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乐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借艾火之热力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驱寒除痹,发挥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2]。
成立QCC小组,由8名圈员组成,选出圈长1名,秘书1名,其余6名为圈员,科护士长为辅导员。8名成员年龄位于25~33岁之间,平均年龄28岁;其中本科6名,大专2名;护理师6名,护士长1名。全体圈员共同参与,选定圈名为:皮肤管理圈。
1.2.1 主题选定采用头脑风暴法,通过联系实际,最后确定本次活动主题为“查真相、找原因之如何预防温针艾灸烫伤
1.2.2 制订活动计划活动时间为2018年2月~2018年7月,制订活动计划表。
1.2.3 要因分析根据现场调查数据统计从护理人员、患者方面、操作步骤、药物四个方面通过头脑风暴对艾灸烫伤进行原因分析,并绘制鱼骨图,通过全体圈员列出主要因,现场查看操作情况,经过查检确定合理性和适用范围为决定因素。
1.2.4 现状把握:本次研究对象主要选自2018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88例温针灸患者,分别现场观察88位患者在治疗中发生烫伤的情况,女39人;平均年龄(46.7±20.7)岁;男49人平均年龄(47.1±20.5)岁。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情况经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88位患者都采用常规温针灸治疗:消毒皮肤,取穴针刺后,取一段2 cm左右艾条点燃,并且在中间戳一个小洞套在针柄上进行针灸,注意使艾条和皮肤保持3~4 cm远。对于88名患者查检内容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治疗时间、持续时间、烫伤原因。
1.2.5 要因分析全体圈员针对每一个要因进行评分,评价标准:重要3分,一般2分,不重要1分,总分24分,根据80/20原则,19分以上考虑为要因,最后得出4个要因,分别是:艾灸质量问题、对于燃烧产物处理不及时、皮肤评估不当、未保暖。选出要因后,进行真因验证。
1.2.6 真因验证对策拟定针对3个真因,8名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制订对策,并依据可行性、圈能力、上级政策进行对策选定评分,评价标准:优3分,可2分,差1分,共8名圈员,总分24分,根据80/20原则,19分以上为选定对策,最后选出3个对策,分别为:定人管理定期检查艾灸质量;开展温针艾灸烫伤处理培训;治疗时定人巡视;
定人管理艾灸得存放与取用,每月检查一次艾灸质量,将出现裂痕或者过于松得艾灸丢弃,不予使用。艾灸存放不宜过潮过干燥,远离火源。
选择品管圈内CN2的老师每月对其他老师进行统一培训。其重点内容为(1)艾段燃烧前应该压平艾段的两端,避免其燃烧的过程中会散落艾灰;(2),若未燃尽的艾条掉落于患者皮肤,则应立即将其移除,若患者感觉烧灼难耐或已经发生烫伤,则应使用棉球蘸清水对患者局部皮肤进行擦拭冷却[3-4]。
在病房进行治疗时,派一名护士进行巡视,以便及时处理掉落的燃烧产物,并及时唤醒容易睡着的患者,因为患者睡着的话,可能皮肤对于烫的敏感度较低,皮肤感觉烫的时候不会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极易烫伤。
艾灸燃烧时,其表面温度非常高,大概在550℃上下,甚至有时候会高达800℃,如果治疗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使艾灰直接掉落在皮肤表面,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肌肉等组织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受到很严重的烧伤,使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因此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做好烫伤的预防措施,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的配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