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阜市姚村中心卫生院,山东 曲阜 273100)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近年来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冠脉的供血量不足,使得心肌出现短暂性的缺氧及缺血,从而诱发发作性的胸痛症状。疲劳、情绪激动以及饱食等均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见诱因,该疾病对于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1]。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辅助科学的护理干预,这也是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和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旨在结合患者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来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从而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以下将分析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通过给予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
抽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1 月本院76 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即观察组:38 例,男/女:20/18;年龄52~84 岁,均值为(69.3±0.4)岁。对照组:38 例,男/女:21/17;年龄53~83 岁,均值为(68.6±0.5)岁。2 组临床资料对比P >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加强病情监测,给予用药指导、日常饮食指导以及注意事项指导等;同期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运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有:(1)心理层面:其病发作突然且复发率较高,容易使患者产生担忧不安甚至恐惧等心理。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引导患者倾诉负面情绪,在此基础上给予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并改善负面情绪;(2)疾病诱因层面:对于可能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情绪波动、体位改变、饮食刺激以及睡眠障碍等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尽量使患者避免发生,向患者讲解上述诱因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叮嘱患者远离诱因。加强日常保暖并做好自我情绪管理,积极调控饮食,从而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3)病情观察:加强病情密切监测,向患者讲解疼痛类型、持续时间以及疼痛位置等相关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密切患者巡视,注意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对于出现的恶心、呕吐、血压升高以及心慌等不良反应,应警惕心绞痛的发作征兆,可在必要情况下给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同时指导患者原地休息,从而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4)运动护理:向患者讲解科学适量运动对于缓解病情的重要性,同时告知患者避免过度运动,以运动后不感觉疲劳为宜。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步改善训练强度并延长训练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以及生活质量。
比较2 组患者在入院时和护理1 个月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等改善情况,并利用问卷法对于2 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满分100 分。
涉及数据以SPSS19.0 分析,数据标准差以()描述,组间数据t、χ2检验,P <0.05 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为(6.16±2.18)次/周,每次持续时间为(11.65±3.09)min/次,同期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为(6.13±2.20)次/周,持续时间为(11.70±3.02)min/次,2 组比较中P >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为(1.62±0.31)次/周,持续时间为(3.06±0.27)min/次,对照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为(4.01±0.29)次/周,持续时间为(5.63±0.39)min/次,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且P <0.05。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是(98.69±1.19)分,对照组是(90.02±0.35)分,且P <0.05。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由于疾病反复性的发作,增加了患者致残和病死风险,与此同时也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较大影响,在护理工作中还需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降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运用预见性护理能够充分分析患者疾病复发的相关诱因,在此基础上给予科学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如加强心理、疾病诱因、病情观察、饮食以及运动等方面的护理和指导,帮助患者规避心绞痛发作的诱发原因,从而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2]-[3]。本次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护理之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等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且该组对于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这表明,通过运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升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总体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并提升护理满意度。