校各类网络舆论引导资源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乃至形成自相矛盾的状况,并未生成全方位的校园舆论积极引导合力。

三、新媒体视阈下创新高校共青团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的策略

(一)建设共青团网络舆论引导组织体系

依靠共青团创建坚韧有力的组织是做好高等院校舆论引导工作的前提,高校学生思维相对活跃,在互联网时代的多样化潮流影响下,大学生思想认知、关注热点、行为习惯更是不断发展进步,用全面发挥共青团于大学生紧密相连所产生的优势,创建高等院校共青团网络舆论引导组织体制。高等院校共青团网络以疑问引导组织机制,即指创建一个专门的组织体系来管理共青团校报,实行新闻传播及舆论引导工作,当校园内出现消极网络舆论时应积极自主和相关管理部门协商、分工配合、联合解决的一种工作体系。这种组織体系需要由高等院校共青团工作人员独立管理,建立以大学生根本的观念,将管理育人转变成服务育人。独立管理需要以大学生们发展为本,把管理人员作为主体,大学生作为客体管理理念变成大学生作为主体、管理人员作为客体的理念,呈现出以大学生为本的观念。应从管理人员管理大学生变成服务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实行教学,把教学与服务相融合,自主管理的重点适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主体作用。在组织管理进程中,需要给予大学生们更多的自主权,激励大学生们参加学校管理事务。而高等院校共青团任职教师应在舆论的背景下给予正确引导,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实行监督、总结并调整。高等院校共青团注重领导、教师注重指导,大学生负责执行,实现由上至下逐渐细化。

(二)构建内容为主的舆论引导传播体系

舆论引导是以内容为核心的,通过内容在高校共青团中起到的作用,将舆论机制与教育机制之间寻求一个共生点,并贯彻落实团结为主、宣传为辅的理念,将各类内容有效的整合到一起,以此来展现出内容本身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价值,进一步推动舆论工作的开展。应针对内容进行专业性划定,依托于新媒体平台,来对传统媒体平台进行有效过渡,加大媒体信息的融合力度,以满足现阶段媒体信息的传播需求。同时在信息整合与编辑过程中,应针对信息所起到的实际效用,来正确建立出相关联的信息引导机制,保证各类信息的整合点与传播点可形成精准契合。然后在校园中选取一部分学生,进行主客观的相应评论,将整体舆论方向进行宏观引导,以此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调控。

(三)构建多层次与全方位舆论处理体系

微博与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拥有交互性与便捷性特征,深受大学生群体追捧。现如今,多数学生愿意利用微博账号与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形式组织与开展活动。这一方式虽然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安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亦会传播消极信息、扰乱社会治安。所以,高校共青团要构建多层次与全方位舆论处理体系。在此过程中,不仅应汲取学生群体建议,还应冷静与理性分析学生群体言论需求。共青团应与学生群体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群体积极表达个体真实看法,从而最大程度尊重学生表达权、知情权与参与权。针对网络舆论实施有效总结与分析,可使共青团明确舆论发展现状,掌握舆论所映射的社会大众尤其是学生们对于社会形势和社会问题所持态度,将学生群体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控制在萌芽期,并解决在大学校园中。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传播质量与舆论引导成效正相关,在新媒体视阈下,高等院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公信力与权威性,在信息传播浪潮中坚持自身观点,进而提升舆论引导力量。同时应以大学生接受习惯及心理特征为基准,在舆论引导工作当中建设共青团网络舆论引导组织体系,构建内容为主的舆论引导传播体系,构建多层次与全方位舆论处理体系,在高校内部生成舆论强势宣传与引导的力量。

课题项目;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助力学生思想引领的研究”,项目号2018SJSZ579

参考文献:

[1]闻竹,张恩,陈晨. 全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团建舆论引导模式探究中期调研报告[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5):194.

[2]黄书敏,吴雯,张峥,李丹丹. 自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共青团新媒体平臺思想引领模式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8(21):51-53.

[3]陈莹峰,杨雨桐.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以中国传媒大学团委“大宣传”平台实践为例[J]. 新闻世界,2018(08):83-88.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共青团新媒体
最勇敢的决定最美丽的少年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