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治沙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0-12-10 06:46冯东飞白亚平魏铭珀李莉
公关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沙漠化治沙习近平

冯东飞 白亚平 魏铭珀 李莉

摘要:被称为“地球上的癌症”的沙漠化给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社会发展带来了无尽的贫穷与苦难,出生于当地的石光银等人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信念,让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沧桑巨变,期间也孕育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治沙精神”,深入挖掘定边治沙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定边治沙精神 当代价值

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面对广袤无垠的荒漠,石光银等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治理定边沙漠的重担,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家乡生态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造就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定边治沙精神。这里通过对治沙精神、定边治沙精神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定边治沙精神对于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治沙精神

众所周知环境恶化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在环境恶化的问题上,沙漠化更是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一个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中国境内有所谓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八大沙漠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四大沙地为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华民族绝不会低头、屈服,我们为了治理严重的沙漠化问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治沙人,他们在治理沙漠化过程中树立了“面对险阻、迎难而上、改天换地、共建家园”的治沙精神鼓舞下,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例如,陕北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治沙连、定边治沙英雄石光银、靖边治沙英雄牛玉清等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植绿大漠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使当地人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的生存家园变得更加美丽了,这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定边治沙精神

在治理沙漠化问题上有专家曾高度评价为:“中国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工作的走向”。而定边石光银治沙在整个榆林治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为治理毛乌素沙漠化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认为,定边治沙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畏艰难,知难而进

古人有云:“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即是说,凡是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他们有着超出常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神州大地,党和国家出台了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的政策。石光银毅然辞去农场场长职务,把家搬到了沙区,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沙3000亩的合同,成为全国第一个承包治沙的人。石光银的治沙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相反,他的治沙之路无比的坎坷,甚至可以说是困难重重。面对完成3000万亩荒沙治理任务、面对家庭经济方面十分窘境的双重压力,石光银同志树立了不畏艰难、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2.矢志不移,敢为人先

春秋时期的墨子曾经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即是说,只有意志坚定人,才能为其所追求的事情去不懈追求。石光银就是这样的人,以石光银为首的陕北汉子面对定边恶劣的沙漠化问题,在他的心中升腾起一个豪迈的人生理想:“我要实实在在地干一件事,治住沙子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便是定边治沙精神中“矢志不移、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石光银深知治理好这片荒沙的艰难,更深知治好这片荒沙的影响和意义。1986年、1987年连续两年“进军”狼窝沙均遭到失败,残酷的现实、两战两败的惨痛教训,使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巨大打击。然而两次失败,却让石光银趋向了冷静的思考,1988年春,做好充分准备的石光银,带领群众三战狼窝沙,这一次,他们采用在外地学来的方法,在迎沙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沙篙、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间低地栽植杨柳树,艰苦卓绝的“三战狼窝沙”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矢志不移、敢为人先”的定边治沙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3.科学施测,开拓创新

石光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虽然他没有文化,但他勤于思考,善于钻研,他开始认识到,治沙只靠苦干蛮干是不行的,还要依靠科学巧干,才能获得成功,他十分重视科学治沙,多次到榆林、靖边、横山、内蒙古赤峰等地学习林木栽种技术、治沙固沙技术、林苗培育技术等。每亩荒沙需搭造沙障40丈,在6000亩的荒沙中搭了800多公里,经历了劳苦困乏,终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树苗成活率均保持在80%以上。在定边治沙问题上,石光银同志科学施测、开拓创新总结出一套乔、灌、草相结合种植的治沙方法,使得定边治沙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三、定邊治沙精神的当代价值

以石光银为核心的治沙英雄不仅为定边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定边治沙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深刻地反映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大大加快,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人们在经历了比较长期的物质贫乏之后,面对渐渐丰裕的物质条件,人们对物质的渴求爆发了有如原子裂变般的物质欲望,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文明,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疲软和盲目跟风等现象,正如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讲话中提出:“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定边治沙精神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精神财富,在人们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定边治沙精神毫无疑问给地方社会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砝码,继承和弘扬定边治沙精神的意义表现如下。

首先,继承和弘扬定边治沙精神对地方政府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定边的老百姓来说,土地、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条件,民以食为天,物质基础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前提,但同样精神层面也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精神诉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此,习近平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就是宁愿牺牲自己生命,也不要丢掉自己应有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定边治沙精神作为本土实践得出的精神文化财富,它通过身边典型、生动的事例来教育和熏陶到当地的广大民众,为广大村民树立一个强大的精神标杆,有效的提高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方面的诉求,为推动地方政府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其经济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继承和弘扬定边治沙精神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治沙的行列中。治沙行动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虽然经过老一辈治沙英雄的努力下,之前恶劣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并不意味着定边治沙活动就此结束,相反,对于治沙的难度和苦楚,即使在现在的情况下,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仍然不是很高,定边治沙事业需要许多的人参与,这也正是我们进一步挖掘定边治沙精神的目的所在,它不仅能为推动定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还能最大程度的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沙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来。

如今虽已年过70的石光银,但他讲的“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对于我们的治沙事业具有巨大鼓舞作用。我们坚信在定边治沙精神鼓舞下,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沙行列中来,我们的治沙事业将会得到蓬勃发展,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最后,继承和弘扬定边治沙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生态文明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就提到:“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定边治沙精神,树立“不畏艰难、知难而进,矢志不移、敢为人先,科学施测、开拓创新”的精神,这将为推動我国治沙事业发展,推动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让定边治沙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为我国治理沙漠化的精神标杆,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释放出更大的光芒!

资助项目:延安大学与定边县委组织部横向联合课题,项目名称:“红色定边”研究(YDFDF20191106)

参考文献:

[1]《王阳明全集》.

[2]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6.

[3]习近平.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N].海南日报,2018-4-9.

猜你喜欢
沙漠化治沙习近平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Mali: Trees, microcredit and the environment 马里之殇:树荒、小额信贷与恶化的环境
Kubuqi Desert: an Afforestation Miracle
Ant Forest Users Plant 55m Trees in 507 Square Kilometers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标题党
沙漠化,你还能hold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