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银区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培训的调查研究
——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

2020-12-10 10:21:59李学海李雅妮
魅力中国 2020年29期

李学海 李雅妮

(1.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甘肃 白银 7309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咸阳 712100)

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是新时期精准脱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实现就业创业的有效手段。我的家乡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交通也便利了许多,农村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村民的素质逐渐地得到强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党的政策好,一些便民、为民的措施都向老百姓倾斜,我们对白银市白银区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培训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目的

(一)研究对象

以白银区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及内容

采用查阅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对白银区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培训现状调查研究。此次调查内容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的培训特点。(2)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3)破解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培训难题的对策建议。通过网络百度、知乎、白银市图书馆书籍、白银区人社局、农业推广技术中心查找资料,同时深入到白银区居民及四龙镇村民家中实地考察、访谈了解情况,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三)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以如何破解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的困难为目的,旨在在客观的了解培训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有关部门、培训机构提供参考,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突出“实际、实用、实效”,立足于短、平、快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适用性地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制定出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提升外出务工技能水平,真正交给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一把致富的“金钥匙”。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是新时期精准脱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实现就业创业的有效手段。为了进一步掌握农村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培训情况,有效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期我们通过入户走访、查看资料、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白银区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的培训特点

我们通过有关资料情况了解到,近年来,白银区落实主体责任,在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基础上,确保劳动力培训、输转各项工作措施精准落实到户到人。

1.农村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以提高劳动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实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队伍。通过对18-50 岁白银区户籍人群调查后进行统计,小学及以下13 人,占18.57%,初中33 人,占47.14%,高中18 人,占25.71%,中专、技校、高职共有6 人,只占8.57%,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劳务市场占多数。

2.开展的培训涉及面广

开展的培训项目有职业技能培训、“两后生”、“大龄女童”、特困生等培训,培训的科目有汽车维修、烹饪、电焊、家政服务、大棚蔬菜种植等用工市场需求较好的工种,每年培训劳动力2000 多人。

3.培训方式方法比较新颖

针对授课对象是农民群众的特点,改进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方法,采取理论实践并重、实际应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培训课堂,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和实训基地,通过现场讲解、示范,群众参与互动体验,使群众更加直观、轻松的学到技能。

(三)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虽然白银区在推进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就业供求总量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致使供需结构失衡。从数量上表现为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结构上表现为缺少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从而导致技能与岗位不能有效对接,有待进一步磨合。

2.培训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

现有的职业培训机构,大多受经费、场地、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办学规模普遍较小,规模效应不强。同时,由于培训机构分属各有关部门管理,在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良莠不齐,培训的协同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青壮年劳务输出质量不高

经调查统计,今年以来18-50 岁之间白银区户籍的贫困家庭的青壮年,得到的劳动报酬每月为2000 元以下的有43 人,占81.13%,3000 元左右的有7 人,占12.96%,4000 元左右的有2 人,占3.64%,5000 元以上的有1 人,占1.79%。月收入基本在2000 元以下。

三、结论

完善培训师资选聘机制,采取自培、兼职、聘用等途径,注重从相关职能部门和扶贫第一线人员中选聘优秀兼职教师,分级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扶贫培训师资库。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实行农忙与农闲、短期与中长期、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通过开办“夜校”、“家庭课堂”等方式,不断满足贫困劳动力培训时间的需求。在培训结束时,组织职业鉴定机构进行综合考核鉴定,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着力提高培训的权威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