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英
(赤峰市第二医院,内蒙古 赤峰)
冠心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同时属于全球普遍高发疾病。针对该疾病临床主要采用的治疗为血运重建术,包括PCI术,该手术可疏通闭塞或者是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使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显著改善[1-2]。但是,据相关研究指出,实施PCI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导致患者发生心肌再缺血,最终引起机体循环系统障碍,严重情况下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3]。因此,本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实施PCI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ACS患者PCI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42例,该组患者出现明显便血(便潜血强阳性)和呕血症状,和术前相比血红蛋白下降>30 g/L,红细胞积压下降>15%,同时再随机挑选同期902例未出血患者予以研究,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
收集944例患者所有临床资料以及术后情况并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消化道溃疡史、高血脂、心衰史、心肌梗塞史、ST段肥胖、GPⅡb/Ⅲ受体拮抗剂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吸烟、多血管病变和术后肝素使用情况。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GPⅡb/Ⅲ受体拮抗剂使用、糖尿病史、消化道溃疡史、高血脂、年龄、心衰史、心肌梗塞史、高血压史、肝素使用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T段、多血管病变、吸烟、β受体阻滞剂使用以及肥胖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回归性分析显示,ACS患者实施PCI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包括:GPⅡb/Ⅲ受体拮抗剂使用、高血压史、性别、高血脂史、消化道溃疡史、年龄、肝素使用、心衰史和心肌梗塞史(ORmin>1)。
临床针对ACS患者最常采用的治疗方式为PCI,通过外周动脉穿刺插管置入支架将狭窄冠状动脉进行疏通,可重建冠状动脉血流[4]。据相关研究人员报道,自20世纪80年代PCI手术在临床被引进以后,该技术已经得到显著完善且临床经验充足;然而,该手术具有侵入性,虽然技术已处于完善状态,但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无法避免[5]。
ACS患者实施PCI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便是消化道出血,该症状发生考虑与用药种类、合并症等相关。现今,国内外有关学者指出,引起ACS患者实施PCI手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别有高血脂、心肌梗塞史、高血压史、心衰史以及糖尿病史等[6]。而本次研究经回顾性分析发现,GPⅡb/Ⅲ受体拮抗剂使用、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史、高血脂、年龄、心衰史、心肌梗塞史、高血压史、肝素使用方面两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T段、多血管病变、吸烟、β受体阻滞剂使用以及肥胖等方面因素两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回归性分析显示,ACS患者实施PCI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包括:GPⅡb/Ⅲ受体拮抗剂使用、高血压史、性别、高血脂史、消化道溃疡史、年龄、肝素使用、心衰史和心肌梗塞史因素(ORmin>1)。患者年龄越大,自身微循环障碍越严重,新陈代谢异常,同时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病变,胃黏膜屏障功能不断减弱,因此极易发生消化道出血,促使消化道出血概率的增加;GPⅡb/Ⅲ受体拮抗剂可预防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凝聚,但有报道指出GPⅡb/Ⅲ受体拮抗剂使用将导致消化道出血风险概率的增加[7-8]。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更易出现消化道出血,因为PCI术后女性患者的雌性激素分泌会出现异常,导致自身纤溶功能和凝血功能不断下降。
表1 两组ACS患者实施PCI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单因素分析[n(%)]
总而言之,ACS患者PCI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消化性病史、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年龄、心肌梗塞史以及合并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