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湘炬,王紫隆,刘 云,李 凯
(1.怀化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湖南 怀化 418000;2.湖南恒炬勘查有限公司,湖南 怀化 418000)
凉水井滑坡位于湘西南山区,滑坡区以分布板溪群板岩类地层为主,且地质构造不甚发育,但在对原有地面进行扩建时,引发了大型滑坡地质灾害,导致该段多年来一直处于中断状态。滑坡发生以来,该路段仅在滑体上修建了简易路面供车辆通行。为恢复该段建设,有必要对该滑坡进行了调查、评价,为地面建设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凉水井滑坡于2013年8月发生,总方量约为27.15×104m3,为一个中型岩质滑坡。目前,虽在该滑坡附近无人员居住,不会造成当地人员伤亡,但由于滑坡体前缘仍有车辆通行,且前缘为人工开挖的冲沟,冲沟上游分布有大量的人员、农田,滑坡再次活动后,有可能造成大量的损失,故有必要对该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滑坡区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低山地貌,滑坡区内地形陡峭,上、下陡,中部相对平缓,自然坡度25°~35°。最低点位于滑坡前缘冲沟部位,地面高程约513.00m,最高点位于滑坡后缘山脊处,地面高程约835.40m,区内最大高差约322.4m。滑坡区前缘因削坡修路、采石,开挖呈陡崖状,坡角近70°,高度在10m~15m。滑坡体已下滑,造成道路毁坏、溪沟阻塞,且在溪沟中形成了小型堰塞湖。现滑坡前缘地形坡度约30°,滑坡后缘山脊部位形成宽度近100m、深约8m~10m的缺口。
滑坡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严寒、酷暑期短。其主要特征:气候温和,三寒明显,降雨充沛,分布均匀,光能潜力大,冬春日照少,垂直差异不大,阶段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6.5℃,以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45℃,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在3.65℃。气温日照变化具有周期性,境内年温差22.4℃。极端最高气温为40.9℃(1971年7月27日和1972年8月27日),极端最低温度为-10.3℃(1977年1月31日)。
年平均降雨量为1137.4㎜,最大年降雨量为1461.9mm(1998年),最小年降雨量为872.7mm(2001年)。年度降水分配很不均匀,雨量集中在春夏两季,约占全年雨量的70%,4月~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0%。
每年平均雪日为8.8天,最多的是1968年达20天,最少的为近几年的冬天仅为2天。降雪一般在腊月下旬开始至次年2月下旬断雪。
滑坡区属沅江水系,主要地表水流为滑坡前缘的西溪,为舞水一级支流,沅水二级支流。滑坡前缘河流宽度在40m~60m,流水宽度在10m~15m,水深在1.00m~2.00m,河流纵坡在5‰左右,一般季节流量在2m3/s~3m3/s,最大流量达24m3/s,最高洪水位508.00m。该河流为山区型河流,具暴涨暴落特性。
根据滑坡区工程地质调查,滑坡区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粉质粘土、碎石土,及板溪群五强溪组第四段(Ptbnw4)砂质板岩、粉砂岩。
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
(1)粉质粘土:棕黄色,稍湿,可塑状,含5%~25%的角砾,砾径0.2cm~2.0cm,呈次棱角状,母岩成分为板岩,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切面较粗糙,无摇振反应。推测厚度约2.0m,广泛分布于滑坡区内。
(2)碎石土:褐黄色,稍湿,稍密状,含50%~70%的碎石,砾径2.0cm~6.0cm,呈次棱角状,母岩成分为强风化板岩,孔隙间由粘性土胶结,胶结程度较差。推测厚度约1m~3.0m,该层位于粉质粘土层下部,广泛分布于滑坡区内。
(3)板溪群五强溪组第四段(Ptbnw4)。
砂质板岩夹凝灰质板岩:灰绿色,板状结构,块状构造,中厚层状。凝灰质板岩呈褐灰色,薄至中层状,板状结构,碎块状构造。
强风化层:褐黄色,节理、裂隙发育,呈微张~张开状,岩体破碎,呈碎块状,厚度约3.0m~5.0m;
中风化层,褐黄色夹灰绿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多呈微张~闭合状,岩体较完整,厚度8m~10m。
凝灰质板岩呈夹层状分布于砂质板岩中。砂质板岩单层厚度在30cm~50cm,凝灰质板岩单层厚度在10cm~30cm。二者呈互层状分布,砂质板岩属较硬岩,凝灰质板岩属软质岩。
滑坡区地貌类型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势整体北高南低,覆盖层厚度薄,植被一般发育,山坡上可见基岩出露。后缘高程835.4m,前缘高程513.0m,相对高差约322.4m。山坡较陡,坡度一般为25°~35°。前缘修路切坡处呈陡崖状,坡角达60°以上。滑坡平面上呈圈椅状,后缘直至山脊处,形成深度在8-10的缺口,两侧形成高度在3m~5m的直立陡坎或剪切、拉张裂缝。剖面上呈凸型状,滑面呈折线形。
前缘宽约300m,后缘宽约100m,平均宽280m,长约1000m,滑坡体厚8.0m~12.0m,平均厚约10.0m,面积约2.715×104m2,体积约27.15×104m3,滑坡主滑方向220°,滑动面为砂质板岩中的夹层凝灰质板岩,滑坡类型为复合式(推移及牵引共同作用)中型岩质滑坡。
滑坡左、右侧均以裂缝变形消失处为界,后缘以裂缝变形消失处及陡坎微地貌为界,前缘剪出口以坡脚为界,总体来看,整个滑坡的周界明显。
2.2.1 滑体
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测绘,该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碎石土,及强~中风化砂质板岩组成,坡体上部为少量种植土覆盖。滑体厚度约8m~12.0m平均厚约10m,厚度变化较大。滑坡体斜长约1000m,平均宽约280m,估算滑体体积约27.15×104m3,属中型岩质滑坡。
