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香满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100)
沉香,又称“沉水香”,“水沉香”,自古民间有传说:古人发现一种树木,树死之后,大部分树体腐朽,但是有一部分长久不腐,将其投入火中焚烧有异香,故用来作香料,令人称奇的是,这种香料入水即沉,故而得名“沉香”。沉香自古以来就是高雅的代名词,而且十分的难得,如今沉香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药用价值。
沉香并不是一种发出香味的木头,二是由橄榄科、樟树科、瑞香枓、大戟科等植物树脂的异化产物,沉香的形成要经过本体的病变、树脂分泌、泌合油木、真菌感染和结晶沉香五个过程。即健康的沉香木受外力作用、自然灾害或虫蚁破坏造成伤及木质部的伤口,伤口受霉菌感染,周围的组织开始溃烂,伤口不能愈合,木质部里的树脂受刺激在伤口周围异化为膏脂状的结块,将周围组织封闭起来,防止溃烂的继续恶化,在树木死后,随着地质变化埋入地层中,经历时代变迁,树木腐朽,凝结的香脂形成沉香。根据树农的长期经验,树龄越大,结香越多、树脂凝结时间越长,结香的质量也越好。
野生的天然沉香根据沉香的形成方式可分为生结、熟结、脱落、虫漏四种。生结即受外力作用、自然灾害在受伤处结香。熟结则是树木自身病变凝结的香。脱落即树木枯死,在枯死的树木腐朽中形成的香。虫漏则是受虫蚁破坏在伤口处形成的香。由于树龄短的香树树脂腺的不足,所以很难形成沉香,一般需要十年以上树龄的香树才会有沉香形成,而且从结香到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古人称赞其为“集天地之灵气”的无价之宝。沉香中还有一种特殊品种:奇楠,奇楠的形成方式和普通沉香基本相同,但是奇楠较为柔软,有韧性,木屑弯曲而不断,油脂含量比一般沉香要高,香气更加的甘甜,因为产量非常的少,所以也更加的珍贵。
沉香在我国的使用可追溯到东汉时期,魏晋时期文人掀起了用香高潮,文人雅集盛会都要用到沉香,南北朝时代,佛教的兴盛,信徒就开始接受沉香,沉香被大量的使用,逐渐当成礼佛的上品而受到青睐,在这种形势下沉香文化和佛教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流传至今。到了唐朝,佛教文化的蓬勃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沉香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批的文人、医药人员、佛教、道家人员、上流人士的参与,对沉香的研究进入了精细化、系统化的的阶段,对于沉香的产地、性能、作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如宫廷用的熏香、佛教礼佛用香、道家用香都进行了区分,专香专用。隋朝,大量的木质建筑中开始使用沉香,如沉香亭、沉香阁等。沉香对木质结构可以起到驱虫、防腐的作用,同时还有一种优雅的香味。明清时期,随着国力的强势及生产力和运输力发展,沉香的使用量不断增加。沉香开始被各个阶层所使用,沉香使用到达到了最繁荣的时期,上到皇帝、朝臣的饰品,下到富商、平民的香包、香囊等都开始使用沉香。近代因为战争影响,战乱及财富的外流,沉香逐渐淡出世人的生活,沉香文化开始没落。
沉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表达,从陶冶自身的情操、文化礼仪上运用,对神灵的祭拜、入药治病救人以及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彰显出了人们对于“道”与“德”的追求和向往。
沉香气味芳香,性辛,微温,无毒,具有行气镇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气逆胸满、喘急心绞痛、积痞、胃寒呕吐、霍乱、恶气恶疮等症状。《本草纲目》中记载:“能下气而坠痰涎,能降亦能升,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其色黑。体阳,故人右臂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从中医角度来说,沉香焚烧产生的白烟香气四溢,可以辟邪、消毒、醒神益智、养生保健等功效,因此备受人们喜爱。近代研究表明,沉香还可以用于治疗癌症以及镇痛的效果。当然,沉香虽然,也不要过度使用,适度使用才能更有益自身的健康。
因沉香的独特性质,成为了很多艺术家雕刻作品的原材料,把雕刻艺术与沉香文化融合到一起,让沉香具有了灵性和韵味。因其珍稀,雕刻成艺术品,更具收藏价值,被很多的商界和宗教人士所喜爱。
除了药用,艺术加工外,沉香还广泛用于保健品、日用品等生活用品中,例如:空气清新剂、牙膏、香皂等都可以添加沉香提取物。沉香还可以用来泡酒,除了增加酒的香气,还能起到保健的作用。另外,沉香木、树枝、树叶和树根可以粉碎用来制作线香,用于拜祭和熏香。树皮纤维柔韧,可以用来造纸,叶子则可以用来制茶,还可以提取香精制作化妆品。
沉香被人所喜爱不单单是因为其稀有,珍贵,而是沉香所具有的精神与国人所推崇的思想精髓相吻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沉香的价值,享受沉香所创造的文化氛围,希望沉香文化能够再次辉煌,传统的生活方式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