2.2.2 滑带特征
滑带为砂质板岩中的软弱夹层凝灰质板岩。滑面埋深一般10m~12m,厚度一般0.2m~0.5m,因地下水浸泡软化,强度降低,顺层产生位移。
2.2.3 滑床
为中风化砂质板岩,中至微风化,较坚硬。岩层产状220°∠25°,与滑动方向一致。
通过对滑坡现场详细调查,综合分析收集的资料,根据坡体的变形特征以及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条件分析,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扩建X066线凉伞至玉屏公路开挖切坡致坡体稳定性变差,同时大气降水入渗降低了滑带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发生。
根据调查和对当地居民的访问,该滑坡变形史主要分两个阶段:
2.3.1 初步变形阶段(第一次滑动)
2013年8月29日下午,因遇连续强降雨影响,加之斜坡前缘切坡扩建公路而形成高陡临空面,使坡体原始稳定状态改变。处于滑坡中部的村民发现房屋及坡体出现大面积开裂。
2.3.2 加速变形阶段(第二次滑动)
2013年8月31日凌晨,该滑坡快速下滑,造成滑坡中部民房损毁、前缘道路毁坏,冲沟堵塞,并将修路用的挖掘机推至滑坡对面山坡上,高出冲沟底部达50m左右,堵塞溪沟后形成堰塞湖。
滑坡发生后,其变形特征如下:
后缘:后缘处于山脊部位。前缘:滑坡发生后,原扩建公路所形成的陡坎全部坍塌,并将岩土体推至冲沟对面的山坡上,高出原冲沟底部近50m,造成冲沟堵塞,并形成小型堰塞湖,造成上游农田和部分居民住房被淹。应急抢险中将冲沟中部分滑坡堆积体清除,降低了堰塞湖水位。边界:滑坡发生后,在两侧边界部位形成了明显的边界线。滑体:该滑坡为顺向岩质滑坡,滑坡体平面面积达27.15×104m2,受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滑体岩体强度、滑带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滑体中各部位向下滑动的距离不一致。从滑体堆积情况看,滑体前缘、两侧松散堆积体较多,而在滑体中部岩土体完整性相对较好,但因各部位滑移速度的差异而导致剪切性裂缝十分发育,既有纵向裂缝,也有横向裂缝。主要有3组:第1组,位于坡体中部道路,裂缝长约4m~6m,最大宽约12cm,可见深度20cm~50cm,为横向张拉裂缝。第2组,位于后缘顶部,裂缝长约4.5m,宽约2cm,可见深度15cm~50cm,走向305°,与滑动方向垂直,为张拉裂缝。第3组,位于滑坡体右侧,裂缝最大宽约15cm,可见深度50cm~100cm,长可达30m,垂直位移差约30cm,为纵向剪切型裂缝。
根据滑坡破坏后的表现形式,判定该滑坡为复合式滑坡。第一次滑动为牵引式滑坡,第二次滑动为推移式滑坡。第一次滑动:滑坡前缘因扩建公路而对边坡进行开挖,形成了高度达10m~20m的高陡岩质边坡,导致滑坡前缘产生高大临空面,为滑坡产生提供了空间条件。第二次滑动:在第一次滑动产生后的前后几天,该区域内均为阴雨天,且降水时大时小,更有利于降水沿新形成的裂隙快速入渗,从而为第二次大规模滑动提供了诱发条件。
该滑坡的形成有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主要包括坡体的物质组成、坡体结构特征、暴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坡体物质组成及边坡结构特征是滑坡形成的内因,而人类工程活动是滑坡形成的外因,降雨是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
该滑坡处于山坡上,属顺向岩质滑坡,影响滑坡稳定的因素主要为降水。故滑坡稳定性计算主要考虑以下工况:①天然状态,②暴雨状态。
该滑坡为岩质滑坡,滑带为夹于砂质板岩中的凝灰质板岩,受降水浸泡后,其强度快速降低而形成软弱夹层。勘察中对该软弱夹层进行了大量的取样试验。但由于受试样采取条件和试验方法的限制,试验数据变化较大。故本次计算采用反演法、试验数据和经验值综合确定。
该滑坡为岩质滑坡,滑动面为岩层面。但由于滑坡规模大,且滑床为板溪群五强溪组砂质板岩、板岩、凝灰质板岩,受区域地质构造的影响,岩层面产生挠曲,故在局部地段为园弧形滑动,大部分地段为平面型滑动。本次按折线型滑动面、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计算。对暴雨状况,计算时考虑地下水的浮托力和动水压力的作用。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是:天然状态时稳定性系数是:1.25,暴雨状态时稳定性系数是:1.03。通过上述计算可以看出,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而在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安全储备不足。
从上述定量评价可以看出,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而在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为了确保公路在重新修建后安全运行,建议采用如下措施:
应保持滑坡体前缘的地形,采用浆砌石的方法,建议将公路向外移,充分利用滑体前缘堆积体作为路基,减少对滑体前缘的开挖。建议在滑体的不同部位修建截排水沟进行截排水,建议对陡坡地段进行放坡,防止再次产生局部小型滑坡而危害到前缘部位公路的安全运行。
该滑坡从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特征、形成机制等分析,均具有湘西南山区滑坡地质灾害的典型特征,可以为山区防灾减灾研究提供借鉴。该滑坡规模大,治理费用极高,但危害到的人员较小,目前进行彻底治理较困难。山体滑坡是山区公路建设中常见的地质灾害。有鉴于此,山区公路在今后的升级建设中,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对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管理,有的放矢,